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宛玉,劉保國,衛 紅
(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鄭州 450002)
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物質見證,被稱為“活著的”歷史文化遺產[1]。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城市的空前繁榮,鄉村景觀卻日趨凋敝,鄉土文化失去了傳承的土壤,保護形勢愈發嚴峻[2]。2012年起,中國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對現存比較完整的傳統村落展開了一系列保護措施[3]。但在保護過程中卻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趨同化現象,破壞空間格局、改變山水脈絡、過度商業開發等現象屢見不鮮。傳統村落失去了自身內涵,家鄉的味道沒有了,傳統變得不再傳統。只有從根本上把握了這些傳統村落的內在特征,才能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保護。為此,本文基于景觀基因理論,以河南省平頂山市前謝灣村為研究對象,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面出發,對前謝灣村景觀基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為充分挖掘村落文化特質、文化傳承及加強村落保護與開發提供相關參考。
“基因”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生物學,指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存在于細胞的染色體上,作直線排列。文化景觀基因是指文化“遺傳”的基本單位,即某種代代傳承的區別于其他文化景觀的文化因子,它對某種文化景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反過來,它也是識別這種文化景觀的標志性因子[4]。
景觀基因理論以村落景觀構成要素為最小研究單元,對傳統村落文化特征進行分析[5]。通過構建聚落景觀基因的識別原則、景觀基因要素提取手段,景觀基因的識別方法、景觀基因識別指標體系,對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文化景觀基因形成機理等進行深入研究[6]。劉沛林等[7]在進行客家傳統聚落景觀基因識別的實踐中,分別從建筑物的造型特征、聚落的意象和空間結構特征等角度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4種識別提取景觀基因的方法,即元素提取、圖案提取、結構提取和含義提取。其中元素提取是指分析景觀特征的各個構成要素的過程;圖案提取是指尋找具有標志性特征或特色的圖標、裝飾圖案、特殊符號等的過程;結構提取是指分析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態或布局特征,從而總結出其所蘊含的景觀意象等文化特征的過程;含義提取則是分析那些具有特殊的含義但又不具備特定物質外形的文化特征[8]。聚落景觀基因按照重要性與成分標準又可以分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以及變異基因等,其中主體基因是指景觀基因在傳承過程中占有主要傳承地位和傳承因素的基因,附著基因則是指與主體基因存在一定附屬關系、依附和歸屬于主體基因的景觀基因[9]。綜合運用這種識別方法,再按照“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總體優勢性”的總體識別原則[10],拆解村落景觀基因,識別與提取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特征主體基因,最終基于分析結果進行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
前謝灣村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黃道鎮中南部,村莊南距郟縣縣城9 km,北距黃道鎮3 km,是進出黃道鎮之咽喉,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積1.33 km2。村子依山傍水,背靠棲鳳嶺,西側山地呈環狀繞至村落外圍,青龍河蜿蜒自北向南從村落的東側繞村而過,背風向陽,屬于典型丘陵村落。
村莊始建于西漢,王氏先人在此建村,東漢時因“鳳落傳說”被光武帝劉秀賜名“鳳落村”,后音化為“豐樂村”,之后隨著周氏、徐氏、謝氏的遷入,逐步演化為今日格局。清代,官稱“謝灣村”。2013年前謝灣村被列為首批“省級傳統村落”,2016年被確定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村內現有傳統風貌建筑20余處,5處古遺址,還有古井、古樹、古石碑等各種歷史景觀要素,整體肌理格局要素保存相對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圖1)。

圖1 前謝灣村景觀要素分布
景觀基因的實質是構成傳統聚落景觀的文化要素[11]。劉沛林[12]提出中國古代的村落規劃思想受多方面影響,大致有宗族禮制、宗教信仰、風水觀念、防御意識與詩畫意境等幾個方面,影響程度往往又此重彼輕、各有側重。本文從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兩方面出發,再結合這種規劃思想,構建前謝灣村景觀基因識別指標體系,最終形成環境、建筑、文化三大要素體系以及八項具體識別指標(圖2)。

