魏強 陳松 馮松寶
關鍵詞: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災害地質學;融合點;實踐途徑
“十三五”期間,我國把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逐步深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等教育教學工作有機融合,構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體系化模式。習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出發點看,課程思政就是要實現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達到教育協同育人的目的。這一理念改變了高等學校以往僅僅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傳授的形式,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為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帶來了活力。
新形勢下,需要系統地對所授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進行梳理,并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構建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體系。本文以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災害地質學課程為例,詳細探討如何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并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實踐。
一、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形勢政策等課程為主,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上述課程課堂內。自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我國高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落腳點。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將政治思想教育體系作為重點外,專業課程方面的思政融合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近年來,工科高校為響應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號召,加強了專業課同課程思政建設的聯系。課堂教學是本科生接受專業課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僅僅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播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是不能夠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因此,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科學文化知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實踐,才能達到新時代我國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地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相對緩慢。所以,從目前形勢看,需要從管理層、教師層、學生層以及專業課程人手,切實做好課程思政工作。作為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災害地質學是一門納入火山噴發、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巖溶塌陷等眾多地質災害評估和防治措施的日常教學課程。課程中詳細探討的地質災害與生活、專業的關聯性很大,能夠強化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為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二、課程思政的融合點及實踐途徑思考
(一)地震災害:災害不可抗拒性與社會奉獻
從地震災害的破壞效應,融入災害的不可抗拒性,引領學生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善于利用專業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實踐思路與途徑:第一,學生課前搜索并收集地震活動及地震災害特征的相關資料,明晰地震在我國的空間分布情況等知識。另外,統計20世紀初以來全世界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的地震發生的地點、死亡人數、震級及時間;第二,教師利用多媒體重點闡述地震災害的力學機制和破壞形式;第三,通過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等影像資料,展示地震的破壞性以及我國政府對于特大地震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第四,教師結合地震災害的特點以及發生的時空分布特征,總結中國地震活動的監測、預報方法;第五,課堂討論:結合所學專業及地震區地震災害地質特征,探討除政府在地震中的防治對策外,地質工作者在減輕地震災害中應有哪些措施?第六,發表感言:通過多媒體材料及討論內容,根據地震災害所產生的危害,讓學生通過一定視角分析和觀察,從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和服務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斜坡變形破壞:災害的人為因素與社會責任感
從斜坡變形破壞的地質和非地質因素人手,融人人類工程活動對于災害的誘發作用。引領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思路與途徑:第一,學生課前收集全球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等資料,使學生了解斜坡變形破壞的危害;第二,結合多媒體材料,教師詳細闡述斜坡變形破壞的地質作用和人為活動;第三,播放斜坡變形破壞的相關紀錄片;第四,學生課堂辯論:斜坡變形破壞地質災害與人類的活動是否具有相關性;第五,教師總結:減輕或避免斜坡變形破壞地質災害的人為舉措;第六,學生課堂發言:結合所收集資料及所見所聞,對于減輕或避免斜坡變形破壞地質災害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資料收集及課堂辯論發言,從書本知識上所反映的斜坡變形破壞形成機理出發,讓學生分析、觀察及評論,就影響災害的人為工程活動談談如何規范人類活動,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課程思政所倡導的。
(三)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量開采及城市工程建設與地質工作者的專業情懷
從中國地面沉降的分布規律,融入地面沉降的成因機制和形成條件;從我國多地區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和城市工程建設的客觀事實,到地質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引導地質學生以身作則,勇于用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實踐思路與途徑:第一,學生課前預習,利用網絡查詢關于地面沉降的材料;第二,教師從地質角度,多媒體講解地面沉降的形成機理;第三,數據統計和圖片等系列展示地面沉降的危害及嚴重性;第四,播放關于地面沉降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從視覺上了解地面沉降區的地貌景觀;第五,以上海市“嚴格控制…‘合理開采”地下水為例,解釋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第六,課堂討論:除節約用水外,從地質角度,如何實現地面沉降的治理工作?以此幫助學生樹立用地質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思想。教師總結并引導學生認識到節約用水和加強城市工程措施的干預對于地面沉降的重要性。通過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多看多思,逐漸意識到作為社會主義新時期地質工作者,要基于專業知識開展地質工作,為解決地質災害問題做出自身的貢獻。
(四)表生環境地球化學異常與地方病:環境污染物的遷移與人體健康,保護環境
從表生環境中元素遷移的特征及類型,融人人類活動對地球化學環境的影響;從甲狀腺腫、地方性氟中毒及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存在的事實,到地方病后的碘、氟及其他地球化學元素超標的現狀。引領學生保護環境,為環境污染的治理獻言獻策。實踐思路與途徑:第一,學生課前收集地球化學元素的賦存特征及遷移規律等資料;第二,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重點闡述地球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第三,播放關于甲狀腺腫等地方病的視頻,讓學生理解碘元素的生物化學作用及致病機理;第四,課堂辯論:碘的食用添加對人體是健康的;第五,教師總結:只要缺碘地區人群堅持和食用碘鹽,就可以消除甲狀腺腫。同時聯系氟中毒的情況,闡述工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人類身體健康的協調性;第六,課堂討論:面對環境污染,我們能夠做些什么,我們必須做些什么。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堂教師的引導和辯論等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五)瓦斯爆炸:井下安全生產與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培養
從瓦斯的生成和聚集,融入瓦斯爆炸的危害;從瓦斯爆炸的發生條件,到防治瓦斯聚集的重要舉措。著重引導學生學好自身本領,對工作一絲不茍。實踐思路與途徑:第一,學生課前學習瓦斯的成分及賦存狀態,收集兩淮礦區瓦斯治理的相關案例;第二,教師通過多媒體,重點闡釋瓦斯爆炸的危害方式和預防災害的舉措;第三,專題講授:“8·29”肖家灣煤礦瓦斯爆炸事故。通過對瓦斯爆炸的應對措施,激發學生從地質學專業角度出發,在理解瓦斯爆炸對人員傷亡和巨額經濟損失的基礎上,積極應對及認識礦井安全生產的必要性;第四,播放瓦斯爆炸事故的現場照片和紀錄片;第五,課堂發言:建立嚴格的生產作業的工作制度重要性。通過發言和教師總結,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地質工作者應以過硬的本領從事社會生產。在對專業要求嚴格的行業面前,絕不允許一絲疏漏。真正感受到,安全生產不能沒有嚴謹的工作態度,沒有理由不去學習好專業知識。
結語
在災害地質學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及課程特點,融人了社會奉獻、社會責任、工作情懷、保護環境及工作學習態度等思政內容;教師在講解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可把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學中去,從而達到專業課與思政課相結合育人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是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加強,能夠實現教育的全面育人的目的。但是,由于不同學科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融人思政的難度、廣度和深度也會明顯不同。適不適合融入課程思政的精神以及擴大課程思政的范圍,要與課程的內容和特征相結合。只有教學單位、教師、學生及社會人群的共同努力,才能引領思政育人的新風尚,才能塑造擁有高尚品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