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

摘 要:針對碭山地區果樹主要病蟲害連年偏重發生的現狀,從果農生產操作管理角度分析了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旨在提高果農生產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關鍵詞:病蟲害防治;存在問題;解決途徑
碭山縣水果面積4.7萬公頃,其中梨2.7萬公頃,形成了以碭山酥梨為主,桃、蘋果、葡萄、櫻桃等多個樹種、品種合理配置的種植格局。多年來果樹主要病蟲害一直呈偏重發生的態勢,其原因除氣候、環境、病蟲基數大、種植結構復雜等因素外,生產者管理水平高低也是不同園片病蟲害發生差異化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簡單分析了植保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
1 果樹植保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綠色防控意識差
部分果農仍然習慣于化學藥劑防治病蟲,認為化學藥劑防效快,死蟲看得見,而綠色防控似乎沒有那么直觀,因此放松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果農沒有意識到化學農藥大量使用造成使用者中毒事故、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過量、天敵種群和農田自然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一些環境或社會問題。而病蟲害綠色防控是避免農藥殘留超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途徑。通過推廣農業、物理、生態和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風險,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果樹病蟲害防治單純依賴化學農藥,不僅防治次數多,成本高,而且還會造成病蟲害抗藥性增強,進一步加大農藥使用量,嚴重影響水果的安全。
1.2 關鍵時期未把握
果樹病蟲害發生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在發生早期階段對藥劑抵抗力差,抓住此期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勞民傷財,從而導致病蟲泛濫成災,如梨木虱低齡若蟲期(一般在2齡前)尚未分泌黏液易于防治,若蟲3齡以后分泌大量黏液,蟲體包圍在黏液中造成防治困難,會嚴重污染葉果,造成早期落葉,特別是前兩代低齡若蟲發生相對整齊是最佳防治時期;梨小食心蟲2齡前抗藥能力差,易于防治,防治最佳時期是幼蟲蛀果前低齡期,一旦幼蟲蛀入,果實就失去了商品價值;梨炭疽病等病害前期若不能很好地保護葉果免受病菌侵染,易造成早期病菌大量傳播侵染,潛伏發肓,為中后期大發生埋下潛在隱患,多雨季節雨前是最佳防治時期,若雨前不能及時噴藥,雨后常常易暴發流行。
1.3 農藥使用不合理
1.3.1 不能精準施藥 農藥配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如藥劑使用量、安全操作等方面。多數果農沒有專業知識,在配制農藥時憑感覺,配藥時不是用量藥器精準稱量,而是憑經驗隨意配藥。一般殺蟲劑和殺菌劑都有抗性產生的過程,在正常使用濃度范圍內合理使用,抗性產生的明顯要慢,而多數果農在使用藥劑時擔心達不到理想效果隨意加大濃度,最終導致藥劑抗性越來越強,使用濃度越來越大,如1.8%阿維菌素乳油在防治梨木虱最初使用濃度為5000倍液,可起到很好防效,隨著濃度越來越大,現在使用1000倍液也只能與螺蟲乙酯等產品混合使用,單獨使用效果較差。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最初使用2500倍液防治蚜蟲,現在使用800倍液也只是在速效性方面好些,但持效期最多不超過5天,現在只能與其他藥劑混合使用起到增效作用。而且隨著藥劑濃度增大,對果園天敵生物及果樹都可能造成更大傷害。
1.3.2 選擇和混用藥劑不合理 不同藥物的酸堿反應、藥物之間的離子反應等問題常常導致配制后的藥劑失去了應有的效果,如強堿性藥劑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不能與酸性藥劑混合使用,否則不僅會失效,還會發生藥害現象。當前同一成分或同一作用機制的藥劑商品名稱繁多,而多數果農選擇藥劑時只看商品名稱而忽視了產品成分,導致相同成分或相同作用機制的藥劑連續或多次大量使用,最終導致藥劑抗性越來越大,防效越來越差,如近幾年最常用的甲氧基類藥劑,果農普遍反映效果大不如以前,主要原因就是此類藥劑每年大量連續或多次使用。
2 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途徑
2.1 加強病蟲害監測
由于受小氣候、病蟲基數、栽培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各園片病蟲發生情況均不相同,因此果農要經常到園內觀察病蟲害發生動態,并參考植保部門發布的《病蟲害防治信息》或在植保人員指導下制定最適合自己園地的防治方案。
