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是國家新設專業,目前還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其存在中醫思維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不夠、職業素養教育太過薄弱、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建議創新中醫養生保健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由專業素質課程、專業文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能力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等六大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以提高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中醫養生保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模塊;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06-02
中醫養生保健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性和醫學人文性。中醫養生保健崗位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還要求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而目前的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教學,較為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對專業技能及人文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基于此,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教學應以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為核心,修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專業實踐教學力度,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而課程體系既是具體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主導作用。課程體系建設不但要符合學科的自身變革,也應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中醫養生保健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1.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
目前的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多以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課程內容相互交叉甚至重復。特別是專業實踐教學方面,不太重視專業實踐課程建設,實訓課程與理論課程界限不明,或與學生的能力培養不相對應,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很難實現,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崗位工作需要。
2.中醫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中醫的生命力在于中醫的臨床療效,而中醫臨床療效獲得的前提,是從醫者具備良好的中醫思維能力。中醫思維是中醫獨特的思維方式,是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特殊的認知方式。由于中醫院校學生進入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以數理化為主導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所以他們很難理解體現中醫思維的中醫理論。另外,評價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主要指標,多為一紙化理論考試成績,所培養的學生中醫思維能力不夠。
3.職業素養教育太過薄弱
職業素養,是職業要求和職業規范在從業者身上的內化和體現。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是構成職業素養的三大核心要素。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也是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大國工匠的基礎和前提。然而目前的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其人才培養過多強調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對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的教育重視不夠。
4.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不佳
中醫養生保健是國家新設專業,還沒有專門的專業實踐教學教材,所以該專業實踐教學多以理實一體的方式在教室進行,這使得專業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另外,專業實踐在總成績中的占比過小,所以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積極性。
5.考核評價方式單一
中醫養生保健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是具備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尤其重視學生的實際崗位工作能力。而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目前基本上是以一紙化理論考試成績為主,這明顯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中醫養生保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1.專業素質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素質課程建設,應著眼于學生專業素質培養,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擔當意識。建議將專業課程模塊優化整合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心理與健康”“運動與健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勞動實踐”“德育與美育”“人際溝通”等。只有建設好專業素質課程群,強化學生專業素質培養,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素質。
2.專業文化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文化課程建設,應著眼于夯實學生的專業文化根基,培養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建議將專業教學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將原有的專業文化課程優化整合為“中國傳統文化導讀”“中醫文獻學”“醫古文”“文學欣賞”“書畫欣賞”“音樂欣賞”“戲曲欣賞”等。只有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養生保健人才。
3.專業基礎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基礎課程建設, 應著眼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強化學生的專業功底和專業素質。建議將原有的專業基礎課程優化整合為“中醫基本理論”“中藥方劑學”“解剖生理學”“中醫經典選讀”“康復醫學”“預防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治未病與亞健康”等。只有重視專業基本知識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培養出基本功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人才。
4.專業能力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能力課程建設,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當前高等中醫藥教育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能很好銜接的問題,學生不能很好地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崗位工作能力不強,知識遷移能力不夠,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因此,建議將原有的專業能力課程優化整合為“中醫推拿學”“中醫外治學”“中醫康復學”“中醫功法學”“中醫健康管理”“中醫臨床疾病概要”“西醫臨床疾病概要”“中醫藥膳學”“中醫養生學”等,并按照重專業技能培養思路,加強學生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
5.專業實踐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實踐課程建設,應著眼于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專業實踐教學不能“紙上談兵”,建議建設配套的專業實踐實訓室,編寫專門的專業實踐教材,將專業實踐教學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將原來分散的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優化整合為“專業素質實踐課程”“專業文化實踐課程”“專業基礎實踐課程”“專業能力實踐課程”“專業拓展實踐課程”等,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歷練本領,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增強學生的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6.專業拓展課程建設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拓展課程建設,應著眼于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更好地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建議將專業拓展課程優化整合為“小兒推拿學”“中醫美容學”“老年疾病學”“經營與管理學”“藥物養生學”“運動養生學”“精神養生學”“經絡養生學”“體質養生學”“藥膳膏方養生學”等,讓學生在學習通識課程的基礎上,任選1門~2門拓展課程進行輔修。這樣培養的學生“一專多能”,崗位工作能力強,社會適應性強,能夠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結語
總之,中醫養生保健專業應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立足崗位核心能力培養,整合原有的知識系統,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應由專業素質課程、專業文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能力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等模塊構成,著重加強專業文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建設,注重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能力教育的結合,注重基礎知識、經典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結合,使培養的學生既具有深厚的醫學人文素養,又具有較好的中醫思維和專業實踐能力,能夠擔當起傳承發展中醫養生保健事業,為人民群眾身心健康保駕護航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閆玉慧.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9(04).
[2]閆玉慧.中醫養生保健崗位核心能力與評價標準[J].中醫藥管理,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