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儒 劉格非 李春生 李鑌
[摘要]本文針對大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中內審如何加強質量控制,從機制、制度、程序上提出了一些方法、步驟以及在審計實踐中注意處理的幾個問題,便于在大數據背景下商業銀行內審強化質量控制,全面提升質效。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 ?內部審計? ?質量控制
目前,大型商業銀行為落實建設數字中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決策部署,正積極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對外來看,線上或者互聯網業務辦理逐步推廣、擴大;對內來看,內部管理的計算機化、數字化遍布應用,大型商業銀行已經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刻。在此時刻,內審部門如何加強質量控制、發揮質效值得思考。
一、大型商業銀行加強內審質量控制的意義
第一,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加強內審質控是強化當前防控風險的需要。面對復雜變化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堅持科技強審,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顯得更加重要。2018年,《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號)的發布,對內審定位更高、要求更嚴、賦予任務更重,迫切需要加強對內審質量的控制。
第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加強內審質控是提升審計質效的需要。審計質量是審計的生命線,是體現審計價值的重要抓手。為防范金融風險、加強案防有效性,必須提高審計效率、實現“精準審計”、達到審計全覆蓋。面對各類風險相互嵌套、交叉傳染,實現審計全覆蓋、有效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提升風控案防水平,不但要加快實現數字化轉型,發揮大數據審計優勢,從海量數據中精準識別問題線索和風險隱患,而且要加強內審質量控制,從立項、方案實施、選樣、現場審計到審計報告等各階段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更好地發揮審計預警作用,進一步提升審計質效。
二、大型商業銀行加強內審質量控制的方式方法
從定義上說,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為確保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定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內部審計督導、分級復核和質量評估。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全面鋪開,大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加強內審質量控制應采取“一數一會二全三評價”的方法,即采用大數據技術;成立審計質量控制委員會(以下簡稱質控委員會);全過程全員管控;內審的自我評價、被審計單位評價和審計結果受用者評價。
(一)采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面對大數據和金融科技,如何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首先是要轉變觀念,改變過去傳統的大海撈針、人海戰術、隨機碰闖、人工控制的審計思維方式;其次,要全過程、全方位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起大數據模式下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包括機制、制度、流程和方式方法,創新方式方法,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和提升質量控制的有效性。
1.審計項目立項。在審計項目立項階段,必須依據國家政策導向和高管關注點,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只有客觀、科學地研究分析數據,用數據說話,審計項目才有價值,才能保證審計質量。
2.審計方案制訂。審計項目確定以后,必須對審計項目確定的對象、內容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確定審計的重點地區、重點內容。分析業務數據的縱向和橫向變化趨勢,了解業務發展規律,找出風險與管理的薄弱點,形成大數據分析報告,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支撐,進而進行審計資源分配。
3.審計樣本確定。在確定審計樣本時,可利用審計信息化平臺、數據分析工具等,對數據進行有效加工、分析和把控,得出線索、疑點或預測結果,為審計實現“靈活機動”“精確制導”“準確出擊”提供有力支撐,以達到“由面牽線,由線查點,點、線、面充分結合”的審計查證需求。
