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涯適應力是生涯建構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個維度。高中階段的生涯教育可基于這四個維度,通過設計和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生涯體驗活動,促進學生思考未來,努力探索自我和環境、學會面對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涯適應力;體驗活動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2-0018-05
【作者簡介】劉芳嶺,寧夏銀川一中(銀川,750001)教師,一級教師。
生涯適應力是指個體對于可預測的生涯任務、所參與的生涯角色,與面對生涯改變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預測之生涯問題的因應準備程度。[1]作為生涯建構理論的核心部分,生涯適應力強調對實際環境的適應,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要求。因此,高中生涯教育不能單純依靠理論化、知識性的生涯課程,還要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在與現實職業的近距離接觸中反思自我、認知世界,形成動態的生涯發展觀,發展出積極適應生涯變化的能力。
要達成這一培養目標,首先要明晰生涯適應力的內涵。薩維科斯教授認為,生涯適應力包含四個維度,分別是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各維度主要對應的生涯疑問、態度與信念、核心能力及可進行的生涯干預如表1所示。

本文以生涯適應力的四個維度為切入點,借助生涯體驗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對生涯建構理論視角下的高中生涯教育策略進行研究與闡述。
一、生涯關注:思考我的未來
生涯關注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未來的關注程度。具備生涯關注的個體能夠思考未來會如何,能夠意識到自己當下的選擇會如何塑造未來,能夠為未來做好準備。而生涯關注不足的個體,則可能會表現出對未來漠不關心、在當下得過且過的狀態,對課程學習、整體規劃和專業選擇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生涯關注體驗活動的設計,要以引發學生思考未來為目的,引導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過去,以計劃的態度思考未來,將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規劃進行統合,落實為當下的準備行動。
以生涯關注體驗活動“聲音的藝術”為例。為加強體驗性和實效性,活動邀請了廣播電臺的專業主持人作為嘉賓,具體流程如下:(1)聲音的魅力——嘉賓進行主持、朗誦表演,展示專業水平,引發學生興趣;(2)聲音初體驗——播放某電影片段,邀請學生進行分角色配音體驗;(3)我是配音師——嘉賓逐個分析體驗者的音色特點并講解發音技巧,參與體驗的學生在接受指導后呈現出精彩的配音作品;(4)我的生涯故事——某經典卡通人物的配音師以神秘嘉賓的身份現身表演,并講述自己的職業故事;(5)聲音的成長路——播放一段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學習與考試的視頻。
“聲音的藝術”是寧夏銀川一中高一年級生涯系列活動“職業大舞臺”中的一個子活動。除播音主持外,該系列活動還涉及醫學、工程、行政等多個職業領域,學生依據個人喜好自行選擇參與。環環推進、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職業世界,在體驗中反思自身的特點,在聆聽他人職業故事的過程中認識到職業發展的多樣性,并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職業成功需要具備的意志品質。活動后,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真正開始思考未來的具體發展”,而不是“只想考大學”。這表示生涯關注體驗活動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職業生涯,并將未來發展與當下努力相關聯的作用。
二、生涯控制:主宰我的人生
生涯控制指為應對未來的生涯任務,個體能夠自律并付諸努力去塑造自己或周圍環境,能對自己的生涯發展負責。生涯控制良好的學生表現為能夠獨立做決定,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能夠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生涯控制不良的學生缺乏自律,難以平衡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面臨高中階段的分科、選課及專業填報等選擇性問題時容易猶豫不決。因此,生涯控制體驗活動的實施,要以培養學生擁有和主宰人生的意識為落腳點,給予學生更多自我管理、自主選擇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中,生涯決策訓練是一種有效提升學生生涯控制的體驗活動。
