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文化建設策略,建議從建設融合的物質文化,構建團結共進的學習陣地;建立健全的制度文化,形成統一有序的執行體系;營造平等和諧的文化氛圍,培養互尊互助的行為習慣等方面,建設具有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文化。
【關鍵詞】融合教育理念 幼兒園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08-03
2014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指出“努力增加殘疾適齡兒童的入園機會”。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門下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要求“支持普通幼兒園接收殘疾兒童”。《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普通幼兒教育機構應當接收能適應其生活的殘疾幼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對殘疾人的持續關注,越來越多的殘疾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就讀,使得融合教育引起了幼兒園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幼兒園文化建設居于幼兒園建設的核心地位,是形成一所幼兒園個性、魅力和生命力的關鍵。因此,新形勢下探索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一、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文化建設框架
學前融合教育是指特殊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在普通班級適應與正常幼兒一起學習、生活的教育形式,促進特殊幼兒融入社會。融合教育是所有適齡特殊兒童有權利同普通兒童在正常的環境中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不是把特殊兒童孤立在隔離封閉的教室、學校和居住環境中,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潛能。融合教育理念是在融合教育發展中沉淀下來的一種價值觀念,教師要用“全納、平等、尊重、包容、‘零拒絕、共進”的觀念去看待特殊幼兒,從心理到行為上都接納他們。
幼兒園文化是指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價值觀念等無形的意識品格,不僅是師生精神的支柱,而且在無形中影響著師生的思想和言行。幼兒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幼兒園文化建設與融合教育理念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融合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物質文化建設缺少融合教育內涵
物質文化是指由人類加工自然創制的各種器物,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創造的基礎。幼兒園的物質文化主要指園所內按照某種文化理念、根據一定的規則和秩序展現出來的各種環境設施。幼兒園環境設施應該做到:一是蘊含融合教育理念,購置的設施非雜亂無序、隨意的,而是在融合教育理念下經過系統設計有選擇地購置;二是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市場上的教玩具琳瑯滿目,幼兒園要選擇有利于幼兒成長和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設施;三是能為特殊幼兒提供游戲和生活上的便利。
然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一是幼兒園購置環境設施比較隨意,缺乏長遠規劃,往往根據當前財務狀況臨時購置,很多時候都是重復建設,浪費人力、物力。例如,本該購置大型木質平衡探索類玩具設施,因為經費不足臨時購置了滑滑梯,而且沒有結合融合教育理念進行整體設計和實施。二是在購置環境設施時,較少考慮特殊幼兒的需求,往往因為園中特殊幼兒較少或者設施價格更昂貴就放棄購買。三是多數幼兒園在進行物質文化建設時,更多的是凸顯外顯環境的重要性,不能站在“幼兒”立場,特別是“特殊幼兒”的立場,沒有“以幼兒為本”的價值觀等予以觀照,出現一種無內涵的物質文化建設現象。
(二)制度文化建設不健全
人們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為了維護社會關系,人們建立了各種社會規范、準則和社會組織,這就形成了制度文化。幼兒園制度文化建設不僅包括幼兒園各項管理規定、規章制度的制訂,還包括制度的執行。制訂制度是促進幼兒園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措施,制度的制訂和執行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制度文化。
融合教育理念下不健全的幼兒園制度文化建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幼兒園規章制度不完善。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接收適齡的特殊幼兒就讀,隨著幼兒園中特殊幼兒的出現,相關制度卻沒有變動,沒有體現出融合教育的理念。因此,要在制度上鼓勵教師積極接納特殊幼兒,并且在年度績效考評上予以體現,以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完善幼兒園的規章制度,保障幼兒園相關工作順利開展。二是幼兒園規章制度執行不力。個別幼兒園以需家長陪讀、身體條件不允許等各種理由阻撓特殊兒童就讀;個別教職工對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力,以不懂特殊教育為由而疏于對特殊兒童指導,也不積極主動地參加相關培訓、講座等。
(三)精神文化建設有“形”無“魂”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和意識形態活動中生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總和。幼兒園精神文化是指園內師生的精神風貌、思想行為、道德追求等,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魂”。幼兒園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外顯性和操作性,相對精神文化建設來說更容易實施。幼兒園精神文化建設周期長、難度大,幼兒園領導又不夠重視,導致有“形”無“魂”。幼兒園精神文化建設形式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口號化,例如“一訓(園訓)、二色(辦園和課程特色)、三辦(辦園理念、宗旨、思路)、四風(園風、教風、學風、班風)”,這些口號往往掛在墻上或者開會時喊一喊,但教師沒有認真思考和提煉這些口號與幼兒園的關系,以及如何在理念指引下指導育人;二是幼兒園管理者及教師沒有對幼兒園精神文化形成廣泛的心理認同,很多幼兒園僅僅根據領導的個人喜好進行總結,而不是遵循全體教職工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這樣就很難讓所有的教師將教育理念落實到一日保教活動中;三是幼兒園沒有實施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既沒有體現在辦園理念、辦園宗旨等“口號”上,更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三、融合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建設融合的物質文化,構建團結共進的學習陣地
