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的大力扶持,各項政策相繼出臺,專業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我院應用英語專業主要培養雙語幼師人才,多年來與湖北省多家幼兒園進行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雙語幼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我院基于地方行業企業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以期推動專業更好地與行企發展接軌,更好地服務社會。
【關鍵詞】高職;雙語幼師;行企需求;專業建設
【作者簡介】熊鶯,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重點教研項目“基于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的高職應用英語(雙語幼師)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CYZDJY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學前教育的大力扶持,各項政策相繼出臺,專業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根據2018年11月印發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全國學前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基本形成以本專科為主體的幼兒園教師培養體系,本專科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規模達到20萬人以上。為滿足“二孩”學前教育的需要,2020年,武漢市新改擴建公益普惠性幼兒園40所,新增學位1.1萬個,入園幼兒達到40萬人以上。隨著全球一體化,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家長對幼兒早期的英語教育越來越重視,因此,社會對特色幼兒教師的需求,尤其是具備英語啟蒙能力的高素質幼兒師資的需求越來越大,合格雙語幼師嚴重短缺,該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現象普遍存在,雙語幼教成為目前國內頗具發展前景的職業。
隨著學前教育的普及和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及政策支持,各高等院校對學前教育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綜合近十年來省內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專業建設研究、課程建設研究、師資研究等方面。由于院校層次不一(本科、專科、中專)以及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學前教育、雙語幼師),各研究在切入點、內容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如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幼兒教師”作為該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特色。祁宏偉、孫德杰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雙語師資建設》(2014)中探討了學前教育雙語師資建設的路徑。在專業建設方面,研究者分別從專業發展趨勢、學歷層次、特色品牌以及SWOT分析等視角對學前教育的專業建設指出了問題及對策。以上研究絕大多數將學前教育專業的雙語課程教學及特色、品牌專業建設作為研究的側重點,基本上沒有將專業建設與地方行業發展相結合進行研究的實例。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剛性需求日趨明顯,各省市大力新改擴建普惠性幼兒園以順應國家普及學前教育的政策需要。各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總原則的指引下需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及發展趨勢,有必要將專業建設與地方行業發展相結合進行研究。
二、 研究對象
近三年來,我院應用英語專業目前在校生近500人,學生實習及就業的單位基本集中于武漢三鎮30余家幼兒園和幼教機構,其中24家為雙語國際幼兒園。本研究以服務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為宗旨,在充分調查研究武漢市各幼兒園,尤其是雙語幼兒園對人才需求、學生基本知識能力、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基礎上,對應用英語專業建設進行改革與實踐。
三、研究內容
主要從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融入行業要素,從而建設既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又順應地方行企發展需求的優質專業。通過調研本地幼兒園和幼教機構,對專業建設的各方面(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基地建設、工學結合等)進行調整與改革,讓應用英語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充分對接地方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辦成真正具有特色的雙語幼師專業。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融入行業要素。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發展直接提供支撐的一類教育,因此,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要樹立市場導向、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理念,深化“校企共商共建”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目前幼教發展的最新趨勢,定期召集行業專家和各幼兒園園長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在調研和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規模、目標等;建立有行業專家加入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分析職業標準,促進學生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就業;落實行業專家進課堂,開展專業講座或承擔理論、實訓、拓展類課程;完善畢業生實習和就業反饋體系,為人才培養的調整提供依據。總之,實現“平臺共建、師資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雙向交流互動機制。
2.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共同打造教學創新團隊。校企雙方共同打造教學創新團隊,建立互派機制,推動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我院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進入企業,為企業職工開展技能培訓;企業推薦優秀專家擔任學院的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職前培訓、講座或承擔實踐技能、拓展類課程的教學。
加強專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融合校企優秀教師資源,可以采取兩條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現有教師通過下企業、參加培訓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方式獲得雙師資質,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進行一門專業課的講授,校內老師講授理論部分,校外教師著重講授實踐操作部分。另一方面,對于一部分實踐性很強且結合崗位實操特別緊密的課程,可請企業兼職教師進行講授,校內教師負責其中涉及的職業英語部分。以上兩條途徑不僅有利于校企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長,也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