以生涯決策訓練“我的未來我做主”為例,教師使用生涯決策平衡單,以“大學專業定向”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決策訓練。活動的具體流程為:(1)引導學生列出幾個備選方案,如某同學糾結于大學專業要選擇英語方向還是生物方向,則需將這兩種擬選方案填入表格的第一行;(2)鼓勵學生尋找可能影響自己決策的具體因素,如興趣、能力、成績、職業理想、工作發展等,分別填入表格的第一列;(3)以1~10分為計分范圍,為各“考慮因素”項目賦分,如下頁表2所示;(4)根據每個考慮因素的重要程度,以1~5分為范圍設定加權分(加權分是為了增加各“考慮因素”項目的分數差距);(5)將表1中各分值乘以該項目的加權分,得到各項目的最終分值,再計算出方案總分,如下頁表3所示。

從表2中對各考慮因素的具體賦分情況可以看出,該學生對生物學科更感興趣。但是,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量,選擇英語學科對他來說可能更為合適。
在生涯教育中,生涯控制的相關體驗活動若能與心理輔導、學業指導和班級管理等結合開展,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如在心理輔導中,可通過自我認識探索、自我肯定訓練等,引導學生合理地認識和評價自我,發現和發展個人優勢,用積極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在學業指導中,引導學生合理制訂計劃、按時完成計劃,有效管理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在班級管理及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規范日常行為,從而提升自我控制感……在點滴的教育過程中,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發展學生“有信念、能獨立、會負責”的生涯控制能力。
三、生涯好奇:探索自我和環境
生涯好奇指個體能夠積極地探索周圍環境及自己的生涯角色,對自我和未來的愿景形成認識。具備生涯好奇的學生能夠探索所處的環境,能夠尋找幫助自身成長的機會,能夠觀察做事的不同方式,能夠對問題進行深入調查,能夠對新的機會和信息感到好奇。生涯好奇不足的學生,通常表現為信息匱乏、迷茫無助、隨波逐流。因此,生涯好奇體驗活動的構思要以引導學生“探索自我和環境”為切入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學會篩選信息,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數據及獲取信息的方式,為學生的生涯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以暑期生涯實踐活動“我的生涯數據庫”為例。活動任務是讓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生涯信息數據庫。活動內容為:以6人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確定1~3種職業,搜集該職業的專業設置、招生要求、從業資質、就業情況等方面的信息。具體要求如下:(1)收集的信息要盡可能系統、詳細、真實;(2)對小組成員收集信息的方式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嘗試尋找更好的途徑;(3)各小組對收集到的具體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比較,形成對該職業的具體認識;(4)小組成員將收集到的職業信息與自身特點結合,提出分析與思考。
該活動超出了預期的效果,學生未拘泥于招生簡章、網絡搜索等常規途徑,而是探索出了更多新穎、高效的方式。如,有學生提出在學校開展的各項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生涯教育,讓同學們帶著生涯好奇意識進行自我探索與自我反思,結合自身特點確定職業取向;有學生針對自己的目標職業建立了“校友咨詢平臺”,將已經在大學學習該專業及從事該專業工作的校友資源整合為一個咨詢群,從而直接獲取最有現實意義的一手資料;還有學生舉行了分享會,將獲取的職業信息、經驗與同學分享,在交流、借鑒、融合中擴大了信息數量,拓寬了眼界。此外,學校還發動家長提供職業體驗崗位,引導學生進行實地體驗,開展生涯人物訪談活動,使他們的生涯好奇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四、生涯自信:面對和解決問題
生涯自信是個體對自己生涯問題解決能力的信心及自我效能信念。《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一書中的關鍵詞“恒毅力”,可以較好地詮釋生涯自信的內涵,即個體能夠擁有清晰長遠的目標,保持高度的熱情去追逐目標,即使遭遇問題、困境甚至失敗,也能保持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和相信程度,積極調整對自我和環境的認知,努力達成期望中的發展和成功。薩維科斯教授研究發現,具備生涯自信的學生“能夠有效率地執行任務,能夠學習新的技能,能夠盡己所能盡力而為,能夠克服遇到的障礙和解決面對的問題……”生涯自信不足的學生,則容易在變動中一蹶不振、消極應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面臨更為多元的選擇,也將隨時經受意外事件的考驗。因此,生涯自信體驗活動的開展,要以提升學生“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其中,生涯困境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做好預測變化的心理準備,掌握應對意外的策略。
