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摘 要:成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相信大家比較熟悉,它常用來形容只能觀察到事物的局部,對整體或全貌把握不全面,或者借喻目光短淺。經過多年的英語教學,我發現英語課堂教學中,也存在類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盲人摸象”的現象。
關鍵詞:優化;細節;合作;實效
前段時間我讀到某個教育家的一個觀點:”教師不能用戰術上的勤快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边@句話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看法還使我聯想起毛澤東的名言:”在戰術要重視敵人,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我們的一些教師只在戰術上重視了英語教學,但從戰略高度對英語教學的考量、對策卻不多。只重視教學的“戰術”(局部)問題,無法統籌兼顧教學的“戰略”(全局)問題,主要原因是視野格局、教學智慧不足所造成的。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到底有什么具體表現呢?
一、計劃性不足
在考慮一節課怎么上方面較為用心,但較少統籌兼顧,但較少長遠考慮一周、一個月、一個學期,甚至三年的課程的計劃安排。
二、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在考慮某個知識點如何教方面殫精竭慮,但較少謀劃如何建立與之相關的知識網絡,知識教學的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在思考如何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語言能力方面所化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
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英語花在聽力上的時間太少,自然說的能力就不行了。”聰明”的”聰”字有耳朵旁。聽的輸入量極少,怎么可能有說的輸出量。聽的訓練更需要專注,不能有太多分心,而很多人正是因為怕麻煩,在聽方面一直放松自己,沒有下過苦功夫。現在的聽力教學更是放松得很,不少學生除了進行高考英語聽力理解訓練之外,課文錄音聽得很少,更不用說自覺進行精聽、泛聽訓練了。我們如果真想做成某件事情,就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并設法去解決。如果熱衷于搞那些表面熱鬧,”高大上”的花架子,實則自欺欺人、好看不中用的名堂又有什么益處呢?
三、教學互相銜接問題
于目前本學段的教學,很少考慮各個學段之間教學的互相銜接問題。譬如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初中英語教學與高中英語教學的彼此銜接。經過聽課觀察和與老師們交流,筆者發現,沒有教過初中的小學英語教師,或者一些年輕教師普遍存在講練不到位,或過度講解拓展問題。
四、教學資源單一
部分教師眼睛只盯著目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所用的教材如何不好,他們或許不明白”人無完人”,”書無完書”的道理),但較少或幾乎不去參考借鑒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優點,如果要他們在較多的教材之間去比較優點或不足,他們常常嫌麻煩,要么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五、英語學法指導
隨意性較大,缺乏系統性,較少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去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學習英語。建議教師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特點舉辦"如何提高理解性輸入能力,促進有效輸出";"如何正確理解英語詞匯";"初中英語與高中英語學習的不同兼談如何學好高中英語"等等方面的講座,豐富學生英語學習的文化生活。
六、不夠注重英語教學的階段側重
“腳踏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或者“紅薯燒熟一節吃一節”。嚴格說來,每個年級的教學都應有所側重。例如:低年級側重習慣培養、聽說訓練,兼顧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訓練;中年級側重閱讀理解、寫作能力,兼顧聽說訓練,適當滲透高考題型訓練;高年級側重閱讀、寫作、高考題型訓練,同時不放松聽說,以使學生對英語保持一種持續不斷的良好感覺。
七、沒有制定計劃就英語學習問題定時定量與學生溝通
“七分靠教學,三分靠溝通”。溝通是為了更好更具體了解學情,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至于英語口語訓練的問題,我會充分利用有關的場合,例如在講課和評課的時候適當講一些英語。只要有時間,我會與英語愛好者聊英語。即使我沒有機會與人練習口語,我也有一個折衷的辦法使自己的耳朵和舌頭保持靈敏度,那個辦法即是朗讀。我認為習慣朗讀的人可以比較輕松地過渡到與人的口頭交流。朗讀的時候發出的聲音也是進行聽力理解的自我練習;朗讀的時候的大腦、眼睛、舌頭、口腔、喉嚨、胸腔等部位的協同動作對于加深文本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特別是對于語感的培養很有幫助。
八、在培養學生“雙商”方面缺乏具體措施
雙商指“自我管理的情商和有效學習的智商”。例如,教師在入學時就要要求學生準備“三本”:筆記本、好詞好句本、錯題本,還應指導學生如何記筆記,在學生當中傳閱好的筆記。另外,教師在學生初中一入學的時候便著重強調使用工具書的重要性,并指導他們如何使用工具書(主要是詞典和語法書)。例如在詞匯自主學習方面,對于個別特尖生的英語學習教師可以建議他們盡早使用“英英詞典”,如“朗文”、“柯林斯”等。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教師可建議他們使用《維克多英語詞匯3500+1000》等。教師這些具體建議加上管理措施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雙商”大有裨益。
九、教學盲點長期不能克服,教學管理能力停留在較低水平
教師應多聽課、多聽好課,努力反觀自己的教學上不足,同時也誠邀同事多聽自己的課,本著“缺點講透”的原則歡迎大家對自己的課多提改進意見,爭取找出教學盲點,把教學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提高教學力,使自己的英語教學“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最好的辦法是在積極教學實踐的前提下多學習。不注重學習的教師其教育視野、格局不會寬闊到哪里去。而教師的教育視野、格局與教師教學思想的深刻與否密切相關。如果教師長期缺乏自主學習的內驅力,那么教師的職業倦怠很可能會提前到來。
“倦怠”往往與“麻木”連在一起。當一個人麻木的時候,他便缺少了朝氣,多了幾分暮氣,對事物也失去了應有的感覺。如果我們對教學失去了良好感覺,麻木不仁,那肯定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