圖2 前謝灣村景觀基因識別體系
2.2.1 選址特征 豫中地區平原多、山區少,傳統村落大多集中在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受中國傳統風水理念及“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村落建村選址主要考慮山、水、交通和防御等多方面因素[13]。前謝灣村在選址布局上構思精妙,充分考慮居住、農業生產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處處彰顯著先人在選址建村時自然而樸素的智慧。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背依鳳落山,青龍河水自北向南蜿蜒而下,可謂山環水繞,村東青龍河畔緊鄰天廣大道,過去叫“天明街”,據說是燒賣瓷器的地方,唐宋古道穿街而過,交通便利,是建村選址的風水寶地。
2.2.2 布局特征 古時中原戰爭水患不斷[14],防御觀念在民眾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種安全需求不僅表現在了村落的選址格局上,同時也體現在村落的布局結構上。前謝灣村整體布局呈環狀,形成了以廟宇為中心向四面散開的放射型結構(圖3)。七條方向寬窄不一的街巷將村子分為五個部分,各部分之間又由小巷進行連接,房屋建筑大都沿街而建,臨街的房屋外設有高高的裙墻,街口設有閣門。看似不成規則實則設計精妙,從任意一條街巷走進村子,都只能看見局部面貌,經過一番蜿蜒回轉,才能完全看清村里的情況,這樣巧妙的布局使得外人很難短時間內掌握村子情況,從而有效加強了防御體系(圖4)。

圖3 前謝灣村平面布局圖

圖4 街巷實圖
2.2.3 建筑特征
1)建筑布局。《明會典》卷三、六十一部載:“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15]。前謝灣村傳統民居多為明清建筑,就建筑單體形制而言,常見三開間,“一明兩暗”為其基本型。普通民居正房多為一層,偶有大戶人家,為彰顯主人財力和地位,建為兩層,下層作為會客廳等公共空間,上層則為臥室等私密空間(圖5)。

圖5 建筑單體形制
每戶家庭以院落為基本居住空間單位,現存古建多為獨院式院落,基本由堂屋、廂房、倒座3種元素構成。但三者組合往往在一個院落之中并不完整,大多數院落都只是其中部分元素的組合。當地人俗稱“半截院”或者“半拉子院”[16]。不考慮有無倒座情況下,大致可以分為堂屋無廂房式(“一”字形),堂屋加單側廂房式(“L”形),堂屋加雙側廂房式(“凹”字形)三種布局模式(圖6)。

圖6 院落實圖
2)門窗形制。前謝灣村建筑墻體厚實,開窗不大,整體有一種厚重感。為增加裝飾性,常利用當地特產紅石點綴其中,雖門窗樣式簡潔,但整體立面卻富于變化,豐富了傳統民居青磚灰瓦的色彩體系,別有風味。一般下層房屋多為木格式窗,常見萬字形或柵欄形,上層為拱頂形窗,山墻上一般不開窗或在墻體頂部開一到兩個小圓窗,用于通風換氣,尺寸一般不大于50 cm[17]。在這些門窗洞口會采用紅石過梁,兩側均用青磚包砌,上下則用紅石作為窗臺、過梁與墊石(圖7)。

圖7 門窗實圖
3)屋頂脊飾。前謝灣村民居建筑屋頂以硬山雙坡為主,通風性和防水性能較好,主要考慮實用功能,無過多裝飾性樣式。屋脊作為屋頂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能體現房屋主人的身份與地位[18]。當地傳統民居的屋脊大多造型簡單,采用花鳥、走獸等造型進行裝飾。山尖的砌筑形式一般為敲山尖,考慮美化效果,多數人家選擇在上面直接抹上白灰作簡單裝飾,僅有少數大戶人家會在山尖部分繪制精美圖案,也就是俗稱的“山花”。山花造型豐富多樣,一方面體現著主人尊重自然、效法自然、親近自然的山水田園情懷,另一方面也寄托著辟邪祈福的美好寓意(圖8)。

