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龍 李思思


關鍵詞:南北經濟失衡 黃河中下游地區 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改革開放40年來區域發展報告顯示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有所縮小,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南北經濟的差距愈發明顯。我國南北區域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均衡,如果北方經濟進一步衰退會給國家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鄭州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為黃河流域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思考如何縮小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提供了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中部崛起”,這個中部指的是南北方向的中部。中部突破的核心區正是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陜西三省。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定義
目前學界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沒有形成確切定義。秦放鳴、唐娟(2020)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除了經濟本身的增長之外, 還會使經濟效益得到提升、經濟結構得到均衡, 并帶來可持續的增長。程虹、李丹丹(2014)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是一國所生產的商品以及服務在質量上的提升、結構上的優化、投入產出的高標準、社會福利的提升等供給方面與社會需求匹配的程度。王曉慧(2019)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投入產出率高、經濟內部結構不斷優化、以創新為驅動的一種發展。馬茹、羅暉、王宏偉等(2019)分析了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異同,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質上是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協調統一,內涵范圍大于經濟增長質量。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比“經濟增長質量”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
從以上學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定義還在不斷完善之中,經濟發展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基本理念成為學者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二、失衡的南北經濟
關于南北方的劃分。周曉波(2019)、蔡之兵(2019)等多位學者均以北緯35 度線以北為北方區域,將東北、華北、西北等15個省(區、市)作為北方地區。華東、中南、西南等16個省(區、市)劃為南方區域。本文也與之前的學者一樣采用這種劃分方法。
根據《全國、各省2015-2020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知,2015—2020年北方城市經濟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由43.3%下降到35.1%。此外,2020年全國城市GDP 排名中顯示,全國前十名中只有北京一個北方城市。可見無論是從南北經濟整體比較還是從核心城市的對比上看,南北經濟均呈現出明顯的南強北弱局面。
三、山東、河南、陜西三省在北方經濟中的地位
(一)三省在北方經濟總量中占比不斷上升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5—2020年,山東、河南、陜西三省經濟總量在北方經濟總量占比中不斷上升,對整個北方經濟影響也越來越大。
(二)北方城市的中堅力量集中于山東、河南、陜西三省
2020年北方城市GDP前十中山東、河南、陜西三地共5座城市,5座城市在前十名城市經濟總量中占比為42%;其中青島、鄭州、濟南、西安4座城市經濟總量均超過一萬億元,是除北京天津之外整個北方經濟的重心所在。
四、山東、河南、陜西為主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足和優勢
(一)黃河中下游三省的不足
1.經濟總量在全國范圍內競爭力不足
雖然2015—2020年,山東、河南、陜西三省經濟總量在北方地區的占比在上升,但放在全國來看,三省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17.1%下降到2020年15.2%。這說明三省在全國的經濟競爭力有一定程度的退步。
2.能源、重化工業偏重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2020年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山東省入圍47家,多數為能源、重化工企業;河南省10家,過半數為能源企業;陜西省9家,以能源、礦產行業為主。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對能源化工類產業依賴嚴重。
3.創新力不足
(1)研發投入不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的數據,黃河中下游地區三省研發與實驗經費(R&D)平均投入總量為957.4億元,長江三角洲地區為1689.4億元。研發投入強度上,全國R&D投入強度為2.23,黃河中下游地區R&D經費投入平均強度為1.94,而長江三角洲平均強度為2.87。可見,在研發與實驗經費上無論是從總量上看還是從投入強度上看,黃河中下游三省均落后于長江三角洲地區。
(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
根據科技部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統計數據,2020年黃河中下游三省高新技術數量超過20000家,但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三省之和尚不及江蘇一個省的數量。
(3)開放程度低
2020年山東、河南、陜西三省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32436.32億元,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0%,同期長三角在全國占比達到36%,雙方差距明顯。
綜合來看,黃河中下游地區三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面臨的問題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偏重能源和重工業。在創新發展上,在全國處在中等水平,山東綜合實力較強,陜西部分數據突出,河南整體居中。相似的困境為三省加強溝通、壯大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機會。
