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近年來,雖然政府在城市景觀建設領域做出了較大的舉措,比如安排一些小公園或類似穿插一些綠化城市的局部景觀等,但對城市整體環境的改善作用并不明顯。從目前國內的建筑群體來看,建筑屋頂的空間往往被閑置或者廢棄,造成空間資源的巨大浪費。全國大中小各類城市建筑物的屋頂都有著極大的開發空間,利用建筑頂部閑置的空間進行景觀建設和改造,不僅能有效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盡可能恢復城市部分被占用的綠化場地,還可以極大地豐富城市三維景觀效果。其中景觀文化的構造對于我國傳統造園思想文脈的繼承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追本溯源,屋頂花園的出現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出現不僅伴隨著現代建筑物的產生而出現,而且它的出現、變化和發展都與構筑物的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論是從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懸苑——古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及通天塔,還是美國現代主義風格超高摩天樓頂部的屋頂花園,以及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所建造的各式各樣的屋頂綠化,空中花園景觀都是同構筑物一體設計建造完成的。在土地資源越來越匱乏的今天,眾多發達國家都考慮將屋頂綠化與構筑物建設同時進行,其間不僅要表達建筑整體視覺效果,更要重點關注建筑屋頂的承載力,還要考慮建筑頂面的滲水防水,同時也要往植物多樣性可持續方向發展。
例如,在全球的屋頂綠化方面,德國為在屋頂花園綠化技術方面較領先的國家之一,該國內建筑屋頂中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屋面建有綠化;美國在2005年,僅僅芝加哥市的建筑屋面用于花園建設的面積就高達2.7萬平方米;在世界所有國家中對于城市3D多維綠化建設最為領先的地區——新加坡,該國屋頂花園與規劃、生態環境、城市、建筑等多元素融為一個完整的循環體系。自從建國以來,便一貫秉承花園城市的綠化理念,其中屋頂綠化是建筑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一部分。如今街頭到處是花園、草坪,道路兩旁樹木成蔭,因此被世界公認為“花園城市國家”。我國到20世紀70年代,才真正意義上出現了首個屋頂花園的項目——廣州東方賓館的屋頂花園。雖然采用的是西方造園手法,但是建造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花園景觀。
我國傳統造園的思想著作浩如煙海,從古至今有許多著名的工匠大師對古典園林的建造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包括“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人天一體”“天人感應”等一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不僅孕育出了一系列的哲學思想,還將思想應用到園林造物的活動中。用整體的、可持續的觀念去向大自然學習并與其和諧相處,中國傳統的園林景觀就是這一思想下的完美體現。陳從周在《說園》一書中寫到:“我國的古代園林一般都是封閉性的,在有限的區域內,需要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本文僅從園林造物思想中的空間意境的營造方面來進行探討。
我國的傳統園林景觀元素能夠分成四大類別,分別是水系、山石系、植物系和建筑及構筑物系。
1.水系類。在一個園林中,增加水系能夠增添園林具有的天然特征和自然情趣,使園林煥發出強烈的藝術氣息。
2.山石類。山石是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自然景觀。雖然在一個園林中,山石的面積會被極大地縮減,但是經過專門的塑造和雕琢,它們都將能夠在小小的園林中,極大程度地還原本身應有的原始形態。通過山石和水系的結合,能較真實地還原出大自然山水所具有的獨特形象,這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3.植物類。植物在自然景觀中能夠為園林增加更多的美感,為園林增加更多的自然美景,并且還能夠增加園林本應具有的趣味性。在一個園林中,使用高大的樹木能形成自然的屏風,營造出不同的意境;牡丹嫵媚秀麗,婀娜多姿,給人以優美的感受;松柏類四季常綠不凋零,挺拔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使人崇敬;竹類植物修長的枝干亭亭玉立,結合各類設計手法打造形、意、勝、趣,締造出博大深奧的不屈不撓的中國竹文化意境和目不暇接的園林美景。