3.實踐基地建設方面——構建工作場景。以課程內容為導向完善校內實訓中心,在已有語音室、形體房、琴房、蒙氏教室、全自動錄播廳、英語情景教室等的基礎上,建立模擬幼兒園的“學前教育綜合實訓室”,讓學生在平時的課程和實訓中就能融入真實的工作環境,能對幼兒的教學、活動組織、生活管理等方面盡早認識和實踐。校外實訓基地是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場所。在實習基地建設上,選擇那些能夠代表行業特征、實習內容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幼兒園或幼教機構。在武漢市大力新改擴建幼兒園的背景下,積極尋求合作機會。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一個開放的平臺,促進院校與企業就人才培養開展交流,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建設,從而形成學校、實訓基地、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4.課程建設方面——體現崗位職業素養要求,突出雙語特色。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所有教學內容和進程規劃的總和,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在校企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將職業能力需求嵌入專業課程標準和專業課程中,形成對標行業發展所需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幼兒教師職業素質基本要求》,分析崗位職業能力,并突出雙語幼師培養特色,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課程建設應具有地方性與行業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等特色。根據崗位職業技術標準、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要求,按照“一個基礎、兩個平臺、三個模塊”的模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一個基礎,即公共基礎課;兩個平臺,即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個平臺;三個模塊,即課程按照基本英語知識、職業技能和專業拓展等內容進行設置。
5.教學模式建設方面——實現多樣化改革。專兼職教師合作、中外教師合作、師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模塊化重構教學內容,團隊化協同推行“做中學,學中用”的任務式教學法。根據專業課特點,采取情境式、項目式教學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展現、實踐;研究并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發揮線上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職業技能要求、技能競賽等進行教學,實現課證融通、課賽結合的教法創新改革。總之,要根據專業發展特點,逐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現多樣化改革。
四、研究效果
將專業建設與當地雙語幼教行業發展需求接軌,使人才培養不盲從、有方向。在充分了解幼兒園需求的基礎上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一系列因素,如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實訓基地建設等。以本專業“職業技能名師工作室”為平臺邀請行業專家、幼兒園園長等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校企合作座談會,與校方共同商榷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根據行業需求設置,打破過去英語教學和幼兒教學“兩張皮”,未能實現有機統一的局面。將英語能力融入學前教育各環節,讓學生能真正開展幼兒雙語教學。對學生的頂崗實習環節實行校企共同管理,利用實習平臺APP管理學生的實習,同時校方與實習基地密切聯系,重視過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實習反饋管理體系。
五、研究意義
項目的實施范圍為我院應用英語專業在校生,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引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職業技能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全面培養,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資格和一定的職業拓展技能。通過校企共商、共建,與我院合作的在漢30余家幼兒園、幼教機構能吸收更適合崗位需求的實習生或畢業生,學生在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較好地完成實習或工作任務,成為地方幼兒園、幼教機構需要的合格的雙語幼教人才。
1.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高職人才培養不能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高職院校必須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發展專業教學。在調查合作單位需求的基礎上,密切聯系用人單位,在課程設置、實習實踐、職業素養培養等方面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2.形成具有雙語特色的課程體系。所設課程既要培養學生的實用英語能力,教師還要具備用雙語組織課堂的能力。要促進幼教專業英語課程的實施,除基礎英語課程外,將幼兒園實用技能英語以及幼兒園英語教學設計、雙語教學法等課程也逐漸納入課程體系。
3.促進校企合作。通過人才培養方案鑒定會、座談會、問卷調查、走訪等方式密切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分析合作單位的用人需求,逐步形成校企共商共建的專業建設模式。
4.促進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與地方行業企業的聯系,進一步完善實習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使企業參觀、頂崗實習等成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有機整體,讓學生將校內所學與實習、實踐內容緊密接軌。
專業建設與地方行業需求接軌,可以較好地滿足用人需求及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院校立足社會實踐調查,做好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專業來尋求院校與當地行業需求的結合點,使專業建設初衷與行業發展變化協調一致,從而實現學校、學生、社會三者共贏。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逐步探索適合人才培養、專業發展和行業進步的建設思路和做法,為專業更長遠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懷勇,馬琴.高職院校校企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9,(24):38-40.
[2]謝琪,丁金昌.基于“雙高”建設的高職教育校企“雙元”育人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24):12-18.
[3]陳艾華,何秀.校企協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訴求辨析及響應路徑[J].中國高校科技,2020(4):79-82.
[4]王香蘭,晉穎,付正.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9):34-36.
[5]王軍,趙有生.高等職業院校開放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67.
[6]楊理連,邢清華.新時代高職院校協同育人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院校發展,2019(7):128-132.
[7]汪玉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8(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