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超瓊
【摘? ?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教育中,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領路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個小學班主任的重要職責,因此每位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中,應從多種途徑和采取多種策略對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班主任工作? ?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23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逐漸成為教育界日益關注的問題。結合班主任工作實際情況,充分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實施合理策略,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小學班主任在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豐富班主任工作內容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目標。在新時期,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跟隨社會發展的新趨勢,轉變傳統教育思維和方式。對于小學班主任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豐富了小學班主任的工作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德育教育的基礎工作,也為小學班主任順利開展其他工作鋪展思路,提供方法。
(二)更新班主任教學觀念
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許多小學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依然過于重視通過說教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新形勢下,要求班主任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采用靈活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尊重學生主體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班主任轉變教學觀念,扭轉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個體身心發展的理念將為班主任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班主任將用更加寬容和理性的眼光看待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積極主動地研究學生的心理,不斷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三)提高心理健康質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心理健康為主要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活動,是通過班主任的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班主任也需要不斷結合教學實際,積極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在促進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的同時,班主任也在專業素養和心理素質上得到了提升。
二、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新時代,班主任作為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在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過程中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引導,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懂得愛護同學,團隊合作,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分組,培養學生間的合作意識,并觀察學生分組合作的表現。同時,班主任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依據思想變化給予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學生間出現矛盾,班主任不能輕易批評學生,要了解事情的原因,再利用心理教育知識引導學生,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改正。
(二)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很多相同之處,把兩者結合來開展,既能促進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又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一是在德育教育內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能使德育與心育兩者相互促進,產生相得益彰的教育作用。例如,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教育時,可融入正常交往心理教育等內容,可使兩者起到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作用;二是在班級德育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班主任可讓學生參加學雷鋒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各種公益活動,或參觀紅色文化教育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融入承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堅強的意志。
(三)班主任要學習、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班主任,應當積極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心理測量手段、心理咨詢方式以及心理輔導等多種手段。通過豐富個人理論知識,為實踐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導。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當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將教育工作與心理輔導有機結合在一起,并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與內容,用符合小學生心理期待與時代發展特征的心理健康手段,推進班集體建設,使班集體和諧、有凝聚力。
(四)利用課程資源,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一方面要結合自己任教的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有效地提升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其他任課教師,通過蘊涵著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如思想品德課、國學課、藝術教育課都是很好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資源。思品課可以對學生直接進行品德教育;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課程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載體,它可以改善情緒狀態,在熏陶孩子藝術情懷的同時,也在啟迪著孩子愛美向善的心靈;體育課則更是蘊涵著促進智力發展、調節消極情緒、鍛煉堅強意志、健全學生人格、改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還有一些校本課程,諸如國學課之類的,對于孩子的品德修養的形成與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加強溝通,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育。班主任要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利用電話、微信、QQ等現代通信手段與家長多溝通、交流,引導家長配合班主任一起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要求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重視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對孩子要尊重而不遷就、理解而不溺愛、民主而不放任,要嚴有度、愛有方、導有法。班主任還應多與學校溝通,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建議學校重視師資力量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和心理環境,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時間和空間保障。
總之,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小學班主任的職責所在,也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教育活動融入到班級管理、德育教育和各種班級活動之中,這樣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從而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