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科交叉趨勢日趨顯著的今天,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注重學生多元知識面的拓展,能更好地助力學生人文及科學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學科知識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本文剖析了英語專業教學中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現狀,并以英語專業百科知識拓展PC端測試系統的開發為實例,探討了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及其效用。
【關鍵詞】英語專業;百科知識;拓展;信息化
【作者簡介】歐陽靜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一、英語專業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現狀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評定指標不斷更新、標準不斷提高,人才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增長,僅具有單一化知識結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整體發展需求,延伸擴展知識體系、形成跨領域的知識結構,成為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關于知識結構,其是外在的知識體系在頭腦中的內化狀況,是客觀知識世界經過求知者的輸入、儲存、加工,而在頭腦中形成的由智力聯系起來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層次的動態綜合體。知識輸入是其得以構建的前提,而輸入知識的豐富程度則影響著其具體的延伸擴展。換言之,多元化的知識輸入,能助力求知者知識結構的豐滿與完善,促進其自身能力素養的進一步發展提高。
2018年發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對全國各高等學校外語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知識要求方面有如下表述:“外語類專業學生應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區域與國別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這一表述直觀反映出外語類專業教學中對專業學生多元知識輸入與拓展的要求和重視程度。
如今,多元知識的拓展不僅受到英語專業教師的重視,學生自身也對其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度。筆者通過對所在學院大一到大四的英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91%的學生認為自己多元知識儲備缺乏;學生們均表示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進行多元知識拓展。可見,“單純的英語專業技能的學習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對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拓展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發展自己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來看,英語專業授課中多元知識拓展的情況并不令人樂觀。從專業教學層面來看,教師們嘗試將多元知識與課堂內容融合進行講授,但因課堂時間時數的限制,難以平衡專業知識與拓展知識的比重分配,往往為顧及專業知識的扎實講授而使多元知識拓展環節流于形式。另外,教師們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性、開設課程的框架體系的局限性都對教學中多元知識的拓展產生了限制作用,讓多元知識拓展無法完全鋪開來,無法強有力地開展。從學生層面來看,雖然表現出強烈的多元知識學習需求度,卻有著“如何進行多元知識輸入與擴充”的疑問,對自己目前的知識邊界缺乏明確的認知,也不知怎樣系統地展開多元知識學習。“知識爆炸”的年代,各種知識積聚在一起如同大海般無邊際,面對如此大的知識量,課堂以外也尋找不到系統擴充跨學科知識的途徑,這些因素使得學生們在多元知識拓展上難以有所進展,常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
在此現狀下,引入新的多元知識拓展方式以輔助英語專業多元知識拓展教學、促進英語專業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的培養提升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強調,要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鼓勵學校建設教育信息化體系。”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對專業學生多元知識的拓展方面,我們也可嘗試融合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搭建起多元知識輸入補充的信息化學習平臺,實現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轉型。下面,筆者將從英語專業百科知識拓展PC端測試系統開發實例出發,詳述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及其效用。
二、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及其效用
1.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技術平臺搭建。以筆者主持的英語專業百科知識拓展PC端測試系統開發項目為例,該測試系統就是多元知識拓展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其搭建以多元知識拓展過程中的教與學雙向需求為出發點,注重教學各環節的細節化、貼合化設計,以確保其對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輔助和實施功用。具體設計如下:
