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燕
摘? 要:隨著近幾十年國家基礎建設以及房地產業的蓬勃開展,我國建筑企業也遇到了極大的發展機遇,成為我國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建筑業地位的提升,使建筑企業的財務信息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本文依據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建筑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問題,找出問題,探索解決方法,希望能夠為建筑企業的財務信息的提升出一份力。
關鍵詞:建筑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會計誠信
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質量作為市場經濟信息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政府對財務信息的監管不斷加強,且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逐漸完善,然而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方面還是存在著問題,比如各種目的的不誠信問題導致投資者對企業財務報表信任缺失, 一方面反映出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仍存在漏洞,有待完善,另一方也說明了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機制仍需要更多的監督,
建筑業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建筑安裝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筑物進行維修活動的物質生產部門。建筑企業財務信息披露也存在著一些誠信、充分性等問題。完善建筑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對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建立與完善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監督機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建筑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更好地保證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過程,內容和程序符合法律規定。
一、理論基礎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這里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經濟市場中進行交易的雙方所擁有的信息量是不一致的,且交易雙方對于自己所處的信息占有地位是明確的,即企業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而投資者只能處于相對的劣勢地位。這種對交易信息占有的不一致現象很容易導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別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極大影響了經濟市場的運行效率,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市場交易崩潰。而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監督機制的產生就是為了縮小相關財務信息使用者與建筑公司之間的信息差,緩解信息不對稱現狀,建筑公司通過財務信息誠信披露如實正確地披露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盈利情況等重要的財務信息,可以幫助相關的財務信息使用者獲得真實的財務信息,平衡交易雙方的信息差距,為使用者的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提高使用者對目標建筑公司的信心。
(二)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以及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代理理論指的是公司所有者兼具經營者作為委托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將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委托人擁有剩余索取權,而將經營權授權給代理人,并要求代理人向委托人提供有利的服務或行為。然而,代理人行使經營權的目標有時會與委托人的目標產生分歧,有可能導致財務信息披露失信行為,損害委托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結果,必須通過建立完整有效的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對代理人進行約束與激勵,從而提高代理人的效率,更好地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二、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分析
建筑公司財務信息誠信披露對建筑市場健康發展,提高被承包人的委托信心、促進建筑公司融資活動等各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規范的財務信息披露體系也逐步形成,然而,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建筑行業的特點是施工過程風險大,資金投入量大, 生產周期長。會計信息披露是建筑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在充分記錄與分析好企業的各項運營實際情況以后,通過會計核算,最終完成的企業會計信息的傳遞。建筑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現狀與其他行業一樣,存在著一些問題。
1、財務信息披露及時性問題分析
個別上市建筑公司由于未及時披露財務信息影響了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如通過業績預告、重大合同、關聯信息、重大重組事件、資產注入事件等進行信息操控。對此,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已經發現并做出了處罰,但財務信息披露不及時現象仍然存在,如在業績預告存在重大差錯、未及時披露重大合同、重大資產出售、相關信息披露缺乏事實依據等。尤其是一些上市的建筑企業,只有建筑公司及時準確地披露財務信息,投資者才能夠對目標股票進行的有效的風險預測,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此外,一旦建筑公司沒有及時披露應披露的財務信息,在披露滯后的時間內將會加大的建筑公司與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財務信息披露的誠信問題分析
投資者本身能夠收集到目標公司的信息就存在片面性,因此財務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財務信息披露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實準確,只有這樣才能為投資者提供可靠的投資依據。從建筑公司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誠信問題主要有:虛增資產負債比例、虛增公司盈利、多報營業收入等。如某建筑企業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延后確認年終獎少計當期成本費用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以方便獲得銀行貸款。
3、財務信息披露準確性問題分析
財務信息披露的準確性要求建筑公司披露財務信息時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但是目前在財務信息準確性方面,一些建筑公司由于公司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限制,對會計準則的理解和把握不夠,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就存在著差錯。如上市的某建筑公司,業績預告披露不準確,前期披露預計盈利,但實際業績卻是虧損,與投資者的投資預期不符,會誤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公司的業績預告屬于可能影響投資者決策的重大敏感信息,建筑公司應該審慎進行會計處理、保證業績預告的準確性。
4、財務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分析
