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軍
【摘 要】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學校變革經歷了由教學方式的革新到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再到學校課程建設的發展態勢。學校要想進行課程建設,須先澄清課程建設之于教育和學校變革的價值及自身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課程建設的整體思路和框架,即明確學校教育哲學、做好課程規劃、構建課程結構體系、明晰課程實施路徑、創新課程管理和夯實課程評價。
【關鍵詞】課程建設;學校改革;課程規劃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07-03
【作者簡介】代建軍,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研究。
學校是教育變革的最基層單元,也是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關鍵所在,學校變革的方向和力度決定了教育變革的深度和可能。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校變革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始,學校的變革主要是教學方式的革新,變革的內容聚焦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調整。進入21世紀,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成為學校變革的主流,每個學校都致力于打造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近10年來,學校變革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勢,即走向學校整體的課程建設。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學校課程建設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圍繞學校教育哲學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基于課程建設的學校變革能夠把學校文化、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發展等深度整合在一起,助力學校的內涵發展和特色彰顯。
課程理解會直接影響學校的行動方式。因此,要想進行課程建設,必須先厘清課程的本質內涵。在傳統的教育視界中,我們通常把課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這種認識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六藝”課程,歐洲中世紀初的“七藝”課程,都是基于這種課程理解。進入現代社會,培根根據人類認識世界的三種理性能力:記憶、想象和判斷,把人類龐雜的知識遺產條分縷析,形成了一個有明晰體系的知識網絡, 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譜系表。事實上,學生需要的學習內容,遠遠超出正式列入課程的學科范圍。“兒童生活的世界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要給兒童一百種經歷、一百種創造和一百種富有挑戰性的生活。”也就是說,“課程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授受,還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 一種體驗、一種感悟”,即課程是一種學習經驗。這種課程理解,回到學生生活現場,打破學科壁壘,主張通過學生的探索性行動,重建知識和經驗的聯系,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思”,以情境為場域,以行動為紐帶,聯通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讓完整兒童的培養成為現實。
有了對課程的理解,我們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學校課程建設。學校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進行課程建設要有一個整體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明確學校教育哲學。學校教育哲學是課程建設的航標,教育哲學的缺失,可能導致學校課程建設的同質化、隨意化和碎片化。學校課程一旦沒有明確的“航道”,便成了沒有主線串聯的、散落的“珍珠”。因此,在課程建設之前,我們要通過梳理辦學傳統,明確辦學理念,確定學校的發展愿景,挖掘和提煉學校的教育哲學。
第二,做好學校課程規劃。如果說學校教育哲學是課程建設的航標,那么課程規劃就是實現發展愿景的藍圖。學校課程規劃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功能進行分析,尋求最合理的邏輯關聯。課程規劃就是通過不斷調適學校的發展愿景和學校現有基礎之間的差距,探尋各種形態的課程之間適切的組合方式,使它們圍繞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愿景和教育目標,在類型、層次和序列上有機統整,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規劃示意圖”。
第三,構建課程結構體系。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規劃的具體呈現,也是課程實施順利開展的依據。它是一個多序列、多層次的整體結構,包含組成課程的各個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學校要圍繞教育哲學,根據課程規劃的頂層設計,考量課程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相互作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線,運用課程統整的方式,建構合乎育人目標的課程結構體系。古德萊德曾說:“組織要素可以比作一座高樓大廈中的鋼筋結構,盡管看不見,但對大廈的強固是極為必要的。”因此,我們要遵循整體規劃、要素整合的思想,厘清各類課程的界限,探尋課程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把各類課程整合成結構完整、序列明晰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構建思路有多種形式,通常來講,學校習慣采用的是“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品牌課程”的模塊組合方式,通過開發系列功能互補、有機耦合的課程形態,組成完整的課程結構圖譜。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博學、創新、德性、審美、健康等基礎能力的國家課程。基礎課程通過國家課程的功能化整合,著眼于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是課程結構中的重要支脈和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石。拓展課程是國家規定每位學生必須修習并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它指向“人的個性發展”,旨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把屬于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學生如果沒有“選擇自由”,沒有“自我意識”的發展,就無法實現“全面發展”。拓展課程強調開放,注重選擇,能夠關注個體差異,釋放個人潛質,從而讓學生找到最佳的生長方式。品牌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最能凸顯學校特色的課程,它指向“人的特色發展”。品牌課程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最鮮明的標簽,也是學生特色發展最有力的支撐。
第四,明晰課程實施路徑。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規劃付諸實踐的過程。當前,不少學校都具有建構課程體系的意識,但是,在課程實施方面,缺少系統化的思考和設計,導致課程體系缺乏有效的實施路徑和保障。學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優先保證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通過課堂教學校本化的變革,創新基礎課程實施的教學范式,使國家課程的育人效應最大化。除此之外,學校還要科學地設計拓展課程和品牌課程的實施路徑。作為基礎課程的補充,拓展課程和品牌課程具有重體驗、重探究、重統整和重興趣的特點。基于這種教育理解,拓展課程和品牌課程的實施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活動樣態,即強調探究的項目式學習、注重體驗的研學旅行、指向統整的主題活動和強調興趣的社團活動。當然,隨著教育空間的不斷延展和教育手段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活動形式成為課程實施的載體。學校要根據課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創新性地選用適合本校課程建設的活動形式,通過開展結構化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第五,創新課程管理。課程管理是學校課程實施與運行的“助推器”。在學校課程建設過程中,如果缺乏相應的課程管理,課程改革很容易因失去控制而走向混亂。課程管理的價值在于,通過制度設計,力求課程領導者與執行者在課程建設的理念與實踐層面達成共識,鼓勵課程建設的相關主體主動接受創新思想,積極參與實施行動。為了保證課程的科學設置和有效運行,學校可以引入課程審議制度,成立課程審議委員會。成員組成包括校長、學校中層、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和家長代表以及政府部門相關人員。課程審定委員會負責審定課程決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法性,明確課程的行動指南,確定課程的設置方案。
第六,夯實課程評價。課程評價是學校課程實施與運行的“調控儀”。課程建設不是一個烏托邦式的構想,而是一個立足現實、面向具體問題的漸進性改革方案。課程建設的推進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過程,需要通過課程評價不斷地發現和矯正問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也就是說,課程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實施效果,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進實踐。基于這樣的定位,學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發展性評價理念,強調評價的過程性與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強調課程評價要貫穿學習全過程,使課程評價成為激發學生發展潛能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手段。
我國的課程建設是基于當前教育發展需求而自覺發生的學校變革。它是我國教育變革在學校層面的寶貴探索,也是原創教育思想萌發的胚胎,我們要肯定和珍視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實踐產生的經驗。但是,對于學校而言,課程建設是一個相對陌生且具有專業挑戰性的工程。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尋求外在的理論和技術指導,要學會“借智”,尋求和大學與科研機構的聯合,組建課程開發共同體。只有這樣,課程建設才能成為撬動學校高品質發展的支點和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