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赟 湯飛飛
摘 要:為了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教育改革要求,高職院校開始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然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能力不足、思想老舊等。要擺脫這些困境,需要學校在師資隊伍、支持政策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高職 創新型 人才培養 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5-197-02
一、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現狀
在對全國12省市,14所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表示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非常滿意的只占7.94%;表示滿意的占28.19%。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目前高職的創新創業教育感到不是很滿意。對“所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重視程度”的調查中,高職高專中選擇“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的學生為42.2%。
在高職院校的調查之中,90%以上的老師對學生的能力總體評價是能力一般或不足。在“學生創業最需要提高的能力”的調查中顯示,在創業必備能力,比如合作共事、對企業的管理、溝通、科學分析、自主學習等許多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力都有待提高。
在進一步調查教師在創新教育上發揮作用的程度,只有4.9%的學生選擇非常有幫助,共有16.7%的學生選擇一般或不太有幫助。而在對教師存在問題的調查中,“數量不足”“校內外教師結構不合理”“沒有提供個性化指導”“教學方法單一”成為學生們認為的主要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到,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已有的創新人才培養上的方式方法也令學生感到不太滿意。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部分學校方面對于創新人才教育的認知比較有限,認為學生能力有限,因此錯誤地認為創新教育可有可無,培養模式也相對單一老套。通過全方位對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發現,部分院校的專業設立缺乏市場意識,不能夠緊隨市場變化,技術的革新和產業的變革升級。所設專業缺乏市場前景廣泛的新型產業、專業布局。同時,現有的專業學科不能夠相互借鑒交融,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核心能力。高職院校就是為培育新時代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運用而生的,但當下大部分的高職類院校實踐教學占比太低,并且缺少專業老師的指導,使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較為薄弱。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創業創新課程學習機制,缺乏實訓與創新的深度合作。在硬件方面,高職類院校由于辦學層次的原因,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未能搭建實訓平臺,無法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條件。此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不僅讓教師感受到一定壓力,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還需要在方式方法上進一步突破,降低老師教育的難度,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要提高學生所需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不斷學習,有方向的學習。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就是要改變他們被動聽課的學習習慣,真正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未來的人生和職業相掛鉤,改變讀“死書”的觀念。
2.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政策支持不足。當前,我國對于教育事業一直非常重視,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加關注,但是國家現階段對于職業類高等院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出臺相關政策時大多針對國家全體辦學層次的高等院校,很少有針對職業類院校出臺專門的政策支持。由于辦學出發點的不同,高職類院校和本科院校培養的本就是兩個方向的人才,所以在落實國家政策時,高職類院校和本科院校是大不相同。并且國內的職業類高等院校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沒有一條明確的方向指引。同時又缺少相關的政策支持,所以在辦學上還是在以傳統的理論教育為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發展。
此外,國家近年來非常支持與鼓勵扶貧工作,并重視盡量避免返貧人員的增加與返貧現象嚴重的返貧工作。但是高職院校對這方面并沒有開展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學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許多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和投入都不夠,對創新創業教育銜接精準扶貧目標不明確,未建立針對性強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部分高職院校將創新創業活動納入學校的定點扶貧工作,協助完成學校扶貧工作的任務。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與辦學特色脫節,教育內容流于形式,將一些常見活動套用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上,如組織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調研、關愛留守兒童開展義務支教、作為高職院校派駐貧困村第一書記助手開展扶貧幫扶等形式,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的初衷,未實現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教育目標。
3.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有限。當前,師資力量不足體現在教師數量不夠、教師專業性不強以及教學方式不豐富等問題上。創新教育大多是由青年輔導員或者非專業老師來承擔,他們大多不能同時具備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甚至很多教師完全缺乏面對實際情況的處理能力。究其原因,其一是現在大部分的職業類高等學校的有效學習時間較短,這就導致了學生本身就不重視該課程。同時由于上課時間較短,老師對于學生該方面的教育都較為淺顯,未涉及深度的學習。其二是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本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新創業知識培訓,也缺少實踐經驗,所以不能全面地培養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與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經驗,最終導致了職業類高等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薄弱與缺失。
三、建議與措施
