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言成
摘 要:我國教育的目標是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綜合型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當前高校的使命和責任。高校的管理服務水平決定著該高校的層次與所培養的人才的品質,所以高校管理服務工作至關重要。高校應在管理服務育人背景下有效開展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管理;服務育人;勞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7-0008-02
社會的前進發展,離不開勞動。勞動是美德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肩負著人才塑造的重要職責,其中勞育是基石,關乎著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因此,高校應在管理服務育人背景下,重點開展勞動教育。
一、高校管理服務育人的教育價值
1.有助于校風學風建設
校風代表著學校的育人環境,彰顯著學校的育人品質,表現著師生的品德情操與精神狀態。良好的校風蘊含著顯著的凝聚力與約束力。學風是校風的具體體現,優良的學風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精神力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障。高等院校深化管理服務育人工作,能夠充分發揮鞭策和育人作用,推動教職員工在各自崗位上更好地履行職責,營造充滿關愛、積極正向的育人環境,促使學生更積極、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推動校風學風的建設。
2.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高校的管理服務工作,其本質是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營造和諧、輕松的育人環境及氛圍。無論高校中的哪一項工作,都應考慮其影響及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推進服務育人,能夠鼓勵教職員工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嚴謹、負責的工作作風,將服務工作和育人目標結合起來,深入探究業務知識,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利用嚴謹的作風與優雅的舉止,在無形之中感染學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校育人工作中勞育和德智體美教育之間的關系
德智體美勞是評判學生綜合發展的基本維度,也是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憑借。高校應全面開展德智體美勞教育,發揮其組合性力量,規避教育偏頗現象的出現。
1.勞育和德育之間的關系
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高校不僅是一座象牙塔,而且是社會組成的關鍵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大學生只有認識和了解社會,才能適應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而思想品德和勞動緊密關聯,并相互促進。廣大群眾在評判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時,會關注其是否熱愛勞動。勞動屬于一種社會活動,思想品德可以在勞動中形成。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勞動特有的規律、規范,并加以遵循,進而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品德。所以說,思想品德可以在勞動過程中逐步錘煉而成。同時,思想品德在勞動活動中又發揮著指導作用,能夠使人更好地進行勞動。
2.勞育和智育之間的關系
勞育和智育在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中較為關鍵。其中,智育側重于腦力勞動習慣的養成,它的根本目標是開發學生的智力。體力勞動影響著腦力勞動,比如語言文化的產生及發展便是建立在日常體力勞動之上的。勞育則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嫻熟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勞動效率。體力勞動也會受到腦力勞動的作用,比如體力勞動所運用的勞動工具便是科技進步的表現,所采用的勞動技術和勞動方案便是智力的體現。
3.勞育和體育之間的關系
在德智體美勞這五育中,勞育與體育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強健的體魄有助于各項勞動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勞動技能的提升。在體育活動中,某些體育項目是在勞動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其既簡化了勞動形式,又優化了勞動方式,可以說是勞動的縮影。有機整合勞育與體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運動理念,提高學生的勞動自主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4.勞育和美育之間的關系
勞動與美密切相關,人們在勞動中能夠發現美,而美學思想也隱藏在勞動過程中,可以提高勞動的趣味性,增強勞動的吸引力。在勞動過程中,人可以成為鑒賞美與創造美的主體,并逐漸形成審美追求。許多優美的歌曲、曼妙的舞蹈、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它們源于勞動,并表現出勞動之美。在高校教育中,美育較為重視興趣培養、潛質挖掘和創造力提升,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當前,高校美育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缺少實踐,而勞育可以成為美育的一種有效補充,讓學生通過勞動發現美和創造美,促進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管理服務育人背景下勞育開展策略
高校要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秉承服務育人理念,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以下策略開展勞動教育。
1.依托立德樹人目標,深化育人理念
在高校管理服務過程中,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是根本,概括而言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專屬服務,構建理想的學習、生活環境,在管理與服務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三育人”清晰指出了高校管理服務工作的實質。高校還應為學生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如成為什么樣的人、如何努力等。高校可以利用助教和助管等相關輔助性崗位,引導學生加入到育人工作中,讓學生在校內積極參與各項勞動活動,如課程建設、課題研究、校園空間利用和環境維護等。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科研積極性,使學生明確義與利、個體與集體、成功與失敗、所得與所失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實現立德樹人。高校應深化育人理念,通過整治校園環境,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增強人文關懷,落實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將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整合起來,通過關心人和幫助人完成教育與引導。
2.優化勞育課程設置,培養學生勞動精神
高校應優化勞育課程設置,全面發揮勞育課程的效能。首先,應增設公共必修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其次,應將勞育融入專業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勞動教育,形成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提升勞動素養。最后,應增強勞育課程設置的有效性。高校應依照自身與學生實際情況開設與學生相適應的勞育課程,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如在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勞育課程,增加社會實踐次數,優化勞動實踐形式。
3.引導學生參與校內管理,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高校工作人員也是勞動人員,他們長時間地進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辛勤地付出,無私地服務,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為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學校工作人員工作的理解,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學校的特定服務崗位,在原崗位職工指導下進行體驗。通過參加校內服務工作,學生可以切身體會校園管理服務工作的辛苦,感受管理服務工作的各種狀態。這樣,學生就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更好地與校園文化相融相生。另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室改造、植樹造林和學校迎新等勞動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凝聚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從而達成育人目標。
總之,高校的管理服務水平決定著學校的層次與所培養人才的品質。高校應高度重視服務育人工作,并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積極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努力奮斗,營造文明融洽的育人氛圍與怡然自得的環境,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可以采取深化育人理念、優化勞育課程設置、引導學生參與校內管理等手段,有效開展勞動教育。
參考文獻:
[1]黃妹香.新時代高校勞動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鮑宇.德智體美勞視域下民辦高校構建育人體系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6).
[3]任嘉慶,張勇.高校管理服務育人視閾下開展“勞育”探究[J].北京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