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媛
關鍵詞:智慧社會;圖書館信息生態;信息公平;邏輯關聯
摘 要:智慧社會的開放、共享、多元互動、協同治理和去中心化等特點給圖書館的信息生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智慧社會驅動下的圖書館信息生態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公平、信息超載等問題,圖書館更加難以穩定與平衡其信息生態。文章立足新的圖書館信息生態領域,研究了智慧社會驅動圖書館信息生態重構的邏輯性。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5-0098-03
《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國的智慧社會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動力。智慧社會是以大數據為主要驅動力,在智能技術與產業、資本之間高度耦合及深度疊加,形成具有跨媒體性質的自主智能系統,并以社會群體智能化為表現特征的、更加高級的社會形態。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成員,其信息生態在智能環境下呈現出協同、互動及智能響應等特征,知識服務深度的不斷增加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促進了我國信息生態文明建設。
1 智慧社會建設對圖書館信息生態提出的新要求
智慧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態勢促使圖書館主動參與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重構及智能化升級,圖書館信息生態在信息主客體、信息媒介、信息環境等要素的多元融合中呈現出高度智能化的特征。
1.1 智慧服務需求的增長要求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創新發展
智慧社會的建設要求圖書館實現創新發展。在全世界社會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我國的智慧圖書館實現了創新發展,為世界各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和支持[1]。智慧社會注重資源創新、環境創新、空間創新,促使圖書館積極利用各種智力資源和樹立創新的智慧化服務理念。智慧服務的開展要求圖書館構建城鄉結合、區域協同的全方位覆蓋型服務網絡,構建智能化、泛在化、協同化的綜合服務體系。隨著智能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圖書館亟須構建標準統一、能夠實現多方交互的數字移動服務網絡。
1.2 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要求圖書館健全信息公平的服務保障體系
增強數據資源的流動效率、提升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能夠促使人們產生更大的“想法流”,提高人們在社會信息交往中的公平性、可靠性和穩定性。阿萊克斯·彭特蘭指出,推動有關部門和機構提出“數據新政”的關鍵動機是數據在共享時的價值更高,因其能夠顯示出社會公共衛生、交通和政府等系統的改進程度[2]。智慧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程度較高,需要圖書館健全信息公平的服務保障體系。圖書館為所有讀者提供平等的服務,并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能夠提高社會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3]。保障讀者擁有平等獲取信息資源的機會是圖書館實現信息公平的前提,因此,圖書館應樹立信息公平理念,并在該理念的指引下開展各項工作。平等的資源配置是圖書館實現信息公平的基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是圖書館保障信息資源被最大化共享和利用的有效途徑。
1.3 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要求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實現智能化升級
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信息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應用驅動與技術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4]。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轉變推動了社會信息環境的發展與變革,同時也給圖書館的信息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衡的信息生態能夠使圖書館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進步及可持續發展,而圖書館信息生態的失衡會導致信息爆炸、信息超載、信息污染等社會問題。我國有關部門致力于構建和諧信息生態保障體系的實質,就是為人們營造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滿足信息社會人們的信息資源需求[5]。圖書館應根據智慧社會建設的信息生態環境智慧管理體制,實現信息生態環境業務管理精細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和智慧服務規范化。
2 我國圖書館在信息生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不對稱現象日益突出
隨著智能互聯技術在圖書館的全方位應用,圖書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日益突出。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數字落差,即“能近用數字科技與不能近用數字科技的族群之間的鴻溝,它存在于民族國家內的不同族群及全球層次上的不同國家及區域之間。數字落差會造成不同族群在取得信息和參與民主社會上的機會不平等”[6]。目前,由于信息通信科技的資源分配不均衡,人們對數字科技的利用條件、利用程度和利用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在社會層面形成了信息等級現象,進而造成了信息資源利用不平等和信息生態結構不均衡的問題。智慧社會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進一步擴大了數字落差。區域數字落差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圖書館難以實現信息公平。
2.2 信息資源協同干擾因素較多