4.樣本審計過程。在樣本審計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審計工具,各種業務信息平臺,創新審計方法和手段,創新審計思維,對內外數據進行跟蹤分析,取得發現問題的數據證據,保留相應的影像資料等。同時,要有相應的審計作業平臺,留存相應的查證過程數字資料,以備復核監督。
5.審計結果利用。審計價值發揮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審計結果的利用程度。必須建立審計結果的上報、分析平臺,將發現的問題及時歸納、提煉、匯總、上報,充分發揮審計價值。同時,還要利用系統對發現問題及時跟蹤整改情況。
6.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審計項目立項、方案制訂時,可采用SQL、Mole、SAS、Hadoop技術及銀行內部的大數據挖掘技術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加工,得出一些普遍性、趨勢性規律,以及審計重點和審計樣本;利用Excel、RPA、Python、SPSS等技術,以及銀行內部審計平臺、業務系統對數據進行審計分析,鎖定疑點線索進行審計。
7.建立銀行內部審計平臺。以數據整合應用為核心,以先進的審計理念為指引,按照“流程化、規范化、智能化和系統化”的思路,以“運用新技術、整合新數據、擴展新功能”為特點,在功能上涵蓋“作業管理、分析查證、風險監測”三位一體功能強大的系統,使整個審計過程在線作業可監督、可追索,達到質量控制要求。
(二)設立質控委員會,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為進一步加強審計項目質量控制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建設,規范審計行為,提升內部審計質效,應成立質控委員會,發揮集體議事的積極作用。質控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應包括審議審計項目實施方案、審議審計報告和審計專題材料、審議審計質量內外評價結果、審議審計項目質量考核情況、審議審計復議事項等。質控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可設立專家委員、專業委員。
質控委員會要建立審議事項的工作流程,規范議事規則,可設立受理、會議準備、上會審議、會議紀要、落實與跟蹤等環節。受理環節是準備擬審議材料,對材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負責,對需審理的材料應附完整審理意見;會議準備應將上會材料及相關附件提交質控委員會辦公室,質控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審議事項需要,提請主任委員確定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議程,并將會議通知、審議材料(重大涉密材料除外)發送參會委員及列席人員;上會審議環節應有主辦部門匯報待審議事項,專家委員及專業委員對已審理的事項匯報審理意見,參會委員進行集體審議,充分發表意見,就有關事項進行提問,匯報人或列席人負責回答解釋,主任委員總結審議意見,形成會議結論;會議紀要環節應做好會議記錄,及時整理形成會議紀要,以備查閱;落實與跟蹤環節應及時落實審議結果和意見,并對相關材料進行修改完善,對審議結果和意見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
(三)全過程全員管控,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必須建立全過程全員管控思想,堅持全面管理原則和分級負責原則。一是全程管控、嚴格標準。審計質量控制程序和措施遵循統一標準,并有效嵌入各類審計活動,對審計全過程進行管控。二是全員承擔、各負其責。審計質量控制責任涉及每個審計環節和各層級審計人員,責任應分解落實到項目領隊、審計組長、質控組長、主審和審計人員,每級承擔相應責任。
1.建立嚴密的審批控制環節。要針對審計項目的立項、審計報告的上報等建立審批控制。審計項目計劃一經確定,應及時下達項目任務通知書,審計項目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有審計項目增減、審計對象變更等重大調整時,項目主辦單位應及時對審計項目計劃進行調整,但應書面說明調整的事項、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響,并按原審批程序報批;審計報告完成后,也應先審批后上報,不得隨意或不按程序報告事項。
2.建立項目的質量控制職責。要建立健全職責控制體系。審計項目實施時應組建審計組,審計組原則上由領隊、組長、質控組長、主審和一般審計人員組成,分別履行相應質量控制責任。審計領隊是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的第一責任人,總體上對項目質量進行把控;審計組長履行項目質量的實施責任,對審計各環節的質量進行管理和監督;質控組長履行質量監督責任,對審計方案執行情況進行獨立監督,向審計領隊報告工作;審計項目主審履行審計查證審核責任,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查證進行管理指導和審核把關,負責協助組織實施審計工作;審計組成員履行審計查證直接責任,根據審計方案和分工開展審計工作。