以生涯困境活動“生涯中的意外”為例。活動流程為:(1)引導學生在“生涯計劃卡”上寫出未來十二年的基本職業規劃,并展開討論;(2)在學生討論達到高潮、對未來滿懷希望時,給每個學生發一張“意外事件卡”(內容可以是:因高考分數問題,你無法選擇想去的大學;在大學里,你發現選擇的專業并不適合自己;即將大學畢業,你意識到所學專業很難就業……);(3)在學生陷入困境時,引導他們制作“職業生涯蝴蝶模型”來解決問題。具體方法:職業生涯蝴蝶模型中的左邊橢圓里為計劃中的、可達成的目標,在三點鐘、六點鐘、九點鐘和十二點鐘位置對應寫下未來三年、六年、九年和十二年的職業規劃。右邊橢圓中則是無法預測、偶然發生的意外事件。將意外事件按其可能發生的時間段填入橢圓對應的位置,根據箭頭所指的發展路徑,當意外事件與原計劃相沖突時,重新思考、調整原計劃并進行后續規劃。從A學生的職業生涯蝴蝶模型(見文末圖1)中可看出,該學生原本想通過階段性目標的達成,最終實現“牙科醫生”這一職業愿望,但在遭遇“未能被醫學專業錄取”的意外事件后,重新修訂了生涯計劃,改為申請心理學專業并逐步深造,最終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
這一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計劃—遇困—思考—推翻—重建的一系列過程中認識到了職業生涯的突變性,掌握了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提升了生涯自信。
實際上,生涯自信描述的是正面認知和積極行為帶來的有利影響。除生涯困境活動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我肯定訓練、問題解決指導、樹立角色楷模等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引導他們領悟到變化中也潛藏著新的機會和價值,樹立“積極不確定”的生涯發展觀,從而提升生涯自信。
綜合來看,以生涯體驗活動為載體開展的高中生涯教育,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具有積極意義,但在設計與實施時仍需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講實效,避免娛樂化。體驗式活動講究寓教于樂,但不能僅停留于娛樂。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明晰活動的教育意義,以及每個環節的設置目的。二是要促思考,避免形式化。薩維科斯教授指出“生涯不等于人的職業行為,而是人如何將工作與職業融合到自己的生命中,是對職業行為的反思。”[3]由此可見,反思是個人建構生涯的重要環節,缺乏了反思的體驗活動只能停留于形式。三是要重實踐,避免剝離化。生涯體驗活動的范圍不能僅局限于校園內,還要充分利用家長、社區、地方行政或企業的力量,整合校內外資源,避免體驗活動與現實社會相剝離。
總之,基于生涯適應力的高中生涯體驗活動的設計實施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師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幫助學生樹立對自我與社會的正確認識,學會應對在學業、生活、未來職業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未雨綢繆,積極地自我充實與準備,提升面對各種情境的能力。[4]
【參考文獻】
[1]SAVICKAS M 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1,45(3):247-259.
[2]HARTUNG P J,PORFELI E J,VONDRACEK F W.Career Adaptability in Childhood [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8(1):63-74.
[3]SAVICKAS M L.Reinvigorating the Study of Career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2(3):381-385.
[4]朱凌云.生涯適應力:青少年生涯教育與輔導的新視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93.
[5]張立新,孫世玲.生涯適應力研究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16(6):93.
[6]于海波.鄭曉明.生涯適應力的作用:個體與組織層的跨層面分析[J].心理學報,2013,45(6):680-693.
[7]俞國良,曾盼盼.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8(10):63-67.
[8]鄭艷春.高中生生涯適應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2019(5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