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成 李燕
摘 要:少數民族英語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產生英語學習障礙的原因,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同時積極改善師生關系,建立通暢的家校合作渠道,以實現英語學困生轉化。
關鍵詞:少數民族英語學困生;英語教學;客觀因素;主觀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3.31;G633.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143-02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有助于學生通過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進而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并不斷提高人文素養。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存在一定的障礙,久而久之,成為英語學困生。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少數民族英語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究具體轉化策略,以幫助學生走出英語學習困境,逐步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
一、學困生的概念分析
所謂學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同時不具有感官障礙,但在能力、方法、知識以及心理素質等關鍵因素的融會貫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偏離性問題的學生。他們在某一學科的學習上力不從心,并發展成為厭學的心理狀態。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教師要本著早發現、早解決的原則,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轉化策略幫助這些學生盡快擺脫學習障礙,成功實現轉化。
二、少數民族英語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客觀因素
(1)缺乏英語學習、使用環境。從小學階段開始,少數民族學生就開始接受英語教育,但部分學生除在英語課堂上跟隨教師學習詞匯、語法,做練習外,幾乎再沒有接觸、使用英語的場合,課余時間與家人、朋友的交流多以本民族語言為主。因為缺少英語學習、使用環境,所以部分學生很快就遺忘了掌握的有限的英語知識。另外,部分學生家長出于多方面原因,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重視程度不足,既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督,也缺乏與教師的有效溝通,這就導致學生也不重視英語學習。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越來越差,學習積極性也越來越低,逐漸與其他同學形成差距,成為英語學困生。
(2)英語學習難度逐級加大。英語課程是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為基礎設置課程目標的,課程內容呈現出循序漸進、難度持續加深的特點。部分學生隨著課程教學內容不斷增加,課程難度逐漸增大,會出現一定的學習障礙。而對于這些英語學習存在障礙的學生,部分教師缺乏關注,沒及時開展針對性的輔導,部分學生也沒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上及時調整,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越來越吃力,并逐漸喪失英語學習自信心,發展為英語學困生。
(3)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有待改善。部分學校存在專業教師少、專業水平不高等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教學設施也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新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另外,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重要性,教學方式以“填鴨式”“灌輸式”為主,缺少師生、生生互動,這就導致英語課堂沉悶、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2.主觀因素
(1)存在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部分學生英語發音不標準,所以羞于在同學、教師面前開口說英語,這種不自信,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英語學習的畏難情緒。受這種情緒影響,部分學生會選擇性地接受教學內容,即只接受能聽懂的內容,對于聽不懂的內容直接選擇放棄。久而久之,問題越積越多,甚至出現英語學習上的全方位落后。
另外,部分家長的期望值過高,甚至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學習情況不相符,這就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會遇到較多的困難,不僅會打擊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還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消極對抗情緒、厭學情緒,最終發展成為學困生。
(2)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應養成與學科特點相適應的學習習慣,采取符合自身學習情況的學習方法。但部分學生并沒有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積極向教師、同學求助;對于課后作業,無法自主、獨立完成,也不善于總結、反思錯題,這就導致學習效率越來越低,并發展成為英語學困生。
(3)學習動機不強。對于英語學習,部分學生缺乏足夠的動機,認為學習英語無用,所以也不肯花時間、精力進行深入鉆研。造成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的因素很多,需要教師、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積極引導。
三、少數民族英語學困生轉化策略
1.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在英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尋找合適的契機,與學困生交流學習方面的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如規范書寫、把時間化整為零用以背單詞等。當學生有所改善或進步時,要適時地予以鼓勵,同時可開展持續性的針對性輔導,進一步幫助學困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2.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
針對部分學困生缺乏英語學習自信心的情況,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為他們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幫助他們逐步戰勝恐懼心理,發現自己的長處,重拾英語學習信心,并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實現學困生轉化。
3.積極改善師生關系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學困生與教師的關系較為緊張,而這不利于實現學困生轉化。為改善這種情況,教師要主動出擊,用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格魅力逐漸影響學困生,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學習情況,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然后支持并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相應的輔導計劃,逐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基本技能,成功實現學困生轉化。
4.建立通暢的家校合作渠道
教師發現學生存在英語學習障礙時,要主動聯系學生家長,并取得家長的有效支持,共同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簡單地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要主動、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站在學生家長的角度,主動幫助家長出主意、想辦法,建立通暢的家校合作渠道,共同為學困生轉化努力。
四、結語
英語課程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在英語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障礙,甚至發展為學困生。對此,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產生英語學習障礙的原因,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采取相對應的策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同時積極改善師生關系,建立通暢的家校合作渠道,讓學生逐漸發現英語語言規律,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并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興榮.基于學困生轉化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02).
[2]岑學霞.少數民族地區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3).
[3]邸福珍.小學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J].甘肅教育,2020(01).
[4]楊陽.新課標下少數民族地區英語學困生的分析和轉化策略[J].校園英語,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