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萍,張大鵬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它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這是對高校立德樹人方式和途徑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要求將思政元素融入所有課程,尤其是思想政治課以外的專業課,使所有課堂都具有育人功能。上海市在踐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實踐中,將這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概括為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融入課程,課程承載思政,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3]。而以科學原理闡釋、工程技術應用等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體的理工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及實踐途徑,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新的德育教育理念[4]。它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課程思政強調所有的課程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設計,都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潤心無痕。課程思政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當前世界正處于矛盾突顯期與多發期,各種思想文化激蕩加劇,高校學生即將融入社會,其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尤為緊迫與必要。
在世界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思想多元化、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加劇。一些錯誤思想極具隱蔽性,往往會誤導青年,意識形態的多元思想交鋒已成常態。從文化層面看,世界大變局意味著各種文明交流互鑒、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同時,“文明沖突”的論調也沉渣泛起。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斯金納就曾公開表示,美國當前與中國發生的是“很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美國正在制定基于“文明沖突”的對華關系框架等等。從國際關系層面看,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各種戰略力量分化組合,國際形勢處于新的轉折點。大國關系,尤其是新興市場大國與傳統發達大國之間的關系深入調整。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課,在復雜多變的意識形態斗爭中顯得有些“勢單力薄”。當前的形勢迫切需要將各類課程、各種教育資源有機整合起來,不斷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內容和途徑,與思想政治課形成合力,才能應對日益復雜的思想意識之爭。
課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專業知識,達到教書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
人類歷史上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基本上是西方壟斷的,工業革命是西方進步的集中體現。而所謂的思想革命、科學革命,最終還是要落到工業革命上,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從科學技術層面看,當今的時代是信息化深入發展、新工業技術風起云涌的時代。現今各國對科學技術領域制高點的搶占異常激烈。在支撐經濟力量格局深度調整的科技、制度、人口三大支柱中,人口結構是慢變量,制度結構成本高,所以科技創新領域必將成為影響世界關系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數字工程、融合工程、創新工程,加快發展科學研究,將對新工業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為了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挑戰,必須加快“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建設旨在培養大批具備更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能夠解決現實工程問題,同時具有高度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工程類創新人才。“新工科”意在打破傳統工科教育的單一模式,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精神面貌、人文情懷和價值觀念。
基于此,課程思政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就顯得極為必要。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而言,理工科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更具有難度,但是可以從宏觀角度出發,提煉和升華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5],把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知識即美德,即一切知識都蘊含著德育元素,問題在于施教者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資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教育史上,德育作為一個價值目標,很早就被納入到教學活動中。中國進入新時代,五千年優秀文化積淀,百年革命犧牲奮斗精神,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理工科思政元素的豐富營養。
理工科課程所涉及的科學技術很多方面是國外領先的,這就容易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認識。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我國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走完了漫長的科學路程。因此,在大學生中講清楚前輩們奮斗的歷程以及在奮斗中產生的精神,樹立中國自信十分必要,也是重要的思政資源。
中國自信,蘊含著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教學中,將課程內容和中國成就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自信。該類思政資源在理工科課程中非常豐富。從世界領先的航空航天技術,到走向世界的中國高鐵;從世界上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到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都是此類資源的典型代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此類資源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中國自信,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感。
自信而不自滿,這也是中國精神。教師在引導學生塑造中國自信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了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面臨的困境,從而讓大學生自覺承擔起自身所肩負的民族復興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師應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升華,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愛國不應當是空泛的,而應當是具體的。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理工科課程里,教師在介紹科技發展的前沿技術時,也應當引導學生理性認識我國現階段在某些領域和世界先進國家存在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用實際行動愛國,主動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了精神的指引和樹立了責任感,還必須要大力弘揚實干精神。路是走出來的,事業是干出來的。就理工科而言,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重實踐精神。從本質而言,是一種職業精神,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6]。從經濟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時代呼吁工匠精神。而每一名大學生最終都將走向工作崗位,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職業精神的培養與踐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專業知識和工匠精神緊密聯系起來,結合本專業、本行業的特點,分析該崗位應當具備的職業精神。并通過對該行業先進人物的宣傳,在學生心中塑造起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同時,還需要通過實踐實習,讓學生在崗位鍛煉中體驗職業精神。理工科課程更應該將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和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品質結合起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年輕人以誰為榜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認同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而有的價值認同是極具“負能量”的,如近段時間流行的“偶像正義”①,對青年人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因此,大學課程亟待通過塑造、宣揚具有“正能量”的榜樣搶占“陣地”,重塑大學生心中的偶像。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療工作者和科學家們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樣作用。