首先是試題庫的搭建。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需求,同時結合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選取了文史板塊、自然板塊、生活常識板塊三大模塊構建起PC端測試系統的整體數據框架。文史板塊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從側面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及專業相關知識的深度、廣度,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自然板塊主要涉及自然科學類知識,這個板塊是英語專業學生的知識短板之一,也是學生反映相關基礎知識遺忘最多的部分。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文理分科的體系。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文理方向的劃分為其定位了學習的側重方向,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許多學生這個時期就開始逐漸弱化對自然科學類知識的學習。進入高校后,也同樣因為文理分科的體系,學生自然科學類知識上的短板被進一步延長。晉愛榮曾將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與五四一代的作家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受專業視野束縛,文理知識不能兼容,文科學生自然科學知識欠缺,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偏低,普遍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試題庫中設置了自然板塊,旨在增加和強化學生自然科學類基礎知識,輔助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提升。生活常識板塊的設置則是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角度考量,目的在于助力學生日常應急能力的提高。每個板塊下通過收集、編寫大量與板塊主題相關的題目形成了備用數據庫。試題庫搭建過程中也對數據進行了難度分級處理,便于隨后PC端測試系統使用中能根據題目難度進行分級組題測試與學習。
其次是測試系統的題庫管理與更新設置。為了保證該PC端測試系統在適用層面的兼容性與可持續性,在系統搭建過程中,設計了題庫更新路徑,教學管理者可根據專業下多元知識拓展的教學設想與要求在系統內部建構的題庫模塊下編寫新的題目上傳,為學生持續提供更為豐富、緊跟時代發展的多元知識信息,供其進行自測與學習。同時,教學管理者也可對現有題目進行內容的修改、增減,對題目進行刪除,實現對PC端題庫的便捷管理。
在學生使用功能方面,目前該PC端測試系統對題庫題目設有提交自動批改功能,配有題目詳解,支持學生在完成系統組卷后自動導出卷面數據。在接下來的階段,系統還需完善題目下的重點詞條搜索鏈接附注,以引導學生對題目相關知識進行更進一步的自主學習與掌握,對相關詞條建立起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
2.多元知識拓展教學信息化轉型效用分析。(1)協同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效果提升。課堂上,對于多元知識的拓展往往是基于教材提供的主題范圍進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課堂上對多元知識的拓展,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系統性較差。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多元知識拓展信息技術平臺,能讓多元知識的輸入和補充寬度得以延伸。而以前文詳述的PC端測試系統開發項目為例,信息技術平臺可以綜合各種教學手段,比如其提供的詳解、附注等多種輔助形式可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挖掘式”學習,較之課堂有限的時間時數內提供的知識信息量,其提供的信息更為豐富多樣,也能促使學生對相關拓展知識的學習更為系統、更成體系化,提高學生多元知識學習的成效。當然,如果通過信息技術搭建類似的校園局域網式學習平臺,在互聯網的情境下,則可實現更多的教學交互功能,讓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更為完善,給教學帶來更多技術支持。將這些信息化教學形式與課堂的拓展教學相結合,雙管齊下,各盡其職,則能促進專業整體人才培養效果的提升。
(2)保證知識的長效更新。如果說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多元知識拓展是碎片化的,且主題有一定局限,那么其他紙質學習材料如書籍由于其內容的固定性,能夠呈現的知識信息也是有限的,且隨時間推進會出現滯后于時代的問題。而將多元知識拓展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相融合,將其實現全面信息化、網絡化后,通過軟件更新等一系列技術手段能對原有的多元知識數據進行持續更新,保證知識內容的與時俱進。這明顯優于各種傳統的教學形式,無論是對教學資源的長效搭建與儲備,還是對學生學習提供更好支持,都是十分有益的。
(3)輔助學院及專業特色化教學。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是一個基于詳細設計思路開展實施的過程。在其信息化路徑設計中,可以學院及專業自身的特點特色定位為起點進行建設,使其為學院及專業的特色化教學服務。以特色化的思路對其進行構建,也能增加其在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實用度,反向促進學生對其的自主使用,從而使專業特色化教學得到進一步實施推進。
三、結語
多元知識輸入拓展是更新擴展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其能力成長、知識素養完善提高的重要方法,當然,其作用也并不僅限于此。古典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曾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在創新能力備受關注的現今社會,多元知識的輸入拓展教學還能在幫助學生了解積累更多不同的知識信息的基礎上,從側面對其發散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起到一定積極的激發作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英語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豐富的多元知識儲備有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素養的提高,輔助其跨學科知識結構的構建、眼界與思維的開闊,提高其市場競爭中的“軟實力”。將多元知識拓展教學的信息化,作為專業課程中知識拓展的延伸和補充,可以更大限度地保證教學對學生知識面擴展的寬度與深度,也可為學生平日的自主拓展學習提供可利用的工具,提高拓展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通訊.微觀人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11.
[2]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評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梁海英,葉海躍,孟小華.基于項目化教學的在線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41-44.
[4]晉愛容.由五四作家看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欠缺[J].語文學刊,2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