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菊
摘 要:新課標中強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已經逐漸轉變了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但是部分學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簡單闡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重點論述如何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以期給高中語文教師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語文;創造力;策略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學校都積極轉變了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新課標中強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教授,還要關注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學校已經逐漸轉變了教學方法,開始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大部分學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陳舊
受我國應試教學環境的影響,一部分高中教師在教學中都是注重對學生知識和做題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造力的培養。很多教師都是以教材上的知識為主,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語文知識和做題方法就可以了。并且學校在學生測試和考核中也是片面地采用試卷測試的方式,只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和學校的觀念和方法陳舊,導致學校內部和語文課堂缺乏活力,學生無法鍛煉其創造力,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二)學生缺乏主動性
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不足,在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創造力上學生也缺乏主動性。我國高中生基本都受傳統的以高考為主的思想影響,習慣接受教師的講,忽略了自身的學習和探索。日常活動中由于缺乏氛圍,因此學生對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也缺乏興趣。部分學生即使想進行創造也會被教師和其他同學影響而放棄。長此以往,導致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整體呈現出一種死氣沉沉的氛圍,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2]。
二、如何促進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首先是教師和學校轉變傳統的觀念,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其次是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最后是學生認識到創造力的重要性,積極鍛煉自身的創造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是學校和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校在學生的培養中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也要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轉變傳統的成績至上的考核方式,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考查學生的能力。其次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校和教師共同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發揮創造力。
(二)創新教學方式,加強創造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要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環境,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更要積極轉變教學方法,加強語文課堂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自身的見解,勇敢創新。
【案例】人教版《雨巷》。
1.教師帶領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2.教師講解詩歌創作背景。
3.讓學生自由討論詩歌意思,并發言。
4.讓學生發表個人對雨的感受。
5.學生討論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重點想象丁香花一般的姑娘的形象。
6.教師舉例其他關于雨的詩句,對比思想感情的不同。
7.任選角度寫一篇個人感想。
【案例分析】由于高中語文知識較復雜,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單純依靠自己的口頭講解,不僅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創造性,積極發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探究,提高語文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并且教師在講解中發動學生的邏輯思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往往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結合情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例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演繹的方式,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還原場景,再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果自己是作者,會說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分不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積極轉變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超華.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
[2]鄒寶吉.高中語文作文系統性教學現狀及策略的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4.
[3]吳屏慧.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