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志
摘 要:加強班級小組建設,其核心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以下四點:第一,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第二,合作應以問題解決為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第三,合作學習后的“教師精講,釋疑提升”更有效。最后,叫停課堂教學中的“偽合作”。合作學習有利于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質疑習慣以及正確評價觀的形成。
關鍵詞: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競爭;團隊精神
在討論合作的話題前,讓我們共同看幾種現象。
現象一:
為了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會經常開展各種文藝體育活動,如體育運動會、書畫展評、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的流程是:學校下達通知、組織選拔、層層淘汰、參加比賽、擇優進行表彰。
現象二:
高考前夕,滿滿一屋子人,淹沒在題海和高高壘起的書堆中。從清晨的朗朗讀書到夜里的挑燈夜讀,每個人都馬不停蹄地向前。班主任時不時會開一場“勵志”班會,他常說:“高考時,那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哪怕提高一分,干掉的也有幾百到上千人,這就是競爭。”
現象三:
長大后的我們,不再有白紙黑字清清楚楚的排名。但內心似乎還是有一張表,上面記錄著“A考上了名校研究生,B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C都已經買房了……”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以上的這些情景似曾相識,它時時刻刻浮現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從小就被無意地灌輸這種競爭的觀念,生活在各種人為的比較與競爭中,尤其是學生階段更為甚之。
學校里每一次排名后,競爭思想便加深一些,久而久之深深烙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里。身邊的同學都是競爭對手,于是免不了我們會互相比較,比較成績,比較名次,比較獎項,甚至更有“有心眼”的學霸們,自己會的題目也不愿意教會別人,好的學習方法更是不愿意分享。
然而,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合作的社會,在現實社會中只有學會分享,學會與別人合作共處,才能更好地生存。
一、為什么合作
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了樸素的合作意識,那時人類無法與尖牙利齒的猛獸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競爭,于是依賴群居生活,以合作的形式求得生存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整個社會出現了協作化大生產,它使個人成為社會這架大機器的一個部件,人與人之間構成了一種更精細的合作方式。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一波一波浪潮來襲,更是將人類的“合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整個人類社會也會因合作而被連成一體,向往合作,走向合作,已經成為歷史的潮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縱觀歷史,人類是在合作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變強大。同時,合作對人類個體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據統計,從20世紀初至20世紀7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有286人,其中185人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合作取得的,占獲獎者的三分之二。其實,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都不是一個人獨自鉆研的結果,需要眾人精誠合作,才能實現。所以,善于合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友愛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高層次需求,需要在團隊合作中實現,因為只有在與團隊合作中才能產生被需要被認可的感受,隨之而來的就是歸屬感、責任感和價值感的產生。“人的渴望是共有的,潛意識中,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被認同的,有價值的,自由的。”所以,善于合作的人更容易產生價值感、幸福感。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即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制定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并把發展“核心素養”放在基礎地位。課程標準中提出: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二、如何培養合作意識
(一)組建小組
首先,要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式隨機組建小組。每個小組都要有優秀生、中等生和困難生,小組之間學生特質基本均衡。
其次,小組組建成功后,要建設小組的團隊文化,一起討論簽訂小組合作公約,小組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的口號、標識等,使之成為一種“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只有在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組內的每個學生才能獲得成功。這種做法可以使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集體中心意識,增強學生捍衛為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強烈動機,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而這些恰恰是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是學生高情商的培養。
(二)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
小組不單體現在課堂上,如果脫離了整體的班級建設,單單是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勢必走不長遠,因此,我們在班級生活中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比如,以小組為單位的文藝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的體育運動,以小組為單位的獎勵機制,以小組為單位的社會實踐等,讓班級的一切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會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我們之前談到的現象中一些問題的產生。
(三)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1.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在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讓每個成員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當他產生了獨特的感受與想法,有了自己的收獲與疑問后,才能在合作交流時提出自己的疑問,闡釋自己的觀點,并且隨著交流的深入,才會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所以,只有在個體獨立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合作學習才可能達到優質高效。所以我們倡導運用思維導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畫圖,在知識梳理的基礎上再合作學習。
2.合作應以問題解決為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合作學習是指小組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借助思維導圖,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出抽象的理性的知識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的核心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才能體驗到探索式學習的魅力和激情,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定會產生令人驚嘆的學習成果。
3.合作學習后的“教師精講,釋疑提升”更有效
教師不能解決每個人在學習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學生在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時候,既能不斷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這樣,教師就能精講小組匯總的更重要的共性問題,課堂效率更高。
4.叫停課堂教學中的“偽合作”
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理解與執行上的問題,有很多“偽合作”的現象。
為什么要以思維導圖為抓手?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獨立思考,而是等待與同伴“合作”……這種逃避學習責任的行為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時容易暴露,而在小組合作學習“旗幟”的掩護下反倒是“安全”的。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養成了等待觀望、依賴別人的習慣,進而養成思維的惰性,甚至是投機取巧的心理。以思維導圖為抓手會讓學生自學在先,獨立思考在先,從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合作能力的意義
(一)改變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有利于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方面是:動機與態度由被動到主動到自主;教學方式由接受到探究;社會環境由個人到同伴合作。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二)鍛煉和提高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合作小組的異質性決定了學生在共同活動中必須做到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要求。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在交往中產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中的個體在不同方面發揮優勢,各個學生都張揚了自我的個性,在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小組活動中展示了才華,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建模
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由以前的“上課認真聽,下課題海戰”轉變成以自主合作學習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學生知識、經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理解知識的側重點不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
(五)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
小組合作交流時,學習氣氛寬松、民主,學生更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六)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正確評價觀的形成
在合作學習中要進行學生的自評與互評,“自己和自己比”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使學生更明確、更理性地學習。學生對他人的評價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是自我反饋、互相學習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同時,在小組評價中應更側重集體評價,這樣就會使小組成員認識到小組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集體目標的實現,讓他們認識到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才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手段,無疑將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學生情商的培養、班集體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樊登.可復制的領導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約翰·惠特默.高績效教練[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0.
[4]羅伊·鮑邁斯特,約翰·蒂爾尼.意志力:關于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J].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