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霈霈
(廣州華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1300)
隨著我國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整個互聯網行業迎來一個黃金期。特別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我國數字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一個亮點。2020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已達35.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2%。互聯網已滲入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客觀上助推了線上的融合發展,互聯網產業的集聚效應愈加明顯。當下互聯網行業間壟斷態勢已經初顯,互聯網相關產業 “贏者通吃,大者恒大”情況比比皆是,“大數據殺熟”新聞屢屢見報,“二選一”事件受害者眾多,因此亟需對我國互聯網產業進行相應規制。
互聯網產業概念主要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個角度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也就是“傳統行業+互聯網技術”;另一個角度是依托于互聯網特征而產生的新興產業。本文對于互聯網產業的定義從廣義角度考慮,認為互聯網產業就是互聯網技術與產業功能形態的結合體,即任何涉及互聯網技術的產業應用都可以稱為互聯網產業。
互聯網產業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不斷升級變革,與傳統產業不同,互聯網產業有著其自身的特點。首先,互聯網產業的網絡效應明顯,部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達到50%以上;其次,互聯網具有雙邊市場特征,也就是學者們認同的“交叉網絡外部性”。以京東為例,京東一方面為消費者用戶提供商品以供選擇,另一方面為商家提供商品銷售服務,并且為部分商家提供促銷宣傳服務;最后,互聯網產業創新能力強,產品行業更新迭代極快。
在競爭市場中,大規模的生產能夠降低企業成本,使企業的產品價格更低、市場占有率更高,這必然導致市場結構走向壟斷,反而會阻礙競爭、降低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這一現象被稱為“馬歇爾沖突”。為了協調這種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中的矛盾,需要政府的公共政策進行相應協調,實現既有利于競爭又有利于規模經濟的有效競爭局面。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原因,市場運行存在失靈情況,也需要相應的政策來進行規范。互聯網產業規制并不是限制行業的發展,而是干預部分取得壟斷地位的企業阻礙市場發展的壟斷性行為,互聯網產業規制的目標是促進互聯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迅速,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產業迅速崛起,配套產業在支撐互聯網產業發展方面協同共進,共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截至2019年12月,我國互聯網上市企業境內外的總市值達到11.12萬億元,其中網信獨角獸企業發展迅速。
互聯網產業不斷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資本市場的運用形成了“搶占市場,流量為王”的經營方式,大量獨角獸企業在細分行業形成壟斷地位。以第三方支付為例,2019年第三方支付市場支付總額是149.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騰訊的財付通和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兩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所占市場份額達到90%以上。
首先就是針對價格的相關策略行為。互聯網平臺主要采用掠奪式定價和價格歧視等策略,一方面通過掠奪式定價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針對性極強的價格歧視,侵蝕消費者剩余,獲取更多利潤。掠奪性定價又稱驅逐對手定價,是指企業為了把對手擠出市場和嚇退潛在的進入者而采取降低價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例如曾經風靡一時的網約車行業,通過大量的補貼占領市場,而一旦形成市場壟斷地位之后,就取消補貼并向司機收取更高的提成。
另一種價格策略行為就是被人們詬病的“大數據殺熟”的價格歧視策略。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不同的消費者下單所需付出的價格是不一樣的,這是互聯網企業通過大數據等新技術,將消費者進行較為精準的用戶刻畫,推算出消費者愿意付出的最高價格,是一種針對性定價。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被爆出不同用戶商品的價格不一樣。我國這種現象也是層出不窮,攜程網就被爆出不同用戶預定酒店的價格是不一樣的,甚至部分互聯網企業為其收費型VIP提供的商品價格更貴。
其次就是互聯網企業利用其平臺地位的排他性策略,也就是所謂的“二選一”。排他性交易是指沒有正常理由,限定交易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的交易策略。從網絡安全平臺奇虎訴訟騰訊“封殺”360安全軟件的“3Q大戰”,到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京東在“618”“雙11”大戰中要求商家站隊,都能體現排他性交易。
最后就是利用平臺引流、搭售等相關策略行為。互聯網行業產品和服務的更新換代較快,新產品和服務在進行宣傳推廣時,平臺自身的引流和搭售行為能幫助自身產品迅速占領市場。比如支付寶開始推廣互聯網保險時,在支付成功之后,就會在界面推廣相應的保險產品。一些購票網站會將購買保險界面放在顯眼位置,很容易讓消費者誤操作之后連帶購買保險。
