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在逐漸發生改變,由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發展,不再只注重學習成績,而是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歷史的教學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探究新式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方法;新課程理念
高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我們由義務教育向高等教育轉變的重要節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全面發展,為以后的學習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歷史課程在初高中的課程教育中都被視為重難點,同時歷史學科的重要性也常常被忽略,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必須對高中歷史重視起來,并尋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1.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主導著課堂的走向,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只能死記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應用。在課堂上學生沒有參與課堂教學的權利,只能靠老師的知識灌輸,能記得多少內容取決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去學習,未達到實質性的效果,長遠看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而且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因此越來越遠,缺乏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2.傳統的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只是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梳理,普遍認為歷史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學會的學科,只需要老師對重點內容進行指導講解就可以了。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只是對課本上固有的知識內容進行指導講解,這樣雖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但這種教學模式顯然與課程改革的理念相違背,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索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很不利。
3.對歷史學科不重視
長久以來,歷史學科都被認為是輔助的學科,并不是主要的學科,家長、學生都對歷史學科不重視,認為不應該在這樣的輔助學科上浪費時間,尤其是學生,他們認為歷史是一些記憶性的知識,只要記記背背就行了,在考試的時候只要應付過去就可以,學生為把主要的科目學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而對歷史的認識與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
4.學生的情緒
學習歷史時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歷史中會涉及許多的時間、任務、地點、年代等一些復雜而又極易混淆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并不輕松,學生常常會把很多知識點記混,導致對歷史產生畏懼心理,覺得歷史很難,在遇到歷史學科時會本能地想逃避,然而為了應付考試又不得不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去記憶這些知識,致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歷史課堂總是死氣沉沉的,課堂學習效率也不高。
二、高中歷史教學方法
1.結合實際情況
要根據實際的歷史課堂教學情況來設計教學內容。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歷史的影子,只是我們并沒有注意過。教學應該與實際事例相結合,如我們現在出行所用到的各種交通工具都與工業革命的變化息息相關,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增強對歷史的興趣。
2.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要把歷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在進行某些知識的學習時可以聯系社會相關事件一同講解,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到時事政治,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用多種方式思考問題,并從中探索出更加適合歷史學習的方法。
3.激發興趣
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甚至是排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課堂過于無趣,在課堂中感到枯燥無味,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圖片或是視頻資料,也可以是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跡介紹,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更加濃厚,同時也使沉悶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4.創設教學情境
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老師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本中的內容尋找合適的圖片或是視頻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識別和了解,讓學生根據這些較為有趣的內容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主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思考和研究,這樣既可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
總的來說,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方式也要進行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是在不斷的實際教學中檢驗出來的,只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引起學生對高中歷史的興趣。學好歷史不僅是對學科的尊重,更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尊重,學生在對歷史的不斷學習中也會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歷史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解玉榮.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2(6):103-104.
[2]張京晉.論綜合運用多種史觀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4(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