圖8 裝飾實圖
4)材料工藝。中原民居在營建過程中大多以磚、石、土、木為主要營建材料[19],前謝灣村傳統民居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加入了當地特色紅石,使得民居更加充滿地域特色。這種紅石多屬于石灰巖,具有良好的抗風化性、耐火性以及穩定性。村民選取其中優質紅石經匠人加工處理后,在建筑中充當墻基、門檻、窗檻等應力集中的構件。按照一定的穿插規律,給人一種視覺的穩定感,不僅分散了房頂對柱梁的壓力還有效增強了墻體的穩固性,同時紅石的使用也使得墻面在立面材質和色彩上豐富了起來,大大增強了裝飾效果(圖9)。

圖9 墻面肌理
2.2.4 文化特征
1)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是傳統村落內部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社會村落開始,村落的整體形態就表現出以祭祀空間為中心的向心性。村民依靠這些神靈,求得心理的安慰和內心壓力的暫時解脫,除祭祀以外,大多數廟宇還肩負著公共活動場所的功能,這些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互動和聯系共同構建起了村落的集體活動和精神實體[20]。在前謝灣村的街巷中心,有座保存完好的齊圣廟(圖10),坐北朝南,正殿供的是齊天大圣,因其不畏強暴驅邪匡正神通廣大,遂立廟祭祀。東側有火神廟三間,磚石結構,比齊圣廟低,灰瓦覆頂,西側則為關帝廟。齊圣廟始建年代不詳,重修于清代,它為研究清代寺廟建筑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定為文物保護點。

圖10 齊圣廟
2)民俗文化。郟縣大銅器舞是中國商周文化的遺產,是中國北方打擊樂種的典型代表,始于東漢晚期,距今有1 700多年的歷史[21]。它是以銅制樂器和大鼓組成的民間藝術形式,演奏技巧性強,音律鏗鏘,風格粗獷,場面極為壯觀(圖11)。2008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縣內各村大都有演奏表演隊,舊時用于求神、祭天、喚雨、驅邪消災、節日慶典等大型活動儀式,演奏表演人員可達10~50人,邊敲打邊起舞。前謝灣村至今還保留著每年正月十八請火神的民間習俗,成為本地一大傳統特色。

圖11 郟縣大銅器舞
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是對村落文化景觀進行二維圖像化的過程[22]。在前文分析基礎之上,結合景觀基因識別與提取的具體原則,可以確定前謝灣村的整體風貌主要由其村落布局形態、路網結構、建筑布局和主體性公共建筑決定,因此這幾項因子為前謝灣村的主體基因,而門窗形制、屋頂裝飾、材料肌理對村落的整體風貌構建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為附著基因。表1分別對這些基因進行了詳細的圖示化表達。

表1 前謝灣村景觀基因識別圖譜
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的形成是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作用下的結果。本文以景觀基因視角對前謝灣村景觀要素構成進行了系統剖析,并構建了形象化的圖譜表達。分析結果顯示,前謝灣村在選址布局上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理念,背山面水,緊鄰官道,村落內部各景觀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幅詩意棲居山水畫,建筑風格樸實耐用,其中不乏當地特色材料工藝的使用,使景觀具有強烈的地方性和可識別性;受宗族禮制及宗教信仰文化影響,整體布局呈現出明顯的內聚性和向心性,形成了以廟宇為中心,各氏族聚居的格局;防御意識主導下,外設寨墻、寨壕等保護機制,內有迂回型街巷格局,民間信仰中的齊圣、關帝等祭祀活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村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無形中又筑起了一道有力的精神防御體系。傳統村落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歷史表達,是在特定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景觀肌理與文化內涵。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必須從根本上挖掘、識別不同傳統村落的內在核心基因,把握傳統村落文脈所在,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