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建筑公司與其他企業一樣,財務信息披露應保證真實可靠、不存在任何隱瞞、充分完整。但是在建筑公司的會計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不完整披露的情況。如某建筑公司在涉及公司控制權轉讓的公告中,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擬收購方未披露本次收購中受讓方的決策程序及其實際控制人情況、是否需要取得相關國資及主管部門批準,也未說明受讓方的財務狀況,以及本次股權收購和擬承擔公司原有債務的具體資金來源以及受讓方承諾向公司提供現金資金周轉和擔保增信等的實際履約能力,且未充分揭示相關風險。公司控制權變更事關公司和全體投資者重大利益,是信息使用者高度關注的重要信息,這種不完整的披露行為加大了信息使用者與公司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比如投資者有權利知道完整準確的財務業績與經營狀況,以此為依據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
三、財務信息披露的問題原因分析
1、誠信體制建設不完善
盡管我國的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以《會計法》《證券法》等為核心的相關法律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集體訴訟以及刑法量刑標準等依然存在訴訟費用較高、程序不完善、懲處不匹配等較大的缺陷,難以對財務信息披露失信行為產生威懾。例如:2020年的KD公司百億財務造假案,KD公司通過虛構銷售業務、虛構采購、生產、研發、產品運輸費用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2015年至2018年虛增利潤上百億元,剔除虛增的利潤后,KD公司連續四年都處于虧損狀態,如果沒有進行財務造假,早就應該退市了。雖然已經被強制退市,從KD公司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欺詐發行股票、債券,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四個罪名及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來看,證監會對KD公司及實際控制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擬作出判處的刑期為十年以下,二十萬元罰金的處罰,這已是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最嚴重的處罰。此外,部分投資者已經啟動索賠訴訟程序,但投資者的損失能否得到全額賠償依然不得而知。
2、財務信息披露監管不夠
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監管力度嚴重不足。對建筑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進行全面切實監管是落實誠信機制的基礎,因此,監管力度的缺失從根本上影響了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的執行。我國企業財務信息的監管缺乏多方面的協作監管機制,進而為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失信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3、資本市場誠信體系缺失。
塑造誠信形象,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本市場誠信體系,從根本上來講是符合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建設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的。健全有效的誠信體系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建筑企業誠信體系依然缺乏有效的誠信公開平臺以及合理可靠的信用評估制度,難以將財務信息誠信披露涉及的各個主體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不能對建筑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誠信與否進行直觀地展示以及客觀地評價。總之,監管機構、中介機構、投資者、債權人作為財務信息傳播的受眾,參與得越多,越能對建筑公司進行誠信約束。
4、企業治理結構缺陷,
導致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不能很好地落實。建筑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合理的治理結構是防止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的關鍵。部分建筑公司治理結構中權力缺乏牽制,容易產生操縱會計信息的現象;部分記賬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進行分離,代理人對建筑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然而,當代理人為了獲得更多個人利益極易做出財務信息披露失信行為,影響財務信息質量。此外,獨立董事以及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無法對財務信息披露作出有效監管也是導致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的重要原因。
四、研究建議
1、健全財務信息披露的法律體系實踐性
法律作為實現財務信息誠信披露的剛性制度保障,可以從根本上減少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現象,只有將誠信披露納入法治化軌道加以約束、引導、保障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完善財務信息披露誠信機制。
建筑公司的經營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只有通過健全相關法律體系讓企業唯有誠信披露才能獲得利益,而財務信息不誠信就會帶來巨額損失時,財務信息披露才會實現真實、完整、及時、準確。目前,我國政府對財務信息披露造假行為的威懾力不斷加強,但是對違規的信息披露,相關的法規處罰較輕,如法律規定,會計人員進行財務造假構成犯罪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犯罪成本太低。因此,本文建議完善財務信息披露誠信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對信息披露以及會計法律法規作出進一步地完善,對其進行細分,明確處罰判斷標準與懲處辦法,對公司相關管理人員以及領導人嚴加追責,提高財務信息披露失信行為的成本。第一,提高處罰金額,不設上限,按照非法獲利的數額多少進行處罰;積極落實集體訴訟制度,減少訴訟費用以及優化執行機制,讓利益受損的投資人盡可能地挽回損失。第二,可以參考美國關于故意欺詐最高可以判20年監禁以及500萬美元罰款的量刑標準,提高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的犯罪刑期以及罰金,加大失信成本。第三,將財務信息披露失信的涉事主體淘汰出金融市場,個人及中介機構要逐出相關行業,終身禁止進入,建筑公司要堅決退市摘牌。
2、優化建筑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首先,加強管理層激勵約束。代理人的行為決策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當他們誠信披露獲得利益高于造假成本時,建筑公司面臨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予代理人一定的股權,使他們的決策與公司利益最大化目的相一致,并對財務信息誠信披露產生積極影響。其次,營造建筑公司會計誠信環境。通過獎懲結合、組織培訓、個人職業道德教育等方式樹立誠信意識,形成誠信價值理念,打造誠信的公司形象。最后,建筑公司應該充分利用內部審計,保持內審部門的相對獨立性,努力落實獨立董事制度,完善獨立董事選聘制度以及獨立董事行為規范,引導獨立董事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作出獨立的判斷,使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共同對財務信息誠信披露進行監督。加強內部審計,不僅有利于減少公司管理者出于一己之私干預財務信息披露的現象,還能實現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化與透明化。
參考文獻:
[1]王思懿,謝蘇.建筑裝飾行業的現狀與發展[J].居舍.2018,(7).32.
[2]劉慧鳳,袁明哲.公司治理文化與會計信息披露互動:理論與案例[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05)
[3]趙煒. 淺析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及對策[J]. 時代金融, 2017, (2):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