4.建筑物及構筑物類。各個主體建筑和次要建筑之間,能容納家人朋友們一起交流溝通和生活起居等功能。它們使用廊道進行連接,配合橋梁、景觀墻起到對空間的分割作用。這些構筑物之間看上去并沒有固定的組合方式,但實則將園內分隔為幾個小片區域,在不同的區域中有不同的景觀形式。
我國傳統園林建造景觀的方式注重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換,形態各異,景致工藝精美,含義廣博。比如蘇州的拙政園,其巧妙地采取了“對景、框景與借景”的方式,讓園林景致就像繪于畫框內一樣,此類建造景觀的方式在視覺上增加了立體感,擴展了局限的空間。在傳統園林中同樣重要的造園手法“小中見大”,是在盡可能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傳統園林講究對空間格局進行處理,而“移步易景”則正是在空間上追求每一步所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創造出豐富的動態景觀空間。如留園,首先通過一部分彎曲狹窄的過渡空間,再慢慢步入主體空間,形成鮮明的對照,讓人豁然開朗。這種對空間處理的手法在現代屋頂花園中也值得借鑒,通過景觀墻體、植被、噴泉等之類景觀小品做隔斷,產生富于變換的空間形式,打造如詩如畫的空間氛圍。境界的打造為傳統園林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借助環境打造出幽遠巧妙的空間來表達園林的主旨、情調與精神。因此,在屋頂花園景觀中創造其空間的感染力,提高其文化品位,不僅要考慮功能、美觀,同時也要營造一些意境。
在設計布局上,我國的古典園林沒有嚴格的要求,也沒有很明確的中軸對稱性。但是園林通過各個要素的相互統一結合,自然有機地讓各個景觀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通過對山石、水系和草木的構建與栽培,充分制造出獨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對于傳統園林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處理手法,為參觀者提供了很大的享受和想象空間:
1.借景手法能夠將當前所處空間之外的某處畫面嵌入到特定的視線內部中來。一方面這樣的引入是對當前空間景觀的延續和擴展;另一方面可將遠處畫面作為內部景觀的背景,如遠處的山川、水流、燈塔等,并與其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畫面;
2.對景手法通過制造不同位置的景觀節點,顯現出不同的要素。將畫面組合形成比對參照,激發出當前空間更多的層次感,使游客在行進中達到移步易景的視覺效果;
3.框景手法一般在景墻或建筑白色墻面上開孔洞。通過該處理手法人為地將遠處景物嵌入到特定的框架內,營造出在不同的角度有不一樣的風景畫面,能更有效吸引游人的視線;
4.障景手法以“欲揚先抑”的思想為指導。通過一些比較含蓄,但是極具導向性的標志,比如彎曲的青石路面,來暗示出空間的變化。利用重疊的假山樹木的遮掩作用,進行遠處背景的遮擋,給人提供了較大的聯想空間。
將園林匠人們經過幾千年經驗歸納出的意境營造手段,與現代的屋頂花園景觀設計的內涵相結合,那么形成古今合璧的景觀意境就能夠服務于當今實際的生活需求。在城市環境越來越惡化的今天,需以可持續生態發展為前提,來營造意境豐富的屋頂花園景觀內涵。這就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審美意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將生態性、科學性以及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欲露先藏”可以說是傳統園林的重要表現特征,在營造園林的古典韻味上更是屢見不鮮,同時是營造意境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該手法幾乎在每處傳統園林中都有所體現,同時在現代化景觀設計時被經常應用,該方法是實現移步換景的首要前提。比如在武漢園博園的景觀設計中,有假山、水面、亭樓、曲橋。設計者通過假山、漏窗、植物等手段進行布景,達到欲揚先抑的抑景作用,增加景觀的層次和景深,同時加強了景觀的虛實變化,給游人創造出一種漸入佳境的意趣。(圖1)
>圖1 武漢園博園(圖片來源:自攝)
總體來看,在應用較多的設計方法中,視線的阻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中國古典園林最大的特點是“曲”和“幽”,從營造手法上說,古典園林的關鍵不在于藏而在于露,藏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是要襯托“露”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觀賞感受,特別是在屋頂花園這種相對比較小的空間里。為了有意增長游人欣賞路程和游玩時間,設計師應采用“曲徑通幽”的設計手法來加強景觀環境的趣味性與可玩性。該表現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體現,例如觀察鄉間小路上的足跡,雖然距離不長,然而大多都呈現的是圓弧路線,很少有筆直的軌跡;人在林中迷路后如果繼續前行的話,一般總會回到之前走過的地方。筆者觀察湖北省洪湖市隆客多綜合大樓的屋頂花園設計,在花園的正中間是一個十平方米的觀景平臺,該平臺用于路人的休息及供其欣賞沿途景觀,只需要在其周圍增設護欄即可。在平臺上設置圍欄正是出于趣味的考量,一方面使觀賞者在該平臺上的行走路線由“直”變“曲”,另一方面將平臺空間做了簡單的劃分。這樣處理不但強化了平臺的景觀性效果,還增加了能容納欣賞者的人群數。設計需要把握造園手法深層次的意義,在屋頂花園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充分發揮造園手法的價值,讓功能和意境在中式景觀中得到充分展現,使景觀環境更加貼近現代人的需求。
