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志 鐘綿生 王雪飛
(1.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2.煙臺市城市規劃編研中心 山東煙臺 264000)
產業升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Porter,1990),主要是指隨著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變化,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水平或低生產增長率的部門向高生產率水平或高生產率增長的部門流動,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并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不同實現形式的產業升級動力有所差異,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是產量成本比的提升。成本主要是投入要素的成本,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產業競爭力升級的動力產指的是成本比的提升,即企業通過模塊化生產和柔性設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產流程再造,達到同等成本下收益更大或同等收益下成本更小的目的。
城市產業持續升級的動力來源于比較動態優勢的獲取。首先,需要勞動力、資本等基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多樣化的產品供給,滿足市場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其次,要依托技術創新擺脫靜態的“比較優勢陷阱”,完善研發、設計、品牌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打破低端鎖定。再次,由于創新本身具有高成本與高風險特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素資源很難主動流向創新活動,此時需要政府通過改善制度供給體系,幫助企業克服向新的潛在優勢產業轉換的市場風險,為動態比較優勢的建立創造條件,從而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實現創新型經濟增長。生產要素供給、市場需求、技術創新、政府干預及制度安排這四大動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推動比較優勢動態更迭、產業持續升級的耦合動力機制。
煙臺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首航地。目前,煙臺產業呈現“二、三、一”的結構特征,其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僅次于青島。煙臺市的經濟外向度、外商企業總產值等各項指標在山東省均處于前列。
1.低成本要素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難以維系。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煙臺工業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2018年,煙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位居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首位。煙臺屬于嚴重缺水地區,從產業發展條件來看,其受制于資源條件的限制。此外煙臺市外商投資企業較多,企業的根植性不強,從而形成了“沙灘經濟”。同時,煙臺第三產業主要以傳統服務業為主,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
2.產業發展不協調,同質競爭較為嚴重。雖然煙臺市各區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設置了各類產業園區,但主導產業特色不突出,發展方向不明確,同質化競爭激烈,從而造成無序競爭。
3.工業發展與海岸線保護存在矛盾。煙臺是典型的沿海城市,其生態岸線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各組團在邊緣空間布局工業,這種布局不斷侵占河流、山脈、海岸等非建設空間,生態空間管控不足。此外,組團內還存在著小、散、亂的工業空間。
1984年,煙臺成為我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從而確立了大開放的經濟格局。煙臺率先推行外向型經濟及商品經濟政策,以開放發展的政策紅利驅動產業升級。煙臺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低成本的要素驅動,包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當時食品工業和紡織業成為煙臺主導產業。此時,煙臺產業空間集聚呈現“開發區+專業村、專業鎮”的分散布局形態。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標志著國家改革開放從區域性試驗轉入全面開展和深化階段。1992年后煙臺進一步實施外向型帶動戰略,依靠科技力量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產業,煙臺產業層次得到不斷提升。這一階段,低成本要素仍然是煙臺產業升級的主要的動力,但是資本投入開始成為產業升級的動力源泉,主要表現為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多層次的開發區建設促進了產業園區化、集群化發展。
2001年中國加入WTO,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國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升級轉型期。經濟新常態時期,煙臺注重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加快推進產業自主創新,煙臺引入一批嵌入型大型企業,與本地產業相結合,形成具有多個區域競爭力的支出產業。隨著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終結,煙臺產業升級的動力由原來的低成本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逐步轉換到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尤其是自2018年提出新舊動能轉換以來,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動力,產業共建與布局優化成為實現煙臺產業空間的方向。對接區域發展軸帶、市域內產業錯位協同發展、產業梯度發展是煙臺在這一階段產業空間集聚的主要表現。
首先,結合產業前沿趨勢和國家戰略導向,依托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立足“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發展要求,根據產業前瞻性、根植性、帶動性和環保性,構建煙臺“5+5+5”現代產業體系;其次,升級強化有色金屬開采及加工業、農副產品食品加工及飲料產業、汽車工業、電子與信息技術產業和化學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加大技術突破、鏈條延伸和改造升級力度,加強上下游企業合作,推動綠色發展,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再次,創新引領打造化工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高端機械裝備產業、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會展業五大主導產業。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重點,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推動產業鏈延伸、高端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創新引領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最后,融合發展培育海洋產業、智能機器人、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產業五大未來產業。應對未來發展機遇和不確定性,促進不同產業間、產業與城市間的相互交叉、滲透和重組,促進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融合促創新,發展新的業態和新產業。
在區域產業布局上,應加強區域合作協同,發揮優勢互補,形成區域產業集群。要以點帶軸、以軸帶區,逐步推動區縣的產業板塊融合發展,形成專業化優勢聚集,提升產業區域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對此要以“區域協同、區縣融合”形成“雙核、兩軸、四區”的產業空間結構。“雙核”是指先進制造業核心和現代服務業核心。依托開發區產業基礎創新引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機械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帶動區域發展,建設先進制造業核心。發展商貿會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總部經濟、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區域性商貿中心、會展中心、金融中心,形成現代服務業核心;“雙軸”是指煙青發展軸和德龍煙威濱海發展軸。依托國家東部沿海通道在延續傳統煙青發展軸基礎上創新拓展,向北對接東北腹地,向南與青島優勢互補,內部創新引領產城融合發展,推動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向軸線集聚,形成煙青發展軸。利用濱海現有的產業基礎,對外連接日韓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內統籌濱海產業帶的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對外開放的新型海洋經濟產業發展軸,建設德龍煙威濱海發展軸;“四區”包括東海岸、西海岸、南海岸和中部經濟區,使其發揮創新引領、集聚升級、承接轉移、融合發展的功能。
在市域產業布局中,強化專業化和集聚發展,通過產業有序梯度布局,推動產業集聚、集群化發展,逐步強化產業組團間的聯系,實現“組團串聯、融合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目標?!八膮^”形成四大經濟圈,每個經濟圈的發展路徑有所差異。東海岸經濟圈,產業發展定位為擴大開放,提升突破發展;西海岸經濟圈,產業發展定位為資源型、根植性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南海岸經濟圈,產業發展定位為青島產業轉移承接區;中部經濟圈:產業發展定位為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區。
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是中心城區作為發展主引擎的重要產業。煙臺以開發區、福山區、高新區、牟平區、蓬萊市作為先進制造業依托的主要區縣,以創新為引領,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臨港產業等,實現港口、產業園區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芝罘區、萊山區、昆崳區、長島縣是煙臺現代服務業的空間載體,其重點發展公共服務、總部經濟、旅游會展、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突出煙臺環境品質與優質服務。
提供創新發展條件,打造創新空間載體。校區是創新人才的供給地,社區通過非正式的交流形成知識的溢出,園區則是將創新成果進行轉化。煙臺重點建設1個市級創新載體,即煙臺高新區創新載體。市域建設12大創新中心,包括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高端化工創新中心、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精準醫療創新中心等。 此外,鼓勵利用各類園區、廢舊廠房、 閑置樓宇、招商平臺、新城建設等資源條件,構建一批開放式眾創空間,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和社會組織建設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以滿足不同群體創業需求。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區縣探索打造眾創空間聚集示范區,為各類創新團隊、創業企業和創客提供高質量服務。
產業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產業布局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煙臺市為例,研究了煙臺產業升級演化的動力機制,探討了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煙臺產業布局策略,以期用空間手段促進煙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