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勛章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德育教育成了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對于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了初中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的全方位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初中語文學科教師應當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根據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將學生的德育教育納入語文課堂教學當中,來有效地提高初中學生的德育素質。文章試圖就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立德樹人
一、 引言
當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已經深入人心,德育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果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必要的德育教育,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此,新的課程標準給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還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語文學科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這樣做的好處隨著時代的變化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今天,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成為德才兼備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型人才,對于提高全社會和全民族的整體道德水準,都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師著力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創新,找到新的育人的方法,這將對學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語文教師自身提升的多重功效。
(一)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修養。一個具有健康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生一定會時時處處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禮貌待人,文明行事,遵紀守法,重視維護良好的個人形象,維持健康的公序良俗,給社會和他人帶來榜樣般的正能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能力,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復雜的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學生有以德為先的較為全面的綜合素養。所以,如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德育教育進行有效的滲透的話,不僅培養了學生健康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而也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初中語文課本的內容十分豐富精彩,蘊含著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先進文化成果,凝聚著中華文明優秀的傳統思想,處處滲透著立德樹人的理念和素材。這種人文性和思想性的高度契合,是語文課程的一大特點。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語文教材內容,把語文知識的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的整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此一來,教學內容顯得豐富生動起來,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語文知識,也讓學生獲得了其中的德育思想。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在這樣濃濃的德育教學氛圍中,文學素養和思想素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思想便是轉變學習方式,轉變師生關系。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是和諧友好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教師在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時,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關注了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也保證了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尊重,再加上教師平等、民主、人性化的引導啟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接受德育教育的那扇久閉的門也將順利打開。學生因為師生關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觀念,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取向。如此,語文教學和立德樹人取得了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一)在平時的學校學習生活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言行舉止常常會被學生學習模仿,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就要做好榜樣,發揮自己的模范帶動作用。所謂立德樹人,就是立己德而樹他人。教師只有自己行得端,立得正,才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發揮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學科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在和風細雨中得到潛移默化。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往往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漢語文字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所有智慧和魅力。為了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語文知識,精彩的表達能力,以及對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敬畏之心。只有教師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懷揣一顆高尚的紅心,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興趣,獲得朝正方向努力的動力。此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之正解。
(二)語文教師要立足新課程標準,吃透語文教材內容,挖掘德育教育的相關素材。課堂教學歷來是德育教育的主戰場,而教材是德育教育最有力的武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學習課文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還要對課文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獲得情感和思想上充分體驗,從而把德育教育無形之中滲透到語文的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一經典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以后,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文本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如“皇帝的新衣明明是個騙局,為什么沒有人站出來戳穿?”“皇帝自己難道不知道嗎?”“騙子得以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那個小孩喊出真相后,怎么還是沒有人信?”這些問題層層深入,逐漸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探究,進而思考在一個腐朽黑暗的社會里人性的泯滅、社會的淪喪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作者用輕松詼諧的寓言方式告訴人們,帶著虛偽的面具生活是多么的荒唐可悲,謊言終會露餡,真理一定會大白天下。最后引導學生想想:身邊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怎樣做?切身的體驗和感悟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白了作品的內涵,同時也懂得了面對不良的社會風氣要敢于斗爭,敢于堅持真理,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做一個正直、誠實、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