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秀雯
摘 要: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為了全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我國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其從語文學習中感知人文美、人性美、文化美等。所以教師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案,深入挖掘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方式下提升語文素養。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實踐方式進行了探索,以期能夠不斷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方法;實踐探析
初中語文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創新實踐是當下的基本要求,對國家進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網絡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語文學科的內涵,豐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建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課文進行深入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合理的問題情境,創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指導學生在解決不同的問題中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其中的含義,了解語言應用的手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蒲柳人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第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最能表現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分別表現一丈青大娘的什么性格。讓學生對每個句子進行標注,寫下看法,在小組內進行探討,確定最終答案。然后教師可以邀請一個小組代表來對第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解說,從而實現全班探索,促進學生對小說中人物描寫方式的思索和學習。最后再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細讀,總結小說中各個人物形象的特征,可以讓小組內成員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模仿這些人物的語言情緒、動作行為,以此來加強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習效率。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科學的朗讀過程中,學生的聽覺、大腦以及情緒感知能力都被充分調動,能夠更好地發現文章中的美感,實現審美教學的目標。所以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貼切的氛圍,通過聲音和圖像的融合,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激發他們心中的情感,從而能夠更加深入地實現情感體驗,獲得情感的成長[2]。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先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品一品現代詩的風格美,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朦朧意境,同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在朗讀時保持聲音的洪亮,營造熱烈的課堂朗讀氛圍,讓學生感受這首詩由舒緩到熱烈的情感。同時將詩歌中的幾個意象用多媒體圖片展示出來,比如老水車、礦燈、路基以及笑渦、黎明等,讓學生分析不同部分的意象分別都有什么特點,都象征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讀不同部分的詩歌時,播放不同情緒的音樂,例如悲哀的、痛苦的以及激動的、欣喜的等不同風格的歌曲,并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集體朗讀這首詩,教師對一些典型的斷句進行指點,讓學生在有節奏的朗讀中感受詩歌中情感的起伏。然后讓學生自主朗讀,細細品讀詩歌,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了解詩歌表達情感的方式,在傾聽他人朗讀時體會詩中情感,體會詩歌結構和文字的美,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豐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掌握其思維發展的規律,通過豐富的手段來促進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都重視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所以教師要結合生活,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創建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下冊《棗兒》時,教師可以先用視頻播放動畫: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教師再用畫外音播放文章前半部分的敘述,將學生的情緒代入文章中。接著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扮演老人和男孩,體會不同角色的語言情緒,加強學生對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了解。在引導學生對文中主題思想探究之后,可以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周圍的老人和兒童,并且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義工服務,真正利用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來挖掘語文課本的素材,通過各種創新的教學方式,重視對學生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培養,同時要創建豐富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吳芳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美育教育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18(1):47.
[2]付建芳,孫永芳,李春萍.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模式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