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靜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選擇宜賓衛生學校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0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102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對比兩組護理效果,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 < 0.05) ;對比兩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滿意度比對照組更高,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健康教育的應用,能促使老年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提高護理效果,具備較大推廣意義。
關鍵詞:作用;臨床護理;心血管疾病;老年;健康教育
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慢性疾病的患者數量不斷增長,心血管疾病便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身體機能會逐步下降,再受心理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受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干擾,心血管疾病便會影響老年人群的生活。當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時,其身體健康狀況會受到直接影響,身心壓力倍增,生活質量下降。作為常見的一類慢性疾病,老年心血管疾病使得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并接受專業完善的護理,以此緩解疾病,但卻無法完全根除疾病。當老年患者確診后,便應對其落實有效的護理方法,促使其病情穩定,并能快速好轉,提升其臨床治療效果。在護理工作中,患者對護理及治療的積極配合也十分重要,經由患者的自身管理,也能有效控制疾病。基于此,為對老年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加深認識,探究最佳的護理方式,以下探究健康教育的護理應用作用,先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宜賓衛生學校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0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2例。對照組中,59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54~72歲,平均年齡(67.32±11.32) 歲;觀察組中,有61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55~73歲,平均年齡(68.53±11.23) 歲。組間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對比。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的系統護理手段,針對患者生命體征,做好監測工作,詳細記錄[1];為患者營造適宜的病房環境,保障病房溫濕度適宜,保障病房空氣的最佳質量;布設有利于環境優化的綠色植物,在保持衛生的同時,使其起到凈化空氣的功能;營造病房中的人文環境,病房中要確保環境安靜,要告知各家屬,不可大聲喧嘩;與患者溝通,做好對其心理問題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對患者科學開解,降低其心理壓力,使其感受到康復的希望和信心,提升治療護理配合度;給予患者最大程度上的幫助,引導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服藥。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落實健康教育。
(1) 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各個患者的病情狀況存在差異,因此其健康方向也會存在不同。在護理時,要對患者疾病首先掌握,針對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其作用功能,全面認識護理的價值,促使患者能不斷提高配合,增加依從性[2];患者會對疾病心存疑惑,此時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疑惑,協助患者消除疑慮,將具體的治療方法認真介紹給患者,為其針對性地進行康復知識的講解,促使其對疾病和治療提升認識;護理人員應借助交流,和患者構建良好的信任關系,促使其對治療工作提高配合,而治療效果較佳的患者也會為其他患者講述治療經驗,加強各患者間的交流,最終能提升其對護理的信賴,讓患者對治療保持勇于面對的心境,讓治療效果能實現提高。
(2) 心理干預。護理時,要做好和患者的科學溝通,對其心理狀況有效掌握,把心理指全面做好,在此前提上做好健康教育[3]。對老年心血管患者而言,患者病史一般較長,病情存在更高的復雜特征,身體素質一般較差,生活質量會因此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最后,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壓力,情感脆弱,發生抑郁等問題。護理人員應對其心理特征做好分析,做好心理狀態的階段性觀察,以此做好各人的針對性心理指導,使其對治療增加信心,對治療護理更為配合,強化其克服挫折的決心。護理人員應借助溝通工作掌握患者狀況,獲得患者信任,使其更好的配合健康教育工作。