要適應當今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如果缺乏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任何一方的積極主動參與,其效果都不會令人滿意。這樣的改革創新需要學校和師生共同克服既往的問題,改變自身的觀念。當然難免會有部分師生陽奉陰違,阻礙創新人才培養的進程。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完善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及人才培養的方式,因材施教,以適應未來社會和企業對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1.加強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首先,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時,應該以技術、信息、知識為基礎,以創新創業為社會經濟發展動力,提高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求,注重創新、實踐技術等方面的培養。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融合起來,建立適合高職類學生的教育體系,以理論知識為支撐,最終應用在實踐上,在實踐中找出不足,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建立專門的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鼓勵學生創業,同時為學生創業項目把好關,必要時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同時利用學校自身優勢,為學生建立創業資源,與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做好學生創業與企業之間的橋梁。
其次,高職類的在校學生大多學科基礎較差,沒有過硬的學習基礎。為明確辦學目標,高職類學生應在專業實踐方面多加練習、重視。如傳統的理論知識通過書本講授是難以達到良好預期效果的。只有通過課本與實踐的結合,理論與實訓的結合才能將所學知識和創新教育融匯貫通。從書本走向實踐,不僅是學習方法的轉變,更是學生思想層面的改變,只有到達這種大的變革,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重要性。
再者,高職院校還要拓展多種渠道來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如對于職業類的汽車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將來要走向社會,走進各個汽車裝配公司,就業崗位主要是一線工作崗位。我們就要在現在的學習中,未雨綢繆,培養鼓勵他們找出市場上現有產品設計上的不足和使用中的缺陷,并且要通過創新從而解決該問題。如果單單憑借學校的力量很難達到我們預期的教育目標,我們就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借用各企業、單位的技能技術優勢。通過開展校企合作,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同時可以解決學生后續的就業問題。
教育模式不是永恒不變的,只有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緊跟時代的腳步才能適應高職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2.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首先要全面建設完善具備企業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大環境下,該類型的“雙師型”教師越來越受到各個職業類高職院校的歡迎,并且其教師占有率將不斷擴大。此類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傳統教師相比相對較低,教學經驗較為欠缺,但具備企業工作經驗,所以,可以將實踐類考核作為決定是否將其錄用的重要標準。另外,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應該放寬證件限制,在錄用后統一參加培訓考取相關證件,從而達到擴寬教師招聘渠道目的。其次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利用企業資源,豐富師資力量,以創新創業能力為重要評判標準,建立專業的教師團隊。教師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核心領導者,打鐵必須自身硬,自身就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由此可見校企互動合作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具備必要性。通過校企互動合作的發展和深入,使學生到企業中去,充分實踐自身所學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使學校和企業充分融合,雙方各取所長,將實踐和理論充分融合,學生豐富實踐知識,教師提升實踐能力,企業獲得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第三,校企雙方合作互補。企業專業人員為教師指導實踐操作方法,教師幫助企業員工補充理論知識,梳理實踐經驗,使得學校教學更加貼近“實踐”,以此達到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要求。
3.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支持政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學校老師不斷努力,這些都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我們可以設立學分政策,通過學生創業、發明創新等均可以獲得學分的積累。同時建立完善的學分管理制度,建立激勵政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建立創客個人檔案,詳細記錄每位學生的學分積累明細和成績單,并設立評優評先機制,通過學分的積累擇優選出學生創客先進典型。同時,對于教師也要建立類似的獎罰機制,教學質量高、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在職稱評比及薪水方面給予嘉獎并全校宣傳。通過各種制度的建立,使全校師生全面積極地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
此外,還要破解“校——地——企”各方合作深度不夠的局面,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扶貧深度融合,在理論學習、實踐調研到項目申請、獲批、組織實施等環節,離不開高校、地方、企業、校友等多方的協作。因此,聚焦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創業就業、精準扶貧等方面構建起完善的協作機制,加強政策保障體系建設,發揮各方聯動作用,在學生創新創業場地、實踐、金融、項目孵化等多方面,系統科學制定相關優惠保障政策,避免政策契約流于形式的問題,明確“校——地——企”各方的權責義務及相互關系,積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扶貧工作的保障體系,實現協同部署和統一目標,才能取得創新創業教育和扶貧銜接的新進展。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防治返貧視域下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助力“智志雙扶”實踐路徑研究》(編號:XSP21YBZ05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占衛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5)
[2] 葉波,李霞,郝一潔.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困境及策略.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
[3] 楊柳青,李蔚然.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調查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
[4] 胡英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分析.教師教育,2017(11)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