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的用能力。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形成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意識。本文以高中人教版英語教材必修一第五單元“Elias' Story” 為例,說明如何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學習活動觀
【作者簡介】許志軍,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用能力。2018年,《課程標準》開始在我省實施,圍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活動觀的實踐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
好的課例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理解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老師們要學習理論,同時也要有課例可以借鑒。對于教師培訓而言,可能講一萬遍道理,不如用幾個課例來演示,以說明現在的課應該怎樣上” 。因此,本文以必修1第五單元的課文教學活動設計為例,說明如何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觀。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包含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教育部2017)。課程內容的這六大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通過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語言學習活動整合在一起,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由此構成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基于已有的認知結構,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通過一系列具有關聯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將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學習策略運用等有機融合,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這一過程既是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整合發展的過程,又是思維品質不斷提升、文化理解不斷加深、文化品格不斷形成、學習能力不斷發展的過程。
《課程標準》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了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落實課程標準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緊密結合。
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設計案例
1.解讀文本。(1)解讀文本的主題與內容——What。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社會”,為記敘文,課文以黑人Elias的口吻,敘述了發生在他身邊的Mandela的故事,反映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他們爭取種族平等的斗爭情況。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Elias向曼德拉求助獲得了工作許可證,之后他參加了曼德拉領導的非國大(ANC)。第二部分講述Elias在獄中得到了曼德拉的教導,有機會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非國大掌權后,曼德拉安排他在羅本島監獄擔任導游,向游客介紹黑人受盡折磨的往事。
(2)解讀作者的意圖——Why。結合本單元主題,作者希望通過Elias的講述從側面展示曼德拉的高貴品質。這樣的寫法有別與慣常所采用的平鋪直敘,雖然只反映了曼德拉的一個側面,但讀起來卻更親切感人、引人入勝,還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這篇文章寫得是誰的故事?為什么這么寫?有什么好處?本文的主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解讀文體特征和語言特色——How。這是一篇記敘文,按時間順序進行敘述,結構清晰,不會給學生造成結構分析的難度。從語言特色上來說,作者的第一人稱敘述使讀者有較好的代入感,對人物的情感也有較深的體會。
綜上所述,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內容、深層含義和文體特點,為下面的活動做好準備。
語篇的主要內容: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Before? ? What difficulty did Elias have?
Meeting Mandela? What did Mandela do for him?
After? ? ? ? ? ? ?What did he do for Mandala?
In prison? ? ? ? ? What did Mandela do in prison?
Out of prison? ? ? ?What did Elias do out of prison?
語篇的深層含義? :
Why did Elias turn to Mandela for help?
Why did he blow up the building although he didn't like violence?
Why did he become a tour guide to Robbean Island although he's scared to be there again?
語篇的文體特點:
How was the story told? ( A personal story written according to tim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story? (To reflect Mandela's qualities)
2. 根據學習目標設計活動。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能夠了解曼德拉的生平事跡,能講述他的故事,能進行演講,能通過對他的評價認識到偉人應具備的優秀品質,并向他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素質。
(1)先提出問題,明確學生要達到的要求。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andela? Is he a great man? Why?
Would you please tell the story about Elias and Mandela?
If Elias had not met Mandela, what would have his life been like?
What did Mandela say in the text?
(2)根據問題創設合適的情景,把各個活動聯系起來。
假如你要去南非旅行,你肯定會想到曼德拉,因此必須了解曼德拉的有關信息。在了解的過程中會看到曼德拉的演講,在南非游覽時可能會去羅本島參觀,會碰上導游Elias。這樣就把以上要求全部包括在這個“南非旅行”的情景中,于是設計了以下三個有關聯的活動:
Situation:You are to pay a visit to South Africa.
Task 1: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andela.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Task 2: You watch the video of Mandela's speech. (To deliver a speech)
Task 3: You visit Robben Island, where Elia tells his story about him and Mandela. (To retell the story,to ask questions if you had not met Mandela, what would have his life been like?)
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定義來分析以上教學活動,首先,活動的開展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包含了六個要素;其次,活動具有關聯性,通過第一個活動了解到的信息為后面兩個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語言資料, 第二個活動是語言的直接輸出,第三個活動是語言創造性輸出,三個活動互相依存,層次遞進。最重要的是,活動具有實踐性,學生需要將收集到的內容進行加工與處理,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
3. 學習活動過程。
本次學習活動共用時4個課時,安排如下:
(1)Read the materials on the Warming up, Reading1 and Reading2 and surf the Internet to know more about Mandela.(課外準備,不僅要閱讀課內兩篇文章,還要上網收集其他信息)
(2)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y asking what, why and how questions. (課上幫助學生理清兩篇文章的主要事件、作者意圖和文體特點)
(3)Adapt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get to your trip to South Africa .(課上進行討論、角色分配、劇本創作和排練)
(4)Put on the performance. (兩節課時間,分享學習效果,互相學習)
(5)Writing: Is Mandela is a great man?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課外進行評價和反思)
4. 活動總結。本次英語學習活動收到學生很多正面反饋,歸納如下:
(1)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幾乎所有扮演Mandela的同學都說Mandela演講的內容是他們所背誦課文中最流利的一段。”“為了扮演好角色,紛紛查找資料,并積極地背誦課文,不僅快速掌握了課本內容,還拓展了課外知識。” “這種活動方式很新穎,不僅掌握了課本內容,了解了偉人的生平,還主動查閱了更多課外資料,絞盡腦汁想出了很多創意。”
(2)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那幾天課間和課后總看見同學們在熱烈討論和認真排演,互相提醒,互相改進,在這個過程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看別人表演時也學到很多,譬如神情自如、動作到位、發音漂亮等。”
(3)學生進行了探究性學習:“課堂上同學們的表演都很精彩,不僅生動地展現了課本的內容,還增添了各種有新意的情景,無論是表演的具體情節,還是呈現的方式,講演的技巧,都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創造性。 ”“準備過程中對課文的反復閱讀和對故事多次重組,所以對課文內容有更透徹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在課上的表演環節,上臺表演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和自信,在臺下看表演時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并反思自己不足之處,老師的點評也有助于我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當然,他們也指出了不足和改進意見:“有些準備不充分,觀看表演時體檢極差。有些小組太注重制造笑點,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情節,讓本該嚴肅的話題變成一場鬧劇。大家把重心放在表演的形式上,沒太關注表演的內容。建議可以自由組合,更能發揮各自的特點。”“每組都要準備,但抽簽進行表演才不會占用太多課上時間。”“評選優秀表演組,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自豪感等。”
總之,學生覺得在活動前的安排、分工,活動中的配合與臨場發揮,活動后的思考和總結,讓他們學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東西。這樣的課堂更生動有趣,有活力,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對英語課有期待。在這樣的學習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精心設計的驅動性活動激發學生,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并在體驗中升華為素養。
三、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助力核心素養有效養成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堂實踐必須逐步推進。培訓層面要為教師提供可借鑒的英語學習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親身體驗、感受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意識到學習活動觀在課堂上的可操作性;同時要使現有的教學設計“活動化”,將活動觀的教學理念落實在日常教學中,并且勇于探索和嘗試。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習活動觀落地見效,切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高洪德.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與實踐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2018(4):1-6.
[3]陳金鳳.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J].中學教學參與,2018(19):38-39.
[4]白曉云.基礎英語教育人文價值的迷失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5(6):84-87.
[5]冀小婷,代俊華.“六要素”整合下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及其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8(7):64-66.
[6]陳新忠.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改革[J].中小學管理,2017 (9):14-15.
[7]葛巧霞.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設計探究[J].英語教師,2018(8):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