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協同面臨區域及館際協作的多環節管理協同決策困境。一方面,圖書館既缺乏多主體、多環節、多層面、多手段的協同決策機制,也缺乏能夠優化服務機制的多元化、適應性、彈性的協同決策機制;另一方面,圖書館現有的協同服務程序不符合智慧服務的客觀要求,造成了信息鏈節點流轉不暢、決策響應效果受限等現實問題。各圖書館的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不盡相同,信息共享平臺的標準和運行準則存在差異,在服務實踐中存在信息流轉程序長、渠道少、損耗大、質量差等多種問題,既難以滿足快速響應異構信息、深入挖掘知識資源的協同決策需求,也難以滿足信息生態平衡的內在需求。
2.3 信息資源的復雜性呈指數級增長
圖書館儲存的數據在多數情況下呈沉寂和分散狀態,因數據主權、隱私保護、數據安全和信息鏈規則造成的數據摩擦不可避免,故圖書館難以有序地組織數據,構建相對穩定的數據鏈路。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積累量越大,復雜性就越強,將會導致知識內容的大眾化和淺層化及知識存儲狀態的無序化,無法滿足用戶深度學習的需求。
2.4 信息污染問題依然存在
智慧社會的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網絡上存在很多冗余無序的信息,這些信息加重了圖書館信息鏈流轉的負荷,干擾了用戶對有用信息的辨識與獲取。人們認知結果的差異造成了信息傳遞的差異,使信息資源存在深淺、正誤之分。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其《數字化生存》中指出:正因為數字化的本質,數字世界應該比模擬世界安全得多,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想把它變得安全,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塑造一個安全的數字化環境[7]。
3 智慧社會的新要求與圖書館面臨的新問題對圖書館信息生態建設提出的雙重挑戰
智慧社會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新態勢對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創新發展提出了階段性要求。圖書館需要對人們復雜的信息行為進行分析,對海量的數據資源進行搜集、處理與保存,但隨著信息資源的復雜性不斷提高,圖書館信息生態的穩定性越來越難以保障。
3.1 智慧社會的數據新政與圖書館智慧服務支撐體系具有內在關聯性
目前,圖書館對于讀者信息行為的關注度較高,并不斷尋求科學的方法,以評估用戶在圖書館知識服務網絡中的思想變化,構建靈活、高效、富有創造力的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智慧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作是數據驅動的社會形態,只有更加有力和精細的數據新政,才能保證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順利開展及數據隱私、數據公平,充分體現數據共享的價值。
3.2 智慧社會的支撐體系驅動圖書館信息生態多維、綜合、協同發展
最新的信息技術與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各類信息共享平臺及智慧化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共同構成了智慧社會的支撐體系,推動了圖書館借助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感知用戶的信息行為特征,凝聚區域圖書館和圖書館聯盟的力量,整合特色資源,科學地處理信息生態鏈的流轉問題。能夠滿足智慧社會要求的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圖書館文獻資源為中心,以最新科學技術為核心,開放能夠交互、描繪、管理信息資源的接口,營造信息對等、權利平等、系統平衡的信息生態環境,以驅動圖書館信息生態朝著區域一體化、交互協同化、綜合統籌化和智能創新化的方向發展。
3.3 智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圖書館信息公平的要求更加迫切
智慧社會對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產品的依賴,造成了信息交流與信息共享中的信息不公平問題[8]。圖書館在社會信息公平保障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智慧服務能夠通過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分析,挖掘用戶潛在信息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圖書館的無償服務不限制用戶的身份,為弱勢群體提供了相對公平的信息獲取機會。在智慧社會,圖書館在保障社會信息公平方面的價值更加突出。智慧圖書館能夠有效利用信息資源,其資源與服務更加大眾化,推動了信息的有效聯結與交流,保障了人們公平利用信息的權利。
4 結語
智慧社會的發展驅動圖書館主動參與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重構和智能化升級,并從信息公平的視角對圖書館智慧服務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的智能化升級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圖書館信息不對稱現象日益突出和信息資源協同干擾因素增多,導致圖書館難以實現信息公平及開展智慧服務。智慧社會的建設與圖書館信息生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辯證統一,有著密不可分的邏輯關聯。
參考文獻:
[1] 王世偉.智慧社會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新境界[J].圖書館雜志,2017(12):9-13.
[2] (美)阿萊克斯·彭特蘭.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M].汪小帆,汪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71-172.
[3] 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EB/OL].[2021-02-15].http://www.lsc.org.cn/contents/1166/696.html.
[4] 譚志彬,柳純錄.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3.
[5] 羅義成.和諧信息生態探析[J].情報科學,2006(7):1069-1072,1099.
[6] 郭玉錦,王歡.網絡公共領域建構研究[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5:218.
[7] (美)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5.
[8] 王飛躍,王曉,袁勇,等.社會計算與計算社會:智慧社會的基礎與必然[J].科學通報,2015(Z1):460-469.
(編校:馮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