2.2 重視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是提高果品質量、確保水果安全、降低農藥殘留的重要途徑,當地可大力推廣以蜜蜂授粉、農業防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控、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模式。采用冬季清園、刮樹皮、深翻樹盤、主干涂白等措施降低病蟲基數;采用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誘抗劑提高樹體抗病性;采用果園種草以保護并利用自然天敵控制害蟲;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蟲等害蟲;采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利用黃板誘殺蚜蟲、梨木虱、梨莖蜂等成蟲;采用蛋白餌劑等誘劑防治實蠅類害蟲;秋季在樹干基部捆綁誘蟲帶,以誘殺越冬害蟲;優先選用捕食螨、昆蟲病原線蟲、天然除蟲菊素、多抗霉素、印楝素等天敵和生物藥劑防治病蟲害。大力推廣大型植保機械應用技術。落實科學施肥、配方施肥制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優化根系環境,提高樹體抗性,從而提高水果產量和質量(圖1~圖6)。
2.3 正確開展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應爭取實現農藥品種、劑型的多樣化,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經濟、安全的農藥品種和新劑型,特別注意昆蟲生長調節劑、微生物制劑和植物性殺蟲劑、殺菌劑以及納米農藥的推廣應用。注意有計劃地進行農藥品種的交替、輪換和混合使用,發揮增效、兼治和延緩抗藥性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使用具有選擇性的農藥品種和采用隱蔽性、局部性施藥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害和保護自然天敵。
化學防治應遵循“安全、經濟、有效、簡便”的原則。安全是指對人、畜安全,防止對果樹造成藥害和引起病蟲抗藥性,有利于保護天敵、環境和避免公害;經濟是指掌握防治指標適期用藥,不濫用農藥,降低防治成本;有效是指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受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強調“消”),確保果樹健康生長發育和豐產豐收;簡便是指施藥方法簡便易行、易于操作。只有遵循上述原則,化學防治才有意義和生命力。
2.4 把握關鍵時期用藥
切實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見蟲打藥、見病噴藥”轉變為預防為主,在蟲卵孵化或病菌傳播侵染至萌發前關鍵期施藥。如當地梨木虱最佳防治時期是3月中旬1代卵高峰期、4月上旬末(酥梨花落70%左右時)、4月下旬中期1代成蟲羽化高峰期和5月中旬初2代若蟲孵化初期,抓好這4個關鍵時期可有效控制梨木虱危害處于較低水平。梨小食心蟲防治關鍵時期一是碭山酥梨盛花初期,此期是越冬代成蟲發生高峰,抓好此期防治可大幅度降低成蟲基數;二是4月下旬末期1代幼蟲孵化高峰期;三是各代成蟲羽化高峰后2~3天或成蟲羽化高峰后10天左右,這兩個時期是各代成蟲產卵高峰和幼蟲孵化高峰期。這幾個時期蟲態對藥劑抵抗力差,可起到最佳效果。因此做好田間成蟲監測非常重要。二斑葉螨防治關鍵時期是4月底5月初1代螨向樹體遷徙期和5月底6月初高溫來臨前,此期全園普防有效壓低基數可大大減輕中后期防治壓力,否則易暴發危害。炭疽病防治的關鍵是前期要保護好葉果免受病菌侵染,從落花后開始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施“抓雨前、補雨后,雨前保、雨后殺”的防治策略。
2.5 科學合理使用農藥
根據農藥作用機制,實施藥劑分類,建議在害蟲上、下代之間或前、后兩次用藥之間選用無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進行交替輪換使用,避免連續單一使用某種藥劑,阻止或延緩病蟲抗性的發展,以減輕藥劑的選擇壓力。
為了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發展,對新型、高效的藥劑品種實施限制用藥的原則(即在一個生長期內限制使用次數)。如魚丁受體的激活劑氯蟲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當地梨小食心蟲幼蟲,建議果樹一個生長季限制使用1次;吡啶類殺蟲劑吡蚜酮、新煙堿類殺蟲劑噻蟲嗪、烯啶蟲胺、噻蟲胺等,以及磺酰亞胺類殺蟲劑氟啶胺腈等主要作用于防治當地桃蚜、黃粉蚜、介殼蟲,建議果樹生長季限制使用1~2次。甲氧基類、三唑類、苯并咪唑類等內吸性殺菌劑一個生長季節中最好不要超過3次,且不得連續使用。
同時要注意農藥的合理混用。農藥合理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延緩病蟲產生抗藥性,防治不同病蟲的農藥混用還可以減少施藥次數,從而降低勞動成本。在不同藥劑混用時要以正確的農藥混配順序,常用農藥混配的順序通常為: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微乳劑、水乳劑、水劑、乳油,依次加入(原則上農藥混配不要超過三種),每加入一種都要在小容器中先二次稀釋,然后倒入大容器中充分攪拌混勻,再以同樣方法加入下一種。無論混配什么藥劑都應該注意“現配現用、不宜久放”。藥液雖然在剛配時沒有反應,但不代表可以隨意久置,否則容易產生緩慢反應,使藥效逐步降低。
2.6 精準施用藥液
配制藥液時要按標簽推薦濃度計算出制劑量和配料用量,要嚴格按照計算量量取或稱取。液體藥要用有刻度的量具,固體藥要用秤準確稱量。稱量好藥和配料后,要在專用的容器里混勻,配藥時要嚴格按照要求安全操作。在保證合理施藥濃度的情況下要用足水量,噴藥時要周到細致,確保不留死角。
(作者聯系電話:158567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