作為市場運行效率的一個重要的指標,互聯網行業的市場績效既包括了互聯網企業的利潤情況,也包含互聯網行業對社會整體福利的影響。互聯網產業大平臺的經營利潤極大,以阿里巴巴為例,2020年阿里巴巴全年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1492.63億元,同比增長70.39%,營業收入為5097.11億元,同比增長35.26%。互聯網巨頭的壟斷性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創新,更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福利的提升。我國創新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最優目標不再是通過技術創新成為一家獨角獸企業,而是如何在合適時間將自身賣給大廠。而互聯網大廠過度追求眼前利潤,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動力不足。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批評互聯網企業“別只惦記幾捆白菜,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第一,市場范圍模糊化。對互聯網產業進行政策監管的一個關鍵點在于如何對相應的市場進行較為準確的定義。互聯網行業的特別之處就是存在雙邊市場,并且不同市場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與反饋,這種交叉的網絡外部性使得兩個市場之間有所影響。平臺企業一方面對消費者提供補貼,另一方面對生產企業收取更高的費用,使得兩個市場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進而對整個市場狀況產生影響。在進行相應的政策規制時,僅僅從某個單邊市場來看,都無法認定存在相應的壟斷行為,但實質上卻阻礙了市場之間的競爭。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之間的跨行業經營特點明顯。以騰訊公司為例,其業務范圍既包括即時通訊軟件微信、QQ,又包括互聯網金融的理財通、微眾銀行,還包括涉及娛樂生活的音樂、視頻和游戲等。一旦互聯網企業形成自身的生態系統,加上互聯網產業的網絡效應,將使得消費者的路徑依賴更加明顯,從而形成對新進入者的壁壘。
第二,市場支配地位難以判定。互聯網市場隨著技術發展更新很快,具有動態的市場競爭結構,其市場份額有較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基礎技術的一致性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市場之間轉換成本降低,平臺之間競爭加大,份額波動較大。此外,信息技術鏈已經拉長,核心技術又存在較大的進入壁壘,這樣部分企業因為擁有相關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雖然未能占據大量的市場份額,但在整個市場上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完善立法,科學執法。相對于其他行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反壟斷方面有自身的特點,需要通過細化進行法律的完善。在市場界定的方法上,需要基于互聯網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階段進行完善,對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在執法方面,關于市場范圍和支配地位,要充分考慮到互聯網行業的市場交互性、混業經營等特征,合理科學判定企業的市場地位。從整個社會福利的角度著手,對于某些行業的并購和跨行業經營要進行相應限制。
第二,利用信息技術,發揮監管合力。在信息技術時代,數據跟蹤處理分析能力成為監管方所必備的能力。不同監管方之間相應的技術連接統籌能力成為實現監管合力的關鍵一環。各級政府之間的數據連接共享、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關聯,都是現階段需要強化的地方。只有監管機構之間實現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共享,才能準確判定企業市場行為、市場地位,以及相應企業行為對整個行業甚至是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情況。
第三,審慎監管,形成震懾力量。隨著互聯網行業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產業規制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需要對互聯網企業形成相應的約束,防止其過分擴張行為帶來負面影響。同時,需要注意科學把握互聯網產業規制的分寸感。互聯網產業的所有政策規制都是從整個市場所有參與者為出發點,目的是維護互聯網整個市場的競爭機制。這一方面需要引導和鼓勵行業創新,保護相關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對整個互聯網行業形成過度干預的情況。對于互聯網行業自身來說,要發揮互聯網內部協會的監督作用,對行業內不合理的競爭行為進行規范,讓互聯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互聯網行業參與者來說,需要真正認識到整個政策的變化趨勢。各互聯網企業要加強企業內部自律,用公平競爭的原則采取相應的競爭策略,對于交互市場的參與者,采取一視同仁的策略,不利用自有平臺進行捆綁搭售。
第四,加大對消費者的保護。對互聯網產業進行相應的政策規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護消費者的權利不受到損害。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部分企業憑借優勢地位獲得了巨額利潤,而企業逐利本質讓其不會主動承擔保護消費者的社會責任。產業規制政策需要更多的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起到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督作用,促使互聯網企業更加注重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充分踐行作為社會參與者的社會責任。
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很多活力,也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產業規制政策防范的是憑借行業壟斷地位,阻礙市場競爭、不利于創新和損害消費者的行為。因此,不斷完善互聯網產業規制政策,能為我國互聯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