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海
摘 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濕地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生態系統,蘊涵豐富的植物資源,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環保價值,其不僅能夠提升周邊的空氣質量,更能調節氣候,故而科學合理的保護與開發濕地和內部的植物資源可以有效推動社會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總結吉林省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物資源情況,明確具體的保護和開發策略,以期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濕地植物資源;保護;開發
引言:濕地生態系統之所以可以實現多樣化功能,是因其內部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這些資源被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并且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演變出很多瑰麗的自然景色,不僅緩解了環境治理壓力,還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但考慮到濕地自然系統的氣候等條件和大部分地區有一定區別,維護起來具有一定難度,故而需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考察,不斷積累經驗,制定更適配的保護與開發方案,該點對社會進步和環境治理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雁鳴湖自然保護區的植物資源實況
吉林省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延邊朝鮮自治州敦化市境內,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很多珍稀保護動物的居住地,其內部植物資源豐富,具體情況如下:
(一)陸生植物
據不完全統計,雁鳴湖自然保護區內有千余種野生高等植物,占比整個吉林省植物總數的五成以上,其中苔蘚類逾150種,蕨類50余種,種子植物近千種,除此之外,還有紅松、鉆天柳、水曲柳和紫椴等多種國家級保護物種。另外,上述植物在生長時都遵循一定規律,宏觀上可以分為27個左右生長群系,多半是根據生長需求,進而造就當前這般瑰麗的光景。
(二)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根據其習性和生長需求大致可分為三種。首先,漂浮類水生植被,這類植物通常漂浮在近岸的水域環境中,根系大多不發達,會隨著水流和風不斷變換位置,但其繁殖能力通常較強。其次,浮葉類水生植被,這類植物是扎根在土壤中的,通過較長的葉莖浮于水面之上,其主要的生存環境在一米以上的水域中。最后,沉水類水生植被,這類植物通常分布于深水區域,各類中小型湖泊中也會生長,主要的特點是扎根于泥土中,具有完整的葉莖,但不會浮于水面之上,整個結構都會在水面下。
二、濕地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一)加大宣傳力度
現如今,在針對某個社會文明進行分析時,除卻其經濟實力,還要關注生態文明的建設程度以及環境治理效果。總的來說,首先,國家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相繼出臺許多政策和法律法規用于維護周邊生態環境。對此,各地政府需要把握機遇,明確政策要求和國家中心思想,在其管轄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拓展宣傳手段。例如借助廣播電視臺或廣告牌等多種宣傳渠道,向群眾傳遞環境保護知識,營造全民性的濕地環境保護氛圍,有目的的開展宣傳工作。其次,群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知程度會決定最后的環境治理效果,故而各地管理者應先著手培養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僅在環保節日中注意環境問題,更要在日常行為生活中做出改變,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做好垃圾分類等,幫助環境治理人員減少工作壓力。最后,還需要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轉變思想,拓展思維,不能只用傳統的言傳身教等方式,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多媒體設備等新興資源,線上線下共同努力,實現治理效果最大化[1]。
(二)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
從以往的濕地開發與保護工作中可以發現責任分化不明確已經成為制約環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阻礙相關工作的快速推進,同時還使得很多邊緣化行為頻發。基于此,首先需要相關單位成立專業的開發與管理部門,并在每一個保護區設置分站點,然后從先進的工作人員中選出佼佼者,將其外派到分站點進行管理工作[2]。其次,各個保護區的分站點需要組建巡查隊伍,對轄區內的環境治理情況進行觀察,并定期將檢查結果上報至總控設備中,專家人士會通過階段式數據報告作為依據,制定下一步環境治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再其次,各地方要根據自身經濟水平,盡可能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監控體系,確保無死角。最后,各地區限制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對此需要政府設立里專項基金,并面向社會尋找投資者,通過廣告牌、大屏幕等形式宣傳其產品,以此換取其為專項資金注入資產,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避免出現環境治理工作中途被迫停止的問題。
(三)科學發展濕地農業
濕地環境除了具有極強的環保價值以外,還因為其內部具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而為當地創造了很多旅游觀光價值,但該收入不算穩定,會受到季節和氣溫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故而為確保濕地環境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要科學合理的拓展濕地農業。詳細來說,首先,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濕地結構本就具備極強的農業價值,其內部的土壤結構營養豐富,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緩解資金供應壓力,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現象[3]。其次,相關人員需要注意濕地農業的開發不能盲從,必須要站在科學的角度實現分析轄區內的土地情況,明確其適合種植的種類,避免錯誤種植,影響作物成活率。最后,開發人員需要明確濕地開發的初衷,濕地內部原生的很多動植物都價值極高,故而濕地農業的發展應當是追求雙贏,不能將犧牲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首要目標仍然是保護其次才是創造更高的價值。
結論:綜上所述,近些年,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采,致使自然災害頻發,空氣質量下降,全球變暖等問題日益嚴峻,至此國家開始注重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齊頭并進的工作模式,追求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但各界人士需要明確環境治理工作并非政府機關的任務而是一項全民性的工作,需要從基層做起,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而濕地作為富含生物資源的生態系統,理應首當其沖,作為首批試點,盡快落實保護政策。基于此,本文以雁鳴湖保護區的資源情況為例,明確具體的保護措施,旨在幫助工作人員明確工作重心,減少工作壓力。
參考文獻:
[1]王佳佳. 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植物資源及其保護與開發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 2019, 47(13):5.
[2]楊麗萍, 李美瓏, 季曉彤,等. 山東濕地禾本科植物資源及其應用現狀研究[J]. 綠色科技, 2019(10):3.
[3]白玉.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 當代旅游,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