(3) 個體化的健康教育。①為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利用不同方式完成,例如以圖片宣傳促使宣傳直觀性增加,保障宣傳效果,或利用口頭宣教工作,促使護患雙方距離得以拉近,使患者對個人疾病增加認知程度[4],護理人員應參考老年患者的認知狀況、習慣愛好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設計合理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②協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飲食方案,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飲食調整的意義作用明顯,為此在護理中,應針對于各人的飲食調整,詳細向患者解釋清楚,讓他們了解健康飲食,掌握其作用,進而從各人情況出發,將調整工作做好,為其完成飲食方案的健康、科學制定,應堅持以下的飲食原則——少吃零食、保障飲食的低鹽、低脂性、適當攝入蔬菜水果、保障少食多餐、盡量不吃甜食。③為促進患者康復,患者也應堅持有效適當的鍛煉[5],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狀況完成評估,掌握其運動適應度,制定好用于患者鍛煉的科學方案,協助其開展系統運動,給他們完成科學、合理的指導,對不同患者,其運動量應與其耐受程度適應,逐步做好運動量的科學增加,使其能長期運動,最后,讓患者培養運動治療的習慣意識。④人體內的重要系統是心血管系統,當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時,往往治療時間較長,控制效果不佳且容易反復[6],在長期病痛及治療影響下,患者會感受到較大痛苦,心理壓力會加重,最終出現不同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會使其康復受阻礙,在護理時,護理人員要加深對此點的認識,及時掌握患者心理、情緒狀況,并據此確定其治療方案,確定讓患者能實現負面情緒緩解的有效方式,使其正確面對疾病,在制定心理疏導方案時,要保障方案個性化,參考各患者狀況,以不同手段,讓其感受到熱情鼓勵,獲得安慰,最終實現心理壓力的有效降低。⑤老年群體中,心血管疾病需要各患者能對治療長期堅持,并保障終身服藥,在護理中,應引導其對有關知識全面掌握,培養正確治療觀,并給予其有效的監督指導,做好服藥等記錄的定期查看工作,以此對服藥問題及時掌握,并及時處理問題。當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等負面狀況后,應根據實際,將調整做好,重視解釋工作的科學完成,使其對不良反應會帶來的各式危害清晰掌握,了解用藥要遵醫囑的知識,不可自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對恢復不好及良好的患者狀況進行記錄,以自制表格收集整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并對比兩組疾病知曉率、依從性和配合度。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觀察組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疾病知曉率、依從性及配合度均優于對照組,此結果表明,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佳,具備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治療配合度等作用,詳見表1。
3 討論
作為對人類健康造成較大威脅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并且有著偏高的死亡率,它在現階段中,所受到的醫學界關注較多。老年群體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齡相對更大,患者數量也更多,患者往往因年齡影響,健康狀況一般更為復雜,身體素質極差,需要堅持長期的護理及治療工作。調查可知,更多老年患者對該病的認知,相比其他群體會更加匱乏,無法做好自我護理,再受其退化身體機能等負面因素影響,他們的疾病耐受度會更加低下,不能科學應對不同變化,在患病時,不但會有著身體痛苦,心理壓力也出現明顯增加的趨勢,再受護理的重重困難影響,讓更多老年患者面臨困境。
對老年患者而言,基于健康教育的護理方式十分適合,當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及時完成評估病情,掌握其心理問題,明確身體狀況,運用個性化方案,落實健康教育,讓他們實現身心壓力的有效緩解,有效配合治療,不斷提高用藥依從性。在加強護理中,患者可以不斷提高治療信心,提高疾病戰勝的決心。在對比后發現,常規型的一些護理方式效果欠佳,缺少了引導患者減輕壓力的方法,因此會導致其依從性偏低,出現排斥治療或其他問題,易使其不良情緒受到激發,喪失正面疾病的決心,對治療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全面落實常規護理,觀察組增加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落實,讓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提高了滿意度,提升了其治療依從性,且對疾病、治療方式等的知曉率也顯著提高,讓患者能對治療護理工作更積極的配合,從多方面評分分析可知,其應用效果均比對照組更佳。而健康教育的落實,讓患者能對護理、治療保持配合態度,進而使其達成提高治療效果的目標,也使其生活質量獲得十分明顯的改善。在護理中加入健康教育,讓患者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疾病的原因、病情控制手段等加深了了解,提高了自我保健的意識,對用藥、飲食等方面均提高了重視,促使患者降低了因用藥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了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提高護理滿意度,和諧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使其治療效果得到增長,讓患者能盡快康復,恢復生活質量,并促進護理事業的進步發展,其推廣應用意義較大。
參考文獻
[1]師麗麗,張凌云,王亞麗.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2):206.
[2]葉彬妹.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9,9(24):49-50.
[3]劉琳,徐明明,毛艷芳,等.探討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效果[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3):197.
[4]劉毅敏,李良,孫艷.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醫藥衛生(引文版),2016(11):131-131.
[5]張易萍.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飲食保健,2019,6(5):252-253.
[6]蘭瑩瑩.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健康必讀,2019,(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