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息

摘要:目的 探討對股骨頭壞死(ONFH)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研究納入本院收治ONFH患者50例,病例收集時間在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仡櫺苑治鏊谢颊叩呐R床資料,均給予THA進行治療,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50例患者實施THA手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術后3個月,術后3個月的評分高于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評分高于手術前,差異顯著(P<0.05);患者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屈曲度和外展度大于術后3個月、術后3個月大于術后1個月,術后1個月大于手術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另外50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結論 THA有利于ONFH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還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維持長效的治療效果,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192-01
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臨床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發病的主要原因與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密切相關,患者多表現為膝蓋、大腿內側和髖關節劇烈疼痛癥狀,同時伴有功能受限、骨軟骨塌陷等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活動功能,降低其生活質量,更有甚者會直接造成患者殘疾、癱瘓[1]。目前,臨床對于此疾病的治療多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然而常規的手術治療方式容易發生假體脫落會不愈合的現象,對其預后產生不良影響;相比之下,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可以盡最大可能保留患者的股骨頸,進而避免對股骨干產生牽連,減少并發癥的出現[2]?;诖它c,筆者選取50例ONFH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THA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收治的50例ONFH患者開展研究,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給予THA手術治療,治療時間在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在40~75歲、平均(63.69±4.17)歲,受傷原因顯示:21例為創傷性、17例為藥物性、7例為酒精性、5例為其他因素。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成人股骨頭壞死臨床診療指南(2016)》[3]中關于ONFH診斷標準,并且經X線或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2)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下,無手術治療禁忌癥;(3)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較高。
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疾病;(2)患者近期接受過髖關節手術治療;(3)患者同時患有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的疾病;(4)患者髖關節發育不良或合并感染、結核等病癥;(5)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
1.2 方法
所有采用THA治療,具體步驟如下: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聯合全身麻醉,側臥位,采用傳統后外側切口方式切開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以及闊筋膜張肌層,暴露患者的關節囊。在大轉子與股骨頸交接上方1cm處,以股骨縱軸成50度方向進行截骨,但保留0.5cm寬的股骨頸完整皮質環。打磨患者的髖臼,放置髖臼環和內襯試模,采用髓腔銼擴張骨髓腔,直到定位于股骨頸無法旋轉為止。參考股骨頸前傾方向選擇角度及長度適宜的股骨頭試模與髓腔銼連接進行復位。利用C臂機檢查其大小和位置,取出股骨頭試模和髖臼,放入非骨水泥型髖臼假體和股骨假體,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2組術后均行常規護理,一周后進行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恢復情況,具體包括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屈曲度、髖關節外展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其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和術后6個月的差異,其中髖關節功能評分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評分范圍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評估,共計11條細則,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越好[4]。比較兩組上述評分間的差異。同時記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具體包括關節僵硬、周圍水腫、假體松動以及神經血管損傷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多組數據間的比較行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50例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和日常功能評分高于手術前、髖關節屈曲度和外展度大于手術前,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
50例患者中關節僵硬者2例,周圍水腫者1例,假體松動以及神經損傷者0例,并發癥發生率6%(3/50)。
3 討論
現已知,ONFH的致病因素較多,大致可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種,主要是因股骨頭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無法維持其正常的組織代謝,從而造成骨髓細胞和骨細胞受損,骨組織出現片狀結構壞死;而當壞死結構逐漸增多時,則會導致骨頭的塌陷和畸形,最終發展為骨關節炎,誘發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癥狀[5]。目前,臨床對于ONFH的治療多以手術為主,對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0例ONFH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THA的臨床治療效果。
目前已知,THA在治療的過程中是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髖臼和低強度模量金屬制成的人工股骨頭進行置換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維持股骨頭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在改善髖關節周圍血供狀態的同時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6]。而本研究結果也發現,50例患者術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和日常功能評分高于手術前(P<0.05),由此證實,THA在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方面效果顯著。除此以外,本研究還發現,50例患者僅2例出現關節僵硬、1例出現周圍水腫,推測與術后長期的臥床,未能及時進行功能鍛煉有關。而50例患者中無1例出現假體松動和神經損傷的癥狀。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在手術治療前確定好髖臼和股骨的型號,在手術過程中充分暴露脫位的股骨頭,有助于對異位的骨化組織和臼窩內的骨贅進行仔細的清理,進而避免與股骨假體發生碰撞,減少假體脫位或松動現象的發生。同時在磨銼髖臼的過程中需要要磨除所有軟骨,選擇適宜的髖臼假體進行置換,然而無柄解剖型髖關節假肢的股骨頭前傾角為 14度、柄頸干角大致為 117度和126度,基本與人體生理角度高度契合,不僅便于置換 ,更可以保障置換后患者關節的基本血供情況,避免發生供血中斷的情況。并且THA手術方式還有助于更好的保護股骨近端髓腔松質骨組織,保障假體的穩定性,避免對坐骨神經造成損傷。另外在劉爭民[6]等研究中也證實,THA在治療股骨頭壞死近期、中遠期療效均優勢顯著,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治療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ONFH患者采用THA治療有利于促進其髖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術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明義.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效果初步評定與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0):27.
[2]賈戊,賈力.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7):80-81,102.
[3]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顯微修復工作委員會,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骨缺損及骨壞死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顯微修復學組.成人股骨頭壞死臨床診療指南(2016)[J].中華骨科雜志,2016,36(15):945-954.
[4]齊慶宏.全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股骨頭壞死治療中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2):42,62.
[5]林軍,鄭秋堅,臧學慧, 等.雙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或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療效[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20,48(3):34-38.
[6]劉爭民,孫曉曙.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臼骨折繼發創傷性髖關節炎和股骨頭壞死中遠期療效觀察[J].貴州醫藥,2020,44(1):73-74.
隆林各族自治縣中醫醫院 ?廣西百色 ?5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