物質文化是幼兒園文化的基礎性工程,幼兒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含學校教學場所、校園建筑物、校園基礎設施的環境設置等。我們要根據融合教育“全納、平等、尊重、包容、‘零拒絕、共進”的理念,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進行合理布局,通過精心設計,讓幼兒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體現出融合教育的理念,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幼兒園的物質文化建設,首先,應保證所有的幼兒,特別是特殊幼兒的安全,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建設干凈、整潔、美觀、有序的幼兒園環境。其次,充分利用園內的墻壁、走廊、地面、櫥窗、建筑物等可利用的媒介進行文化建設。也可以張貼、懸掛先進人物畫像,并配以圖畫說明引導大家關愛殘疾人,營造平等互助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全體師生。最后,在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上通過安裝電梯、建造坡面道路等方式設置無障礙通道,提供有效的聽覺和觸覺提示,添置必要的輔具,如在教室外圍或內墻設置扶手,并根據不同特殊幼兒的障礙類型,合理設置教室的采光、溫度、色彩、座位等,最終使幼兒園變成一個讓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共同游戲、學習、交往的樂園。
(二)建立健全的制度文化,形成統一有序的執行體系
幼兒園文化建設不是短期內建成的,我們可以借助程序化的制度進行約束、調控和規范,通過制度建設逐步改變和革新幼兒園教職員工的觀念與行為,從而改變和重塑幼兒園文化。
建立、健全且嚴格執行制度文化,有利于規范幼兒教師和幼兒的行為,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幼兒園制度文化建設應首先在全園員工中開展頭腦風暴,探討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建設怎樣的制度文化,并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在討論、修訂制度后,幼兒園還要邀請幼教方面的專家進行“把脈診斷”,形成適合本園特色的制度。幼兒園領導應以身作則,堅決貫徹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在園內傳播和形成“全納、平等、尊重、包容、‘零拒絕、共進”的理念。幼兒園教師應當將制度落實在日常工作的細節中,用微笑和肢體語言歡迎特殊幼兒,耐心、細致地照顧他們,讓融合教育理念成為幼兒園的文化自覺和價值取向。另外,要建立普特聯合的教研制度。教學是研究的基礎,研究反過來又能促進教學,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普特聯合教研制度化可以確保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教研活動中,普通幼兒教師和融合幼兒教師一起分析特殊幼兒的特征和習性,有效提高對特殊幼兒的了解,促進特殊幼兒的發展。
(三)營造平等的精神文化,培養互尊互助的行為習慣
幼兒園精神文化是幼兒園內涵、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幼兒園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深層次體現。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應該形成平等、尊重、包容、互助的價值取向,這主要滲透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環節中。首先,要合理安排和組織各個環節。教師要結合活動內容,充分利用與幼兒生活相關的人和事作為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滲透融合教育理念。例如,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通過講解阿炳、張海迪等優秀人物的事跡引導幼兒了解殘疾人、接納殘疾人,讓他們明白殘疾幼兒是和普通幼兒一樣。其次,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例如,在戶外活動時,有小朋友不小心扭傷了腳,除了讓他們懂得殘疾幼兒種種生活的不便,還要引導其他幼兒積極主動幫助和關愛受傷的幼兒,讓他們在尊重、接納的基礎上與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共同成長。
幼兒園可以通過精心策劃系列活動,引導教師、幼兒尊重和幫助特殊幼兒,樹立融合教育理念。例如,幼兒園增加特色早操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普通幼兒帶領特殊幼兒自主合作做早操,也可以分別為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設計符合他們認知與能力特點的動作,進而使之密切配合。這樣不僅增進了幼兒之間接觸、了解的機會,而且可以讓普通幼兒從行動上做出改變,與特殊幼兒互助成長。幼兒園也可以利用相關節日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在全國助殘日、世界孤獨癥日、國際助殘日等節日,引導普通幼兒關愛特殊幼兒,培養他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接納他人的良好品格。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總結、完善和提升。幼兒園文化建設應時時緊密圍繞“以幼兒為本”的根本目標,遵循融合教育理念的初心,科學規劃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幼兒園的辦園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樹生,李建軍.課程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J].教育發展研究,2010(2).
[2]任萍.融合教育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1).
[3]葉明芳.幼兒園文化建構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評論,2019(1).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蒙學經典教材對幼兒語言發展的現代價值”(課題編號:2018KY0934)、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崗位群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前教育專業群課程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20A0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韋微,女,廣西柳州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教育管理。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