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關鍵詞:立法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既體現出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也彰顯了我們黨站高謀遠的卓識和對民族未來的擔當。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和新目標,天津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堅持以立法引導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立良法、立好法、立務實管用之法方面不斷邁出新步伐,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天津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
(一)加快構建最嚴密的生態環境法規體系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天津市緊跟時代步伐,著眼常態長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地方立法,《天津市綠化條例》《天津市濕地保護條例》《關于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決定》《關于批準劃定永久保護生態區域的決定》等一大批生態環境法規陸續出臺,開創天津生態保護立法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成果最為豐碩的時期,初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態文明地方法規體系,使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時,天津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自然要素、環境問題為導向,進一步著力破解生態保護的痛點、難點問題,修訂水污染防治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實行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污染防治措施,用法治利劍打贏藍天碧水保衛戰。
2019 年1 月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國內首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條例并貫穿始終,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一步完善天津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制度體系,對其他生態環境保護單項法規起到統領作用。
(二)完善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環境標準是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環境執法與司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2014 年以來,為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環境質量,天津市根據自身特有的環境要素和污染狀況陸續制定頒布《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餐飲業油煙排放標準》等11項強制性地方標準。根據發展需要及時修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標準,這些地方環境標準不僅內容涵蓋了大氣、水等環境要素,而且其排放要求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三)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離不開全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2019年3月通過的《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法治的剛性推動市民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引導廣大市民自覺摒棄不文明行為,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人們的生活信念和自覺行動,形成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的巨大力量。
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目前天津市日產生生活垃圾約1.2萬噸,給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垃圾圍城也成為了亟需破解的難題。2020年7月天津市出臺了《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全程分類、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進行規范,生活垃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方式轉變,推動社會普遍參與,重點強化全程分類體系建設,促進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發展方式的綠色化。
二、健全立法機制,提升生態環境立法質量
(一)協同立法,共創碧水藍天凈土
天津市與北京市、河北省地理位置相鄰,同處海河流域,山相連、水相通,共處一個生態環境單元。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和污染物的擴散性,要求必須貫徹整體生態利益的立法理念。天津市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的要求,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及制定《關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焚燒的決定》時,主動向北京、河北兩地人大征求意見,并進行調研走訪,在立法宗旨、規范內容、法律責任方面謀求共識、相互補益、實施聯動,北京、河北兩地對上述條例共提出100余條意見和建議,區域協同立法邁出堅實步伐。
天津市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的要求,在完善協作機制、統一規劃、統一立法、統一標準等多方面不斷突破、深入合作。2020年《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由京津冀三地協同起草、同步審議、分別在各自代表大會通過并同步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區域協同統一對有關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規定的區域性立法,實現了條例名稱、主要框架、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及區域協同“五個一致”的創新。
為推動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解決跨界大氣污染問題,2017年4月天津市與北京市、河北省共同發布《建筑類涂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這是天津從重點領域入手,與北京市、河北省共同發布的首個統一標準,標志著京津冀環保標準一體化邁出第一步,為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及實現統一環境標準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堅持民主立法,匯聚民智民意
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同時生態環境立法涉及面廣、因素復雜、技術性強,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天津市從提出立法項目、起草法規草案到法規審議修改等各個環節,都擴大意見征詢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為公眾有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治渠道。
制定《水污染防治條例》時,天津市借助外腦外力,聽取社情民意:一是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條例草案征求意見;二是召集人大代表討論;三是向行政管理相對人,特別是重點排污單位征集了意見;四是組織專家學者座談。在起草地方標準的配套辦法《天津市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和損失補償評估方法》時,邀請有關專家就評估方法及相關計算標準進行了論證。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之前,天津市除召開11次座談會、論證會,征求環保專家、環保組織、基層立法聯系點意見外,還深入相關企業和自然保護區進行調研,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確保法律規范的科學性、專業性、前瞻性,使每一項生態環境立法立得住、行得通,夯實法律實施的社會基礎。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因此必須尊重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利益訴求,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積極參與者和最終評判者。天津市堅持民主立法,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努力做到范圍更廣、研究更深、意見更真。
三、加強立法引領,護航綠水青山
(一)修復七里海濕地,守護“京津綠肺”
七里海濕地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素有“京津綠肺”美譽。但是,受歷史遺留、生產生活、經濟活動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七里海濕地功能嚴重退化,這片“京津綠肺”黯然失色。天津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2014年《關于批準劃定永久保護生態區域的決定》將七里海濕地納入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按照最嚴格的管控標準實施保護和管理。2017年出臺《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統籌實施歷史遺留清理、土地流轉、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等十大工程,著力恢復七里海濕地功能完整性和物種多樣性,發揮濕地調蓄豐富水源和提升濕地生態涵養的生態功能。
(二)構筑生態屏障,拓展綠色空間
構筑綠色生態屏障是確保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由于開發建設快速擴張,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中間地帶生態保護與城鎮拓展的矛盾日益顯現,生態空間日益萎縮,生態格局日趨破碎。天津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出臺《關于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決定》,明確建設相當于中心城區面積的兩倍的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為城市發展留白、留綠。《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進行空間布局,著力體現生態多樣性和歷史延續性。
(三) “河長制”推動“河長治”
天津市一直重視河道治理力度,連續實施了幾輪水環境專項治理工程,但是階段式的治理缺乏長效性,河道水環境質量仍然較差。天津市2013年開始試行河長制管理模式,在河長制取得顯著效果的基礎上,于2017年出臺《天津市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在全市16個區全面實行河長制,市域內河湖均納入河長制管理,建立考核評價機制、部門聯動機制、獎懲問責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為實現水環境根本性好轉提供制度性和常態化保障。
四、落實改革方案,破解生態難題
(一)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嚴格保護起來是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2014年2月,天津市在全國率先以人大決定形式,劃定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2980平方公里,占市域國土總面積的25%。2018年,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天津市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市域“三區、兩帶、三環、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根據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管理的決議》,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一并實施,形成并行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和生態管控措施。
(二)生態補償制度統籌兼顧各方利益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要妥善解決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之間的關系,既要破解生態難題,又讓生態保護者利益得到補償,天津市堅持用法治紅利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行之久遠。《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實現水流、濕地、森林、海洋、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生態涵養發展區域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隨后首先在濕地領域發力,制定《天津市濕地生態補償辦法(試行)》,明確濕地生態補償的標準和具體辦法,提高群眾保護濕地的積極性,遏制濕地資源逐步減少的趨勢,用市場效益反哺自然環境,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徹底鏟除“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畸形現象,天津市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及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賠償磋商、資金管理、信息公開和審判委員會紀要5個配套辦法,通過“細、實、嚴”的立法理念,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使得污染者在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之外,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籠子扎得更緊,進一步提升環境違法成本,倒逼污染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生態,自覺落實“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理念。
“法者,治之端也”,保護綠水青山,必須依靠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規范和調整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行為。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天津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精細化立法,為生態文明建設立規矩、劃底線,讓生態文明建設在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上行穩致遠,為建設美麗天津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