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尊
摘 要:按照新時代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在全國推廣使用。教材圍繞德法兼修、法律生活化的理念,按照顯隱結合、多維展開、前后銜接、知行合一的方式展開編寫,給教師整體構建德法并育的教學內容、研究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實效性提出新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研究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與品質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小學生道德法治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質,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依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教材結構貫穿都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貼近學生實際,充滿新時代氣息。每冊分四個單元,每一個單元設置一個主題,每一課內容設置固定的欄目,對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實施教學提供了便捷條件,引導學生樹立法治理念,提高道德修養。本文對提高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效性進行相關探究。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階段,是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關鍵時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的不斷發展來安排教學活動。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搜集與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相聯系的素材,與課堂內容融會貫通。例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于《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時,教師通過播放青少年犯罪的視頻,從法律特殊包護的角度和青少年自身良好習慣養成的角度做引導,讓學生明白知法守法、依法維權,并在享受特殊保護中,體會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他的愛護之心,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落實自己的義務,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度過這段特殊時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靈活把控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章節運用了大量的插畫形式,選取了發生在身邊的一些“繪本故事”,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理解核心內容,也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一定創新要求,教師不能僅僅照本宣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程內容素材的搜集和豐富上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例如,在講授《地球——我們的家園》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一起搜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圖片和視頻,并在課堂上自由討論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及帶給人們的影響,并引出我們國家正在將生態文明提到戰略高度去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通過這樣的靈活授課方式,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我們的地球、愛護自然環境的責任感。將學生由被動的“聽”轉化為主動的“說”,更好的達到預期課堂教學目標。
三、課內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豐富教學形式
《道德與法治》部編版的內容不僅涵蓋了生活道德,還滲透了社會規則、相關法治等內容。首先,為了學生能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課外拓展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走進警營、消防隊等活動,實地學習參觀,加深學生印象,增強法制觀念。通過開展“我是小小交通指揮員”,體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在講授《科技造福人類》這堂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或是當地先進的生產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園區,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科學技術的發達,及科學技術給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感受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的目的,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勵志成才,報效國家的決心。其次,將本課程與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相結合,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明禮守法”少年、“環境衛士”標兵、“誠實守信”少年等活動,為全校學生樹立典型,發揮榜樣帶動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最后,要創新課程考核評價機制,以學生的平時表現與期末成績相掛鉤,對日常學習生活中品質優秀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與表揚,計入平時成績,最終形成本門課程的綜合成績。
四、新教材新思路,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部編版是根據黨和國家對德育課程提出的新要求而編寫。在小學六年級的課程體系設置上,上冊以憲法教育為主,引導學生對憲法精神和憲法權威地位的理解和認同。下冊圍繞自我成長、世界領域和國家領域的內容展開,包括了核心價值觀、核心素養的體現,最終引導學生實現“國家認同”。如何將上下冊內容有效銜接,實現教育的連貫性,需要教師首先整體把握教材全局規劃和教學總目標,分步驟分章節的貫徹實行,并做好每一章節的總結,與下一章節內容進行相關性掛鉤,在一冊教學完成后,要及時進行總結,明確最終的教育教學目標。例如,在下冊的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總結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如何才能使世界更美好的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及時的歸納總結,并引導學生理解我們國家實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根本目的所在。例如,結合目前國際國內形勢,可以通過播放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國家將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黨帶領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強有力措施,各級政府、無私無畏的醫護人員、人民軍隊、人民警察和社區人員等紛紛投入其中,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與國家觀念有機融合,激發學生愛人民、愛民族、愛國家之情,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內化滲透。
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培養對小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要高度重視,上下聯動,加快對課程的教研教改,在課堂教學中繼續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融,貫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學生灌輸遵紀守法意識、誠信意識、國家觀念,并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楊財鋒,“演,議,思,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8(12)
[2]郭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思考[J],學周刊,2019(6)
[3]根深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教育研究,2020(10)
[4]陳喬娥,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文淵(高中版),2019(11)
[5]謝少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