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為例,提出“互聯網+”大環境下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過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創新項目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助力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推廣;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直播帶貨能力;爭取校外支持與合作,共同搭建比賽平臺;結合學生文案、創意等能力提升,推動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內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關鍵詞】電子商務 專業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傳統手工技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2-0036-02
“互聯網+”時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電子商務專業作為“互聯網+”滲透各個行業的先鋒,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本文以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為例,探討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如何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期借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發展,提升電子商務專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一、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百色市地處滇、黔、桂三省區接合部,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百色人民創造了燦爛多彩、底蘊濃厚、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傳統技藝作為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結晶,體現了民族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截至2020年12月,百色市共有48項傳統技藝被列入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靖西壯族織錦技藝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右江壯族麼乜、隆林苗族服飾、德保麥稈花籃以及樂業壯族紡織等36個項目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百色市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注重加強包括傳統手工技藝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傳承和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以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為例,多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制作以家庭小作坊、社團(協會)為主,借助景區等零散攤位銷售,缺乏有效的宣傳和展示。同時,民族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藝要求高,制作時間長,價格相對較高,加上商販出于對利潤的追求,多選擇銷售價格和技藝水平比較低的手工藝品,很多消費者無法購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導致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所代表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藝術精髓無法得到真正展示,甚至給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帶來負面影響。
基于這樣的現狀,在“互聯網+”時代,中職電子商務專業要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在促進專業建設、為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作為百色市的一所中職學校,依托廣西扶貧巾幗勵志項目,與百色市右江區文化局(現右江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合作,建立“右江麼乜”傳習基地和巾幗勵志民族手工藝傳承基地,邀請民間老藝人定期到校開展技藝傳承活動,為學校培養一批心靈手巧、多元化的“右江麼乜”民俗文化傳承人,促進了本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為增強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基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該校充分利用搭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平臺,結合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積極探索電子商務專業建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促進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助推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這一文化品牌和文化藝術精品的傳承;增強手工藝人創收能力,實現民族傳統產業規范化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展示老區風采做出積極貢獻。
(一)創新項目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助力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推廣
包括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在內的傳統手工藝品市場,如果主要采取景區擺攤、門店銷售或手工藝制作者家中坐等訂單等銷售形式,推廣和銷售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對民族傳統手工藝品進行更全面的展示,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并且根據自己的意愿,個性定制客戶專屬的民族傳統手工藝品。
根據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目標和理論、實訓教學及實訓指導實際,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項目教學的模式,指導學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推廣銷售。線上采用微信公眾號、微店、直播平臺及淘寶C店等方式進行宣傳、銷售;線下借助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平臺,以及利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和社團的手工藝品制作課程,通過產品制作及體驗等活動進行宣傳、銷售。一方面,網絡的高效傳播性,助推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得到更快、更廣、更深的宣傳推廣,為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帶來經濟效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指導學生開展線上線下推廣,可以強化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店鋪運營和營銷推廣的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直播帶貨能力,提升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
直播已成為新興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直播帶貨模式提升了用戶的購物體驗,很大程度上為一些有品質保障的產品打開了銷路,帶動了部分地方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的“縣長直播帶貨”,通過邀請各個縣的縣長走進直播間,推介當地優質農產品,幫助農戶多銷貨、解難題、助脫貧,受到各界關注和好評。
專業建設過程中,如何培養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成為直播帶貨的“網絡達人”,通過直播帶動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推廣和銷售,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當前有很多專注“網絡達人”培養的企業,這些企業在培養“網絡達人”方面有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完善有效的體系,能快速有效地整合直播平臺、融媒體等資源,真正實現“資源通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學校可以與這類優質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借助企業資源優勢,共同將學生培養成為直播帶貨的“網絡達人”。一方面,培養學生做好流量和深度內容,探索用戶的喜好,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優質產品、服務和內容;另一方面,借助直播平臺、融媒體等資源,擴大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影響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民族傳統手工藝品質量和附加值的提升。
(三)爭取校外支持與合作,共同搭建比賽平臺,宣傳民族傳統手工技藝
近幾年,為促進青年創新創業,鼓勵學生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推動電商扶貧和產業扶貧,促進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電子商務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各地各級各部門舉辦了各類農產品網絡營銷大賽。以“芒果之鄉”百色市為例,通過舉辦百色芒果網絡營銷大賽,組織參賽選手在指定的電商平臺分銷優質芒果,充分展示和提升參賽選手的能力,促進芒果的推廣銷售,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為加強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推動專業人才培養,結合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推廣,可以嘗試爭取相關部門(比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民政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等)、院校、行業組織等的支持與合作,共同搭建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網絡營銷大賽等類似平臺,營造關注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組織青年學生(可分為高校組、中職組等)在電商平臺上借助各種營銷推廣手段,宣傳銷售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依托比賽,組織學生參與新媒體平臺熱搜問題討論,拍攝短視頻、撰寫文案、設計形成圖文信息,借助包括直播平臺在內的各類平臺發布推廣產品,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網絡營銷能力。
通過類似比賽平臺的搭建,提升電子商務相關比賽的關注度和參賽選手(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綜合水平,實現多方參與并推進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同時,宣傳展現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內涵和經濟效益等優勢,引導更多的消費者關注、選購,吸引更多企業、團體對接交流,洽談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傳承推廣項目,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有效保護和傳承。
(四)結合學生文案、創意等能力提升,推動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內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案能力、創意思維、產品內涵打造和賣點提煉等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重要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而從傳承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消費者對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關注和需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高超技藝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對文化寓意的追求。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文案、創意和產品宣傳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時,可以結合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推廣,引導學生挖掘其文化寓意,并與當地民俗文化、現代生活元素及時代熱點等融合,賦予其更美好的寓意、更豐富的內涵,使得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更具民族、時代及當地特色,增強消費者的關注和認可,從而推動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品牌特色的打造,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手工藝。
【參考文獻】
[1]唐娟,漆亞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路徑探析——以百色市民族傳統手工藝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
[2]唐毓葵.中職學校有效傳承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實踐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
[3]馬興峰,賴鳴姝.“互聯網+”時代的民族手工藝品傳承與貿易[J].赤子,2018(18).
[4]楊昌安,葛文靜,鄧衛霞,等.電子商務+貴州省黃平縣民間手工藝品苗族非遺“黃平泥哨”的發展前景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21).
[5]林謀旺,董倩.“互聯網+”視野下高校雙創教育的探索——以滇西北民族手工藝推廣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
【作者簡介】胡春艷(1985— ),女,廣西武鳴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
(責編 李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