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 中國傳統師道有著豐富的道德內涵,而新時代的教育對其提出了新要求。班主任作為班級道德共同體建設的關鍵人,要肩負起“師道顯德”的時代擔當,以深厚的師德修養和高超的育德能力,挑起示范顯德、協同弘德和引領育德的責任,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新使命。
[關鍵詞] 班主任;道德共同體;師道顯德;育德修為
一、中國傳統師道內涵辨析
“師道”一詞出自《漢書·匡衡傳》,蕭望之向皇帝舉薦匡衡時,奏稱“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
我國傳統“師道”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關于廣義的師道,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容中逵教授認為,師道包括“師表、師法、師職”三方面,分別強調“君子”與“大人”之儒雅與正氣、恩威并重之尊嚴與權威、“傳道授業解惑”與清貧樂道及誨人不倦之職責與操守?!洞筠o海·教育卷》闡釋師道:“其一猶師承、師傳,其二指老師教導學生的責任和方法,其三指以教師為象征的某種價值和理想?!碑呎\博士認為:“師道即關于教師之道,它有四重基本含義:一是社會重師之道,即教師身份和職業在社會結構中的定位;二是指為師之道,即對教師職業的根本要求,包括教師對自己的根本要求;三是求師學習之道,即人們注重尋師開展各類學習;四是師學傳承之道,即教師的學問在人世間傳承的法則?!?/p>
狹義的“師道”即“為師之道”。古代為師之道,“指為師者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所應當秉持的根本價值原則和所應當追求的根本價值使命,是儒家之道在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化和規范化要求。”古代為師之道,強調教育要化民成俗,如《荀子·儒教》的“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和《禮記·學記》的“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古代為師之道,強調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如《禮記·學記》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惠。和易以思,可調善喻莫”;王通《魏相》的“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通過“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之教學理念,和在日常灑掃等“事上磨煉”的教學態度,傳授“君子之學”。
《論語·述而》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作為師道的載體,衍生出古人對師德的要求。師德是古代“人師”本義的表現,“中國師德的基本內涵是‘道不遠人,為人師表,要有敢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獨立人格,為民族和國家利益而堅守德操,為改造社會、造福人民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薄皻v代教師恪守與弘揚,形成了一以貫之的師德傳統,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貴表、務本和弘道?!?/p>
知古以鑒今,嵌在傳統“師道”“師德”中關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職責要求,仍應成為當下教師為師的基本遵旨。
二、新時代師道的新內涵
當下,我國的教育文明已進入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教育有著新的美好期盼,傳統師道也必然要與時俱進,注入時代精神,賦予其新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師德建設做了系列論述。從“三個牢固樹立”到“四有”好老師標準,從“四個引路人”“四個統一”到“三個傳播”“三個塑造”,總書記圍繞人民對教育的需要和中華民族對教育的需要,全面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要求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規范,涵養高尚人格,增強學識素養,不斷守正創新,心懷寬仁慈愛,踐行敬業奉獻。這是總書記對新時代的師道做出的新闡釋,為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行政部門連續出臺文件,就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師德師風建設做出具體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就師德師風問題做出專題部署,提出“各地各校要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弘揚尊師重教傳統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第9條提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就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列出專條,提出“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培育弘揚高尚師德”“強化師德考評落實”的要求。這些文件,是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進一步細化落實,應成為新時期教師切實加強自身師德建設的自覺遵循。
三、班主任師道顯德的時代擔當
班級是一個道德共同體,“不僅僅是人數的組合,不僅僅有共同的目標和信仰,更重要的是這些目標和信仰本身具有教育意義,或者說其本身應該是善的,這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卑嘀魅巫鳛榘嗉壍赖鹿餐w中的首席,擔負著示范顯德、協同弘德、引領育德等多重特殊責任。
1.師道顯德,樹立學生心目中的道德權威
班主任作為“學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首要的任務是引領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班主任的根本職責、第一責任。作為班主任,理應自覺用“四個意識”導航,用“四個自信”強基,用“兩個維護”鑄魂,做有堅定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堅守者;理應在育人實踐中錘煉高尚道德情操,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
班主任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其使命就是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班級工作錯綜復雜、千頭萬緒:學生是來自不同家庭、有著獨特個性的個體,情況復雜;成長中的學生身上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性。這需要班主任堅守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把愛生如子的情感自發、悅納差異的職業自覺化作不懼挑戰的行動自覺,用“任你虐我千萬遍,我待你依舊如初戀”的情懷來喚醒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純真情懷,用“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心態培養學生“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積極心態,用“會當凌絕頂”的格局建構學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格局,給孩子一份美好,在收獲學生成長和班集體成長的過程中收獲職業成就感與幸福感。
