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兵
摘 要:融合歷史故事教學的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方式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傳遞給學生一些人生道理并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中歷史教師應當重視結合歷史故事教學,科學合理地選擇經典歷史故事,聯系實際引導學生,使之有所感悟與收獲,并借助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歷史;教學
由于歷史學科中包含著許多事件,每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都不同,要記憶的知識繁多,因此,教師不能只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應該靈活應用創新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結合歷史故事教學能改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了解歷史故事能鍛煉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分析事件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一、借助歷史故事,調動學生興趣
歷史是一門知識點多、涵蓋范圍廣的知識型學科,如果教師只是單純靠灌輸式的口頭講解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現整體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選擇歷史故事并巧妙地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改善教學氛圍,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講到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3課中的長平之戰時,教師可以結合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秦國攻打趙國時,本是廉頗鎮守,后秦國用計使廉頗調離,隨后趙國派趙括統兵據守,趙括毫無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遂被秦國打敗,數十萬趙兵葬身長平。這種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的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增加了課堂趣味性,還在講故事的同時教授了課本知識,例如長平之戰的雙方和結果都有在故事中體現出來。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記憶歷史知識點。
二、借助歷史故事,拓展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學在落實高考之需的前提下,更應當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發展,學會正確應用歷史觀念看待不同的事件,有對未來的思考與展望,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方式。此外,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課本上的內容,還可以了解更多歷史知識,懂得更多歷史故事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與發現時,可以就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由來進行講述:先秦時先民在尋找鐵礦時常遇到磁鐵礦,也就是磁石,在漢朝以前人們稱“磁”為“慈”,因為他們認為磁石對鐵的吸引就像慈母對子女的吸引。并覺得石是鐵的母親,石也不全是慈的,能吸引鐵的便是慈石,反之則是不慈的。后來先民們通過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能吸引除鐵以外的金屬和物品。西漢時,一個名為欒大的方士,利用磁石性質自制了一種名為“斗棋”的新奇玩具,該玩具由兩個棋子一樣的磁石組成,通過調整磁石極性的相對位置可以產生兩個棋子時而相互吸引,時而相互排斥的現象。因為這個“斗棋”,欒大還被漢武帝封為了“五利將軍”。可以看出雖然那時人們還不清楚磁石原理,但是已經會初步應用。此時可以聯系地球與磁的關系,將各方面知識結合起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接著講大約在戰國時期出現指南針的始祖司南,而后發展為指南針。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新事物的發明需要不斷地摸索創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具有創新精神的同時還要不斷思考進步,學會堅持。
三、借助歷史故事,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穿插歷史故事時,除了用口頭講述外,還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技術設備,要想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就需要轉變單一和枯燥的教學方式,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將歷史故事展示給學生比口頭講述要更加直觀和令人印象深刻,學生在專注于視頻的同時也能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還能使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故事,帶給學生更深刻的體會。
如講到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21課中的紅軍長征時,可以截取中央電視臺八集紀錄片《長征》的片段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紅軍長征有更深刻的了解。通過視頻學生可以對紅軍長征的路線記憶更加深刻,并且能直觀體會到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的重重困難:紅軍是如何忍受著饑寒交迫、傷痛折磨跨越一座座高山,走過一片片險路,渡過一條條江河的。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對先烈的尊敬之情。或講到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鴉片戰爭中的虎門銷煙時,可以結合紀錄片《虎門銷煙》和電影《鴉片戰爭》的片段,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樹立學生維護民族尊嚴的意識,使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記憶更加深刻。
總之,歷史故事與教學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綜合素質教育的角度看,歷史故事與教學的融合能使學生學習到一些仁人志士的積極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激勵學生向優秀的目標發展。同時學生能學習到多角度看事物和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處理方法,這些對其以后的人生發展能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