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麗華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是課程思政重點之一。要實現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就需要將專業知識本身所具有的思政元素發掘出來,融入專業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各環節。
本文以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以下簡稱計應專業)為研究對象,計應專業在2016年被入選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2019年被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項目認定為骨干專業。計應專業對接移動互聯網行業,培養適應中小微型企業信息化業務需要,具有優勢職業品質,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知識,能夠從事UI/UE設計、前端應用開發等工作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
計應專業采用“2+1”(2年專業教育,1年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體制。課程分為“公民素養課程”“專業技術課程”“職業拓展課程”“實踐實訓課程”和“畢業設計”5大板塊。專業和阿里云、華為、聯想來酷科技、海康威視、杭州恒生聚源、浙江噢易、杭州云頌科技、浙江宏遠、浙大網新圖靈、浙江眾盟等企業合作,以“特色班+項目”方式開展專業實踐課程教學。
課題組從專業課程群、職業素養、民族精神、企業文化等多方向梳理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素質,匯總成專業思政教育目標,以此目標推動實施專業思政教學,通過教學反饋不停完善專業思政教學標準。專業構建思政教學體系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計應專業思政專業思政教學體系構建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之魂。讓學生從思想和情感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認、認可、接受并自覺遵循,才能很好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風尚,才能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人。
正確的價值追求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對今后的人生方向、就業選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理想信念,讓這個信念變成成長路上的力量之源,是我們成為祖國合格的接班人的必要前提。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技能人才,善始善終、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個合格職業人基本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去了解,認知工匠精神,用心去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從思想上改變自己,態度上端正自己。
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應遵循的特定的職業思想和行為準則,是正確處理職業內部、職業之間、職業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它不僅關系著個人的名譽和形象,還與公司、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聲望和利益密切相關,良好的職業道德會給公司企業帶來額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職業教育又一重要內容。
在確定了專業思政教學目標之后,根據目標建設專業教學思政內容體系。結合《綱要》通過深入挖掘形成較為粗放的思政教學元素堆積,通過深入梳理形成各門具體課程的思政教學知識體系后形成專業的思政教學知識體系,然后把專業的思政教學知識體系融化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
1.1 專業課程群思政元素挖掘。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專業學習思路與解決方法與客觀世界的做人做事相結合,與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結合,挖掘專業課程群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依靠教師的個人魅力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并提升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是專業課程思政的目的所在。
1.2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的激發。讓學生了解國際形勢,展示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側芽都是單芽,即每個葉腋間只形成1個葉芽或花芽,沒有桃、李那樣的復生芽。因此,結果枝修剪時必須認清葉芽和花芽,短截部位的剪口芽必須留在葉芽上,以保持生長力。若剪口留在花芽上,一方面果實因附近無葉片提供養分而品質差,另一方面枝條結果后會枯死。
1.3 職業素養思政元素挖掘。計算機從業人員除具備專業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競爭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等崗位能力。
把行業能力培養和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良好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人格素質和職業素養。
1.4 企業文化融入。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的體現,是企業的靈魂。專業是以企業需求為指導,實施“特色班+項目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所以在人才培養中融入企業文化是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之一。
專業課程群逐步有序地進行改革。將專業知識講授與思政教育目標結合,從教學大綱制定到教案編寫,從教學案例設計到公開課堂思政教學,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改革。
2.1 教學內容布局。當代大學生國內外大事、要事常常是他們討論的話題,在計應專業課中恰當引入國內外要聞,討論國內外要聞,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引入我國政府對計算機行業發展的重要指示或講話等素材,引發師生討論,促進師生共同進步,進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傳承民族精神。
利用計應專業課程與IT行業技術發展強關聯的優勢,討論和點評,將思政素材與專業課程知識點有機結合,用思政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實踐課程可以結合實際項目,針對不同企業文化,實施企業文化導入,使學生全面理解企業文化內涵,體驗企業文化真諦,提升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和熟悉企業理念,使學生入職之后能夠按照企業的共有價值觀做事。
2.2 教學方法改革。在教改的過程中,教學設計和實施是重點。首先教師在教案設計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所關心時政適時引導。其次,將思政目標元素有機地結合到知識點中,讓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相互襯托,相互加強效能。第三,將思政元素以合適的教學手段實施和落地。基于案例教學能很好地實現思政元素專業知識點組合。
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知識點具有抽象、凌亂等特點,教學設計和實施最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執行過程包含案例設計、講解、引申拓展以及反饋和改進等四個環節,它們構成閉環反饋,通過迭代方式逐步改進案例,提高教學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案例教學設計
“身教勝與言傳”,要取得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教師本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且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素材挖掘,思政案例比一般工程案例對教師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了解計算機行業最新成果、把握發展趨勢、參加實踐創新以增加專業知識儲備,而且還要求教師關心時政,增加自身政治修養,不斷提高思想覺悟。
校內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重視過程,完善專業思政教學體系反饋調節機制。
成立專業的評教組織,設計課程評價指標。根據課程思政要素、課程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不同層面的信息,采用科學、公平、具有建設性的評價,并且將評價信息反饋給教學團隊或者教師,督促教學良性循環。
督促教師或教學團隊針對教學課程,開展一定數量的公開課程,聽取同行評價。外部力量促使專業老師更加努力鉆研教材,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政治素養,提高了課堂的駕馭能力。
針對課程發放網絡問卷,問卷發放對象為校內教師、學生、合作企業,全方位聽取評價。學生評價能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他們的思政需求,提高教師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發現和解決學生的思想政治問題。合作企業評價能讓教學更加貼近行業需求,提升思政教學案例質量。
督導匯總各方評價信息,客觀、及時地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并給予指導性意見。
2021年,計應專業“恒生聚源”“聯想來酷”“ACM班”等特色訂單班,學生在崗位實踐等到企業好評。“ ACM班”已獲得浙江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冠軍5次,金牌11次 。專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特等獎1次、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團體二等獎2項,各類學生志愿服務超500小時、200人次,獲得社會廣泛好評。
專業思政建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專業課和實踐課教學之中。厘清專業思政目標元素,實現整體性設計、一體化推進,各專業課程攜手共進,每門課各守一段渠,差異化實踐,專業思政建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