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娟
師生矛盾是當下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因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當引起師生沖突的新聞不時曝出,如安徽某中學男生群毆老師、東莞某中學老師遭學生追逐勒頸、云南某中學師生沖突致老師流產……這林林總總的師生沖突事件,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學生對教師處事方式方法不滿意導致,歸根溯源,是因為當前的教育缺乏“共情”。
“共情”,也稱為“同理心”,是指人和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積極、正向的感覺。“共情”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教育教學中提倡的“共情”,主要指師生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教師對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能力。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如果教師采用“共情”的方式處理問題,或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師生沖突發生。
首先,“共情”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了解學生,而不是僅僅從外圍去觀察、了解學生。怎樣才算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呢?筆者認為,換位思考是一個好方法。例如,關于學生學習中磨蹭的問題,如果教師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觀察,那么多會認為這是學生長久以來形成的壞習慣,或者是學生對學習沒有激情、不積極上進導致。但教師若能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還在成長中的學生,則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的處境: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經驗、學習技能不熟練、學習缺乏條理性和計劃性、大人的催促(大人的催促會導致孩子心里慌亂,從而做事更慢)等,這些都可能是“磨蹭”背后真正的原因。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除此之外,加強師生互動,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內心想法或心理動態,更能從學生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為學生提出針對性的、有效的建議。課堂互動、課余談心、深入家訪等,都是常見的師生互動方式。那么,如何在互動中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呢?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這里的傾聽不只是簡單地聽學生說話,還要觀察學生的身體語言,如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以準確地判斷學生所表達內容的真實性,從而采取針對性措施。
其次,“共情”需要教師進入學生的世界,從內心深處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目標及方向。“試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途徑”,共情能力強的教師愿意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能以寬容的心包容學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而不是一味從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對學生而言,學習經驗和生活閱歷的缺乏注定了他們做事情未必會有個好結果。教師只有從內心深處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真誠地、發自內心地鼓勵學生試錯,甚至創造機會讓學生大膽試錯,使學生在不斷的試錯中逐漸成長。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學習過程,鼓勵、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積極嘗試,并坦然接受他們試錯的結果,再給予不斷的點撥與糾正,促進其成長。
最后,“共情”還需要教師有“靜待花開”的耐心。“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每個孩子成長的時間、速度不相同,如在智力發展方面,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教師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對早熟的孩子,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對他們的要求;對晚熟的孩子,教師要飽含期待、寬容地理解他們出現的種種問題,并用適宜的教育方式引導他們,持續關注和靜靜等待他們逐漸成長。古今中外,“花開慢”的名人數不勝數,像愛迪生、愛因斯坦、曾國藩等,他們都因為有師長“靜待花開”的耐心和包容心,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燦爛花期”。蒙臺梭利說過:“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階段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教育不能只求速度、看結果,面對孩子,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靜待花開”,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專屬于自己的“花期”。
“有關系就會有沖突”。“共情”就是解決關系沖突、教育和轉化學生的“利器”,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懷著“共情”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能夠“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當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學者Mayeroff語),相信師生的矛盾沖突會減少許多。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