在理工科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中的榜樣力量有效發揮出來。例如,教師在介紹某一理論時,可將該理論創始人的優秀品德和崇高人格挖掘出來。中華民族從來就不缺榜樣,從張衡到沈括,從鄧稼先到南仁東、黃大年等等,他們不僅是先進技術的引導者,他們不畏艱險、敢于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豐富營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挖掘具有正能量的榜樣資源,重塑新時代大學生心中的榜樣。
課程思政重在落實,在教學中要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到課程中。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加強課程設計,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高校應整合德育資源,構建“大思政”格局。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教育的本源在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價值的引領[7]29。教育,不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播,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所謂教書育人,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教育理念。特別是理工科課程,必須打破只教書不育人,或者教書育人“兩層皮”的舊教學理念;必須打破專業課只教書、思想政治課只育人的片面教育模式。必須將知識傳播和立德樹人有機結合起來,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深入推進,而不是把專業課上成思想政治課,切不可將兩者錯位。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有理論支撐,還必須在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從課程標準到教材,再到課程設計;從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踐,都應體現專業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而其中的中心環節就是課程設計。教師將知識模塊深度解讀、廣度延伸、發掘德育內涵,由一個“知識—思政”點,發展到多個“知識—思政”點,由多個“知識—思政”點,形成一條“思政線”,由多條“思政線”, 形成一個“思政面”,與專業理論和知識融為一體。
課程設計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基本路徑[8]。課程設計要體現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傳統教學目標僅僅體現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課程思政背景下,還應強調價值目標。理工科課程應立足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提煉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中。
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立德樹人,教師只有先將自身的“德”立起來,起到示范作用,然后才能“樹人”,即只有教師自身具有優良的價值品行,才能對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引領。教師作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主體,自身首先應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論、方法論、自然辯證法的思路和方法;啟發學生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通過一定的現代教育手段,往往是教學實例與實物,這是“器”的運用;教育手段需要一定技巧才得以實現,這是“術”的運用;教學的手段和技巧要按照一定原則來用,不是不分場合濫用,不是越多越好,是隨著專業知識內容、專業知識體系和現場學生的情緒與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法”的運用;要想實現德育隱性教育,隨心所欲地運用思政元素嵌入到專業知識中去,最根本的還在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知識,這是“道”的層面。道、法、術、器的關系,如圖1所示。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在育人教育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也會得到升華,教師應自覺地進行多維度擴展,由提煉—升華—運用—再提煉—再升華—再運用,循環往復。
圖1 道法術器的拓展關系圖
口乃心之門戶,教師本身只有信道、守道,做到言行一致,課上課下一致,才能有效地影響學生,才能把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挖掘、凝練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以及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課程中的能力,不斷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9],增強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2]。
口言之,身必行之。教育注重言傳身教,即教師不僅要爭當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而且更應該勇當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啟迪學生。理工科專業課程教師,應關注國內外前沿科學技術的動態和發展,也應關心國事天下事,爭做新時代大學生心中的榜樣。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全局而言,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形成強大合力;從學校層面而言,需要學校黨委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三位一體德育模式,引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相互配合,實現課上課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從教師而言,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教育和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引導教育是思想政治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且有力的補充。應當努力將三者結合起來,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在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過程中,將專業知識線、德育思政線和精神情感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結構圖如圖2所示。按照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在學知識、提能力的同時,將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有機結合起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讓公共課、通識課、專業課、實踐課都承載正確的育人觀、價值觀。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融通之道,科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圖2 專業知識線、德育思政線和精神情感線三位一體結構圖
增強實踐性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積極引入項目化教學,將教師從事的應用項目帶入課堂教學中來,在帶領和指導學生項目子課題實踐設計中融入育人思想。例如,注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探索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企業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程項目引導課程教學,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黨和國家要求高校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因此引導大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思想交鋒中把握正確的方向,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理工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實現思想政治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完美結合的切入點,是破解思政教育“孤島”困境的著力點,是使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發力點。
注釋:
① “偶像正義”即凡是偶像說的都是對的,是指一種對偶像的盲目崇拜。可參看2018年12月5日,貴州日報刊登的《 “偶像正義”是亟待治療的流行病》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