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只有進入學校實踐的課程才具有育人的價值。學科課程建設需要從全方位開發課程資源,打開資源拓展之門;要融通古今,連接未來,走進歷史和未來之門;要堅守價值,科學公平,打通融合創新之門;要實現知識從“理解”到“應用”過渡,再向“創新”提升,建構素養培育之門。
【關鍵詞】課程建設;資源拓展;融合創新;素養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6-0047-02
【作者簡介】詹發云,江蘇省常州市蘭陵中學(江蘇常州,213001)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質量決定了學科的質量,課程特色彰顯了學科特色。在學科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基于學生的個體經驗和生活實際,需要回歸和尊重學科的本體知識,需要結合學校特色與歷史,融合教材、教師、環境等要素,拓寬視野,放大格局,融通古今,連接未來。用多樣的課程內容、創新的課程形式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讓課程彰顯出育人價值和教育生長點。
一、打開資源拓展之門
為了選擇創生更多的資源為教學服務,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打開課程資源之門。
學科課程標準和書本教材是教學的核心資源,多樣化的教材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另外教師不僅要知識廣博,還要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吸取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新理論和成果以及必要的人文知識。要學會把教學內容放在整個知識體系里認知和理解,深刻地理解課標和教材,如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與目標上,由知識中心轉向以學生為本,在教學時空與內容上,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師角色定位由課程內容執行者向課程實踐建設者發展等。
要開闊教學資源的時空,在普職融通、學校與家庭、社區融合方面做出切實努力,建立課堂與生活的聯系,柔化學科與學科的邊界,主動適應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可以通過現場參觀來拓展課堂,走出校門進行社區訪問,融合校內外進行實地調查等,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鋼鐵集團和污水處理廠,走進高科技化工企業;組織學生進行空氣環境、河水治理的實地調查等。
二、走進歷史未來之門
要放大學科課程建設的視野和格局,融通古今,連接未來。以大統小,把個體或個別的事情放到全體或整體中考慮。學科課程是在學校的文化理念或者辦學思想下建構起來的,學校文化必須統領各學科課程建設,為學科課程提供文化支持和浸潤。以小見大,也要讓學科課程建設進一步豐富學校文化或者辦學理念,改變、突破原有的學科課程架構,讓學校文化在學科建設上生根發芽。
學科課程建設要有歷史感和未來感。把當下的事情放到歷史中考慮,學科課程建設不能丟失學校的辦學歷史、學科組發展歷史。學科建設中關鍵性的人和事、有關學科的地方文化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需要傳承好傳統,讓傳統文化或者地方文化活在學科課程中。未來的世界是一個重在體驗、重視感受、情智共生的創新性、智能化世界。學科課程建設要把握時代的發展大勢,關注教育高質量發展、終身學習、人工智能,觸摸學科前沿發展的脈搏。
三、打通融合創新之門
許多重要文件多次重申“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代替國家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使用境外教材”,但這不應成為學科課程謀求融合創新的掣肘,而應成為優化教學方法、課程建設高質量融合創新的機遇。
學校課程的融合創新既有課程理念與價值方面,也有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方面。從課程內容來說,主要是學科內的融通和學科間的融合。學科內將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分類,如主題探究、化學史專題;學科間融合,如發展 STEAM教學的“創客教育”。從教學方式來看,重在構建“體驗式”“做中學”的教學情境或“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的主題活動等。學校建構“一體兩翼”的場景化學課程體系,“一體”即國家課程體系,這是化學課程的根基;“兩翼”即拓展課程中的社團活動和主題研究,這是化學課程的豐富拓展,也體現了課程的融合創新。
四、建構素養培育之門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實現知識從“理解”到“應用”過渡,再向“創新”提升。學科課程建設要關注學科核心素養。以初中化學為例,雖然初中化學的學科核心素養還未最終發布,但化學觀念(如守恒觀、分類觀、轉化觀等)、化學思維(結構決定性質、定性定量分析法、變量控制法等)和化學關鍵能力(信息理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等)是初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元素。綜觀2018年至2020年江蘇省中學化學名師高級研修活動暨化學年會論壇,主題分別為“做四有好老師,當樹人大先生”“增進化學理解,促進學科育人”“化育之學,立己達人”,都是圍繞這些重要的元素展開討論的。
從素養的角度來看,化學學科課程建設可以挖掘學科文化內涵,如化學物質背后生動有趣的故事、化學物質或學科概念曲折的發展史;可以面向社會生活,搭建廣闊的課程舞臺,如調查采訪常州大麻糕的制作等,以此不斷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