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摘要:近年來,沈陽市大豆種植低產低效,面積不斷縮小,而且科研院所和高校選育研發出的優新品種與技術普及應用率較低。本文就沈陽市大豆種植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大豆;現狀;問題;對策
近年來,受低產低效、新品種新技術普及應用率低等諸多因素制約,大豆產業在沈陽市發展處于萎縮狀態,對我市農業經濟結構均衡發展,乃至全省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都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本文對沈陽市大豆主要種植區開展調研,分析我市大豆生產現狀,以期為我市大豆產業振興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沈陽市大豆種植情況
2018年沈陽市大豆種植面積為12.9萬畝,總產量為2.1萬噸,全市大豆播種面積占全省的14.1%,總產量占全省13.2%,平均單產約166公斤/畝,產區主要集中在新民市、法庫縣和康平縣。當前,全市大豆生產特點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種植地塊的土壤條件較差,大多為崗坡地、低洼等瘠薄地區。二是收貨后的籽粒轉向用于食品加工與飼料專用等。三是老舊品種占主導地位,新品種的應用率較低,且良種栽培技術配套應用水平也較低。四是大豆產業市場由一味追求高產向品種的綜合品質轉變。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產效益較低
大豆種植效益低是種植面積水平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糧食市場售賣中玉米價格居高不下,種植玉米的效益顯著高于大豆。同時種植大豆農戶的大多分散不集中,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本地種植大豆每年畝效益一般為200元左右,而種植玉米畝效益可達500元以上。
2.2 生產潛力無法發揮
一是種植條件較差。種植大豆的地塊大多為山坡地、坑洼地等貧瘠土地,且大豆忌重茬,長此以往形成面積日益減少的局面。二是品種老化單一、種植技術不高。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使用與利用程度不高。近些年,雖培育出一批高產良種,但有的地區至今仍種植鐵豐29、開育12號、遼豆15號等老品種,自留種現象普遍存在,良種配良法難以應用,促使單產水平得不到提高。三是機械化普及率較低。種植大豆專用的播種機械發展滯后于玉米等作物,還沒有較好的機械設備與之配套。
2.3 本地大豆產業發展受限
一是國產大豆銷售的價格沒有最低收購價。糧食部門因種植大豆規模小、商品性差,基本不收購,大多農戶因擔心銷路問題而不愿種植。二是受進口大豆沖擊嚴重。2019年遼寧省進口大豆量為165.3萬噸,大豆需求對外依存度仍很高(超過78%),加工企業對地產大豆的需求低迷,嚴重影響本地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發展對策
3.1 優化政策支持,多維度推動大豆生產
一是加大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并向種植大豆和加工豆類企業傾斜,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二是發揮非轉基因大豆優勢,加大本地大豆品種應用推廣,特別是高油、高蛋白等特色專用大豆上,不斷促進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和經濟效益。
3.2 科技創新驅動,促進大豆產業發展
明確以發展大豆產業為核心,堅持以高產、優質、多抗為目標,整合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培育出一批適宜本地推廣的高油、高蛋白品種,不斷提高大豆品種附加值選育水平和品種核心競爭力。
3.3 推進大豆種植技術標準化,生產管理集約化發展
一是優化土地流轉,積極扶持種植大戶和新型農業主體,示范推廣優質大豆品種高產高效機械化栽培技術,促進大豆種植技術的科學化、規模化和標準化。二是鼓勵產業研用聯盟的建立,創建大豆生產示范基地,規范大豆生產的集約化管理標準。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輪作體系,改大豆清種為間種或復種,探索中草藥等經濟作物與大豆間種、復種新模式,增加種植農戶經濟效益,全面在本地區推廣大豆規范化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