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常被園林造園所借鑒使用,其中“以小見大”的理念應用得比較多。古代文人講究以小見大、少即是多、以形寫神的理念,計成在《園冶》中提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論,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成為園林的最高追求。創造一個林泉隱逸,包容萬象的精神家園。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沙一天堂,小景亦能有大意境,景物不在于體積形狀的大小。園林造物就是如此,庭院之間的一個小小的盆栽,亦可以散發出一種頗具文人雅致精神的藝術意境。
本項目位于洪湖市,隸屬于湖北省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與東荊河之間,西南相鄰湖南省臨湘縣與長江相隔。該市以其境內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隆客多綜合大樓屋頂花園是綜合型商務酒店,一層、二層為購物超市,三樓為室內高爾夫球場,四樓以上為賓館。(圖2)
>圖2 方案平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隆客多綜合大樓的花園有多種用途,它可以為酒店的客人提供服務,也可以作為居民的休閑娛樂場所。根據酒店建筑空間形式,本項目采用中軸對稱的新中式風格,把花園建造成集娛樂休閑商務于一體的活動場所,花園由水景、山石、建筑、植物等共同構成。
植物混合搭配,既有喬木、灌木與竹類,又有藤本與水生植物等。屋頂花園水體區域通過水流的循環利用來節約資源,不僅可以減少水源的消耗,還能為游人提供一個仿佛身處自然之中的場所。在屋頂上建造小亭子與水景時要考慮好建筑物的負重和面積,以及排水等多種因素。所以本設計多處采用輕質的磚瓦材料鋪設路面、木質材質建造亭橋以及重量輕便的竹類植物等一些極具中式園林審美的元素,這為建筑屋頂的景觀增添了靈動之美。
雖然屋頂面積還不足九百平方米,但是通過園林造園的各種表現手法,將能設計創造出一片能望、能游、能居的咫尺山林。傳統園林欣賞線路的設計,一般都是將中國象征“圓”的思想理念作為出發點,按照圓的軌跡進行設計,無始無終、無盡無休以及往復循環。在本次方案的設計中,同樣規劃了一條環形的觀賞線路,把景觀亭子和木質平臺以及水面合理地銜接起來。外方內圓的基本結構暗含了中國風水學說中“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
到達屋頂,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鏤空景觀墻,透過景觀墻可以若影若現地看到中央的休息亭子;結合水底的疊石架高半米左右,面朝園林的中心區域,在綠色植被以及波光漣漪的湖面上,極具中國傳統園林的韻味;休息亭的兩端各自通過一座木質的廊橋,可以分別進入兩片木質平臺的休息區域,材料和亭榭風格保持統一;穿過木質平臺可以到達一個長型的青石板汀步,旁邊配備了一長條木質座椅;屋頂四周全都種上竹子等植物,不僅在視線上具有遮擋的作用,同時運用綠色植物對環境空間進行連接及分割,在空間上也具有了層次的變化與互相融合的作用;最后經過青石板汀步再次映入眼簾的是亭榭,這便結束了對該屋頂花園的環形路線的設計。
在環形路線水面上的兩座橋,不但具有交通作用,同時還形成了兩條環線,使我們的觀賞過程充滿了趣味。不斷循環的路線中,會有一種空間不斷放大的感覺,這便是古典園林想要達到的境界——“循環往復則視覺無盡,視覺無盡則空間無限”。
現代屋頂花園的景觀營造是一個綜合與復雜的過程。我們需要辯證地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思想的內容,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盤否定或者盲目崇拜都是不可取的。將中國傳統園林引以為傲的審美觀,借助新型的科技材料與現代的技術手段讓其可以實現自然可持續的發展,不斷豐富景觀設計的內容,提升屋頂花園的文化內涵,從而讓其更具時代精神。通過歷史文化的發展使屋頂花園更好地傳承我國傳統園林的美學意境,逐步讓我國的屋頂花園在世界上綻放光彩,希望本文能對今后國內屋頂花園的設計提供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