班主任作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的精神關懷者”,首先要有自身精神的自覺。班主任要讀自己,“日三省吾身”,將育人的過程寓于自身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之中,悟人生之道;要讀書,既要讀有字書,又要讀無字書,涵養正氣,夯實底氣,滋養靈氣,打造大氣,滌蕩俗氣,摒棄小氣,自華人生,悟成長之道;要讀人,讀懂特定成長期中學生的心理和言行,讀透教育名家、優秀班主任教育藝術深處的教育思想,悟成功之道;要讀社會,敏銳感知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實施適合的教育,悟發展之道。只有班主任自身的精神成長了,“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長才能成為現實。
班主任作為“人生導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班主任對學生的領導不僅要施“有言之教”,更多的是“無言之教”,不是靠職位所附帶的權力,而是以愛育愛、以情動情,用自身作為人、作為師者的人性力量來激發、引領學生作為新來者的人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即示范、領導即榜樣,要求班主任首先要立己之德,靠自身的精神卓越幫助學生清除靈魂上的斑垢、污濁,醫治靈魂上的疼痛、創傷,塑造學生高潔的靈魂。
2.師道弘德,建構同頻共振的協同育人場
班級工作是由包括班科任老師、學生家長和班級學生等多主體共同承擔的,班主任是班級教育工作“第一責任人”,但不是全部責任人。作為班主任,是一個關系中的人,不但自己示范,還要善于與學生、學生家長及其他任課教師溝通,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將各方教育力量聚合起來,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班級育人系統,發揮協同育人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的協同育人,首先要協同班級全體任課老師,建立基于共同教育信念和價值的教育命運共同體。“在當前以‘班級為基本教學單位、班級建設陣地、學?;顒拥幕締卧臓顟B下,以‘班級學生為核心形成的‘所有教師,就自然具有了形成‘團隊的基礎條件?!薄叭绻麖慕逃虒W活動出發,每一位教師都處在教育學生的職位上,都應該是學生的道德領導。”班主任作為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將各學科教師的教育力量統整起來,通過邀請各科教師全方位融入組織建設、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等班級日常工作中來,常態化開展班級教育問題的集體交流研討,凝聚教育共識,相融相通教育行為,形成團隊育人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的協同育人,還表現在要協同家庭、社會同向育人。習近平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班主任是溝通學校和家長、社區的橋梁,要積極爭取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構建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共同體,營造健康協調的育人氛圍,同心協力向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
3.師道育德,創建基于道德愿景的共同體
班級不是一個天然能“將其成員引向善、達到德性優異”的道德共同體,需要班主任發揮道德領導力,在師生“雙主體”心靈與心靈溝通、師道與學道交融、品德與品德對話的過程中共同建構。
在建構班級道德共同體過程中,需要班主任樹立大教育觀,充分認識教育使命、教育理念和班集體發展愿景的重要作用,將國家教育要求、學校德育要求、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班級特質有機融合起來,從道義上、心理上、精神上、德行上發揮好價值導向和指引方向的作用,推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友愛與公正為核心、國家要求和班級特質有機契合的班級價值取向的構建。
在建構班級道德共同體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團結帶領學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探尋符合班級成員利益的公共價值,協商達成彼此能夠接受的制度和規則。需要班主任將美好的班集體發展愿景分解成為一個個具體目標,在學生可觸及的最近發展區設置道德入口,通過主題化、系列化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平等地參與進來,在追求班級共同愿景實現的活動過程中體悟、認同并信奉集體的共同價值,在從“我”走向“我們”的過程中,成長為符合國家育人目標要求、有靈魂和德性的共同體成員。
[參考文獻]
[1]容中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關于中國傳統“師道”的幾點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1).
[2]杜成憲,鄭金洲主編.大辭?!そ逃韀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3]丁念金.論中國師道文化的重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7(08).
[4]石中英.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J].當代教師教育,2017,10(02).
[5]畢誠.中國古代師道、師德和師風[J].中國德育,2010,5(04).
[6]翟楠.教育共同體的類型及其道德意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31).
[7]李家成.論班主任作為教師團隊的關鍵人——基于學生立場的教師團隊建設之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05).
[8]高德勝.學校中的道德領導[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04).
李 勤?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首屆“蘇教名家”“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南通市第四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組成員。曾獲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二等獎、江蘇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