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 鄒 潔 周召平 羅 洪
(宜賓學院 四川宜賓 644000)
基于自然生態保護的需要,我國出臺并實施了十年禁漁期制度。長江流域實施全面禁漁后,漁民無法將捕魚繼續作為謀生手段,為保障社會經濟秩序和漁民生產生活的穩定,對漁業漁民進行轉產轉業迫在眉睫。
漁業轉產存在困難,漁民面臨生計困境。很多漁民基本上無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資源,除了會下江捕魚外,缺少農業耕種技術或其他謀生本領,漁民轉產轉業較為困難,進入其他產業的難度也較大。
漁民社會生存能力小,重新創業風險大。通過對岷江流域的調研得知,漁民中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初中生占40%,小學以下學歷占50%以上,如想快速的掌握一門新的謀生本領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自主創業更是存在難度,再加上漁民年齡結構老齡化,更加大了漁民轉業的風險(見圖1)。

圖1 漁民文化程度結構
據《2020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漁業人口1828.20萬人,比上年減少50.47萬人,下降2.69%。在漁業領域,漁民人口結構類型也逐漸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而且由于漁業作業方式高強度、高風險的特點,補充進來的年輕漁民越來越少,漁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調查得知,捕魚“主力軍”是“60后”,捕魚最小的為四十多歲,少有年輕人會從事這項工作,這為漁民轉產轉業尋求新的就業門路增加了困難。
持續十年的禁漁政策,使漁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承壓。中國農村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談到,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沙采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實施長江禁捕退捕,既是破解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的生態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競爭性捕撈導致“公地悲劇”、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這也是為了漁民的長遠利益考慮。然而,在十年禁漁期間,漁民不能從事捕魚作業,漁民傳統生計和漁業收入的喪失,必然為漁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帶來不小的壓力。
漁民人口結構日趨老齡化,且數量趨減。據《2020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漁業人口1828.20萬人,比上年減少50.47萬人,下降2.69%。在漁業領域,漁民人口結構逐漸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而且由于漁業作業方式高強度、高風險的特點,補充進來的年輕漁民越來越少。從發展趨勢看,禁漁政策的實施只是加快了漁民轉產轉業的步伐。
漁業技能的代際傳承退化,漁民轉業意愿較強。由于長期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漁民子女大都為家庭獨生子,父輩不舍子女從事江上捕魚這種工作時間長、風險大、營生難的職業,使得漁業技能的代際傳承退化;同時,當前漁業捕撈仍以傳統捕魚工具如漁網、木船等為主,日常維護成本高,加上機動船的柴油消耗、發動機維修等,使得漁業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漁民剩余可支配收入減少。相比之下,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漁民較多的職業選擇機會,漁民轉業意愿較強。
新生代漁民擇業觀念的轉變,子承父業意識淡化。上一輩漁民形成于改革開放初期,屬于低門檻、重體力、高風險的傳統職業,而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給予了新生代漁民更多的職業選擇,他們更愿意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追求現代社會新興的職業。
退捕漁民社會保障可以借鑒失地農民經驗。我國漁業一直被歸屬于大農業的范疇,漁民是農民大類下的分支。漁民以水為生,農民以地為生,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方式,漁民和農民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失業漁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效仿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建構,以養老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同時建立失業漁民保障基金,基金的籌集可采取“政府公共財政補貼一點、社會專項資金提留補助一點和漁民個人繳納一點”的方式,可以吸取各方面成功經驗,針對失業漁民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合理的且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政府主導下進行漁業漁民轉產轉業的工作部署,相關政策的制定是轉產轉業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一是制定和落實符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的相關政策,是漁業漁民轉產轉業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二是政府應加強漁民再就業的技能培訓,設立轉產轉業信息服務平臺,拓寬漁民新就業渠道;三是利用優惠政策和幫扶資金支持漁民轉業創業,保證漁民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在創業用地、辦證、納稅等方面給予優惠或減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漁民再就業的生活擔憂與思想顧慮。