3.建立各環節質量控制流程。為使審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應建立相應的工作流程對質量進行控制。如審計方案的質量控制流程、審前準備的質量控制流程、審計訪談的質量控制流程、審計底稿的質量控制流程、審計報告的質量控制流程、對被審計單位反饋意見的質量控制流程、審計檔案的質量控制流程、審計復議審理的質量控制流程等,把質量控制的標準、要求通過流程固定下來并加以實施,以避免人為的隨意性。
4.建立復核審核制度控制質量。復核審核制度是質量控制的重要抓手,要針對審計實施方案的制訂、審計樣本的確定、審計的查證、審計底稿的形成、審計報告的確立、審計檔案的交接等環節制定審核把關制度。例如,對審計方案和審計樣本建立復核制度,確保大數據分析到位、審計重點突出、樣本恰當等;對審計底稿建立主審、質控組長、組長三級審核制度,對重大類審計底稿,領隊也要參與,保障審計底稿反映的問題定性準確、客觀公正、審計證據充足;對審計查證進行抽樣復查,確保審計人員全面、真實、客觀反映審計情況等。
(四)內外部評估評價結合,優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審計項目完成得怎么樣,不但要進行自我評估,還要傾聽外部評價,以及時糾正漏洞、糾正錯誤,提升審計效果。應將評估評價結果納入審計人員的考核和獎罰中,促進審計業務質量監督的加強,發揮評估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中的作用。
1.內審的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應包括行為評估和結果評估。行為評估是評估審計項目實施的過程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審計項目實施的規范性、大數據分析的運用和開展情況、審計人員行為的規范性等。結果評估可針對審計項目在同類項目中的可比排名情況、審計成果利用情況、是否取得明顯經濟和社會成效、被審計單位的相關評價等方面進行。
2.被審計單位評價。審計項目結束后,要進行項目回訪,傾聽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組的評價,應重點聽取對審計過程規范性、審計判斷客觀性、審計結果公正性的評價。
3.審計結果受用者評價。審計的目的是揭示和化解風險、提升業務管理水平以及做好審計咨詢服務,審計結果是否符合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并得到受用者好評,是體現審計質量的重要環節。應重點聽取受用者和利益相關方對審計結果反映問題的價值性、對防范風險和案件的有效性、對業務管理和發展的促進性等方面的評價,判斷審計結果是否實現了審計目標。通過受用方的評價,督導審計質量的提高。
三、大型商業銀行加強內審質量控制的注意事項
(一)新技術運用與高管關注領域相結合
在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內審質控時,要注意數據獲取的廣泛性,盡力多范圍、多維度整理加工數據。要把大數據分析與高管關注領域有機結合起來,既用數據分析結果說話,使立項更有依據,又要貫徹好高管要求。在審計查證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同時貫徹管理審計理念,發現業務經營中的管理問題,促進業務管理提升。搭建好數字化審計信息平臺,使其滿足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審計的需要,滿足利用審計信息平臺強化內審質控的需要。
(二)實現全過程管控,全員參與
審計質量的提高必須全過程管控,全員參與。要把審計質量管控有機嵌入各審計環節。傳統的審計質量管控只是采取復核、審批等手段,而且只是在審計底稿、審計報告等幾個環節。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必須將審計質量管控覆蓋審計全過程。審計項目中,每位審計人員既要認真履行好在審計項目中的職責,也要發揮好質量管控方面的職責。所以,在制度流程中要認真研究每位審計人員的質控要求和職責落實問題。
(三)抓好重點審計環節質量控制
審計項目立項環節是實現審計目標的關鍵,必須綜合分析數據、綜合研判各種需求,確保審計項目不跑偏;審計樣本是實現審計目標的抓手,在樣本的確定上,要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業務數據分析,得出“精準制導”和“金子”般的線索,審計過程中還要確保審計人員對審計樣本查深查透,防止疏忽和能力造成的審計風險;要確保審計底稿事實描述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表達到位,因為底稿是形成成果的關鍵,是歸納提煉建議的基礎,是撰寫報告的重要依據;審計報告是審計項目成果的直接體現,是審計目標完成程度的判斷依據,也是發揮審計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撰寫報告、審核報告、上報報告過程中,要加強質量把關,防止報告反映的問題空洞無物、重點不突出、建議不可行。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審計局直屬分局,郵政編碼:100005,電子郵箱:lbin@a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