(二)黃河中下游三省的優勢
1.區域經濟發展互補性強
山東、河南是全國人口大省,距離長三角地區較近,但兩省都面臨著經濟發展質量不高、高科技企業引領力不足的問題;陜西省相對其他兩省來說人口、經濟規模都較小,市場面小,但陜西高校密集、科研實力突出。三省合作,陜西省可獲得更大市場和科研轉化平臺,河南和山東兩省可得到優質的智力資源支持,可謂各取所需。
2.在新舊動能轉化方面有共同的訴求
三省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和化工業,這類產業規模大、投資周期長、轉型困難;但作為國家重要的產業組成部分,不能一關了之。三省在推動產業升級改造,提高生產工藝水平,減少污染等方面有共同的訴求,具備共同攻關的基礎。
3.三省是黃河流域發展的動力核心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中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黃河流域中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水平最高,鄭州、西安是區域內的國家中心城市,對周圍輻射能力較強。三省合作發展具備成為黃河流域動力核心的基礎。
4.國內國外雙循環背景下優勢凸顯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說:“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這意味著國內資源、產業配置方式很可能會重新調整,國家將會深耕內陸激發國內市場活力,這對黃河中下游地區來說是一次產業重塑的機遇。
5.處在“一帶一路”優勢地段
黃河中下游地區既有山東出海口,也有絲綢之路起點,還有全國鐵路中心。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本區域融合,形成了橫跨東西、通達南北、海陸兼備的交流大通道。山東、河南、陜西三省具備將物流、貿易標準等通關要素一體化的基礎,具備成為集貨物中轉、精深加工、前端研發、匯聚金融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帶的可能。
五、推進黃河中下游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部突破”的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
推動建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使山東、河南、陜西三省成為黃河流域區域協調發展的樣本。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加強政策、金融、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制度規范建設。
(二)堅持綠色發展,努力提高制造業水平
山東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時有著天然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不能再走低端加工粗放型生產的老路,要努力提高生產水平,增強產品科技含量,走出一條環境污染少、經濟質量高的綠色發展道路。陜西省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有所選擇,注意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尋找高質量增長點。
(三)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塑造更多“隱形冠軍”
雙循環背景下,國內國際分工體系將會更加成熟完善。產業競爭將從最終產品競爭演變為全產業鏈條的競爭,每個鏈條中的從業者將不再僅僅只服務一個產品,局部優勢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全局優勢的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有著多樣化的產業基礎,建議在更多細分領域不斷強化優勢,向行業高精尖領域發力,創造出細分領域的絕對競爭力,在國內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占據優勢地位。
(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步伐
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主要的支撐面是能源工業、重工業。這是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現實情況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新舊動能轉換絕不是單純地把舊產業放棄,每個地區因資源稟賦不同所以發展模式是多樣的,舊產業經過升級改造完全可以成為新時期的新動力。對于能源化工業而言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目的是通過高標準的環保要求倒逼企業強化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用最少的資源消耗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因此,黃河中下游地區必須堅持高質量開采、高質量加工、高質量制造,最大程度上減少浪費、降低成本、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另外要多用數字技術改造作業流程,通過信息技術改造過去粗放的管理模式,實現管理信息化、精細化。
在新興產業方面要立足本地實際,不盲目追隨“高大上”項目。要在深入調查國內國際市場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實際做好遠近發展規劃。具體來說比如河南省可以在高端農業、輕工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方面深挖潛力,培育出更多小巨人企業。陜西省可以在硬科技、電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教育培訓等領域培養多樣化的領軍企業。山東省在海洋經濟、高端裝備制造、對外貿易等領域放低行業門檻讓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到核心優勢的打造中來。
(五)強化區域合作,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
目前整個北方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黃河中下游地區應主動加強彼此間聯系,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區域一體化合作機制,在基礎交通上強化聯系,在證照辦理上制定統一標準,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和創新實驗基地。
(六)加強與國內國際的交流合作
國內方面:首先,要加強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聯系,共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帶;其次,要加強與京津冀城市群的聯系,共同撐起復興北方經濟的旗幟;再次,要強化與長三角地區的聯系做好產業承接和再造。國際方面要加大開放力度,山東省強化海上外貿優勢,河南省、陜西省在鞏固陸上鐵路優勢的同時要加快空中絲路的開發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