在實行長江十年禁漁期的背景下,長江流域各地區在推進漁業漁民轉產轉業工作中,應大力發展現代漁業科技教育和淡水漁業養殖技術,提升漁民職業技能和人力資本素質,促進漁民轉產轉業的順利實施。例如,四川省宜賓市柏溪鎮實施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小龍蝦養殖技術、魚病防治技術等水產養殖技能培訓,觀音鎮實施的池塘養殖技術、家禽養殖技術等技能提升培訓班,合什鎮實施的以殘疾人為主體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相關法規及行業規范的培訓,還有岷江流域其他地區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大力發展漁業科技,重視漁民的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漁民的人力資本素質和再就業能力,保障漁民的生產穩定和生活富裕,最終實現我國淡水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轉產轉業漁民中大部分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產技能單一、思想觀念保守、重新就業較為困難的實際情況,需要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在充分尊重漁民生產生活習慣和生存觀念的前提下,采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全面講解轉產轉業政策,積極開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參觀學習現代化的漁業養殖基地、漁業技術研究基地,重在對漁民實踐技能的培養。鑒于漁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的情況,在對漁民進行培訓時首先要重點把握漁民文化基礎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其次在對漁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時,應采用“精準化對焦、快速再就業”培訓,充分考慮到轉產轉業漁民未來的就業方向,重點做好轉產漁民再次就業的技能培訓,諸如家政業、汽車修理業、廚師、淡水養殖技術等,既實用又容易實現再就業,使得漁民能快速地掌握謀生本領,順利實現再就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理念和五中全會提倡的“共享”理念,是倡導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退捕漁民作為當地漁民群體和人民群眾的一份子,漁政執法人員應當充分發揮地緣、血緣優勢,利用鄉情、親情資源,深入漁民群體宣傳相關政策,通過自上而下的參與讓廣大漁民深刻認識到國家實行生態文明建設對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支持和配合相關水生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執行,確保我國長江十年禁漁期水體生態資源修復工程的有效開展。
由于長期的捕魚職業熏陶,退捕漁民更傾向于從事與水產捕撈相關的職業,在選擇轉產轉業工作時可以積極引導漁民發揮自身的職業特長,鼓勵和吸引漁民參與漁業監督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為妥善安置退捕漁民拓展就業途徑,為長江禁漁期漁業監管工作充實力量;另一方面在保護水生生物、協助漁政執法和穩定禁捕后的社會環境等方面,發揮漁民固有的職業技能優勢和社會維穩作用。
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業。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尤其是優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捕撈技術的改進和經濟利益的驅使導致過度捕撈現象日益突出,長江流域漁業資源日趨衰退,同時,我國有著悠久的水產養殖歷史,現代漁業養殖技術的進步為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業提供了條件,這為合理利用退捕漁民既有的職業技能資源和吸納傳統漁業勞動力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而水產品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也給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前景。例如,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的大春生態漁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形式發展水產養殖業,帶領地方失業漁民進行轉產轉業,在今后的若干年中,水產養殖業仍然是我國漁民轉產轉業的可選路徑。
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業。目前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就業壓力較大,水產品加工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作環節多且勞動力需求大,有利于促進就業,是我國漁業漁民轉產轉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促進食品加工業、現代物流業等一大批關聯產業的發展,這將進一步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崗位,促進漁民轉產轉業的進程,實現漁民再就業,能夠有效釋放當前我國勞動力剩余的壓力。因此,禁漁區應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的同時,積極扶持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為漁民提供轉產轉業的就業渠道。
促進休閑觀光漁業的發展。休閑觀光漁業是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的,集漁業和旅游業于一體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型漁業產業,是傳統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高級形態。就目前消費情況來看,每年有5%的游客選擇就近休閑觀光漁業場所作為短期節假日的休假去處,休閑觀光漁業衍生開發的垂釣、船艇娛樂、漁業餐飲等體驗消費功能,這正好迎合了當下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時代主流趨勢。同時,在發展休閑觀光漁業過程中,能夠提供大量不同職業的就業崗位,如水產養殖、水體維護、船艇駕駛、漁業餐飲等不同就業崗位,可有效解決過剩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可以設想,在未來的現代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休閑觀光漁業將具有長足的發展空間,這將為促進我國漁業漁民轉產轉業和提高漁民經濟收入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