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琇
關鍵詞:內蒙古 生態產品價值 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從生態學的角度,“綠水青山”是高質量的森林、湖泊、草地、沼澤、河流以及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統稱。“綠水青山”不僅為人類生活與生存提供了食物、水、木材、醫藥、生態能源等豐富的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氣候調節、固碳釋氧、水源涵養、土壤保持、洪水調蓄、防風固沙等生態服務功能,同時還提供了休閑游憩、文化體驗等場所,這些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與調節服務,統稱為“生態產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生態產品”這個新概念,指的是一定區域內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各種服務的總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論斷指出了自然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產品與服務,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同時其生態價值還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為人類福祉做出貢獻。
金山銀山”是生態產品所蘊含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是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簡稱“生態產品”)價值的總和。主要包括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價值。內蒙古根據區域自然環境特點、生態系統特征構建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指標體系,包括3項一級指標和16項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含括生態系統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二級指標含括生態系統物質產品中的農業產品、林業產品、畜牧業產品、漁業產品、生態能源和水資源;調節服務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固碳、氧氣生產、空氣凈化、水質凈化、氣候調節;文化服務的休閑旅游價值。通過核算,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為44760.75億元,其中生態系統提供的調節服務價值最高,為33727.90億元,占全區GEP的75.35%,文化服務價值和物質產品價值分別為7907.55億元和3125.30億元,分別占全區GEP的17.67%和6.98%。2015-2019年,內蒙古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增幅為13.75%,保持著GDP與GEP雙增長,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是內蒙古深入探索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創新舉措。通過核算生態產品總值(GEP)摸清了內蒙古生態系統的“生態家底”,展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成效,詮釋了生態系統蘊含著巨大服務功能,更重要的是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了依據,從而為推動生態保護建設和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開展(GEP)核算工作只實現了生態定價,但核算的最終目的在于轉化和應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新時代內蒙古踐行“兩山”理念,構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強化生態優勢,我們要借鑒國內外相關做法,探索構建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制,創新和拓寬內蒙古生態資源變資產資本的轉換途徑,構建新時代踐行“兩山”理念的內蒙古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新模式。
一、探索建立內蒙古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
GEP的核算為生態產品貼上了價值標簽,為建立基于GEP核算結果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提供了前提條件。建立完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制度在國內外已有不少實踐經驗,內蒙古也在碳匯交易和水權交易等領域有所探索。下一步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交易制度體系,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明確生態產品的市場供給主體。自然資源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牧區,且生態產品具有公共屬性。根據各地的實踐經驗,應該以各級政府為主體成立國有生態運營公司,作為生態產品的保障者和市場供應主體,負責生態保護建設修復及自然資源管理開發。二是明確生態產品的市場購買主體。生態物質產品(主要指農畜產品)和生態文化服務產品(主要指旅游服務),主要消費群體是社會大眾。而水源涵養、氣候調節、固碳釋氧等生態調節服務產品,購買者則主要是政府和企業,他們既是生態受益主體,同時也是生態開發和利用主體,可以通過向國有生態運營公司采購或簽訂協議等方式購買生態產品。三是搭建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平臺。可以依托現有旗縣投資項目交易中心或農村牧區集體產權交易平臺搭建生態產品交易平臺,負責將碎片化的自然資源整理入市,協調生態產品供需雙方簽訂購銷協議。四是探索推出生態產品價值融資信貸產品。在推進草原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自然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的基礎上,可以引導金融機構探索推出與生態產品價值掛鉤的“生態貸”信貸產品,將生態產品價值作為貸款準入、貸款額度、貸款利率、貸款便利性的參考指標,在推動金融改革創新的同時,讓更多資金流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領域。
二、探索開展區域間生態補償
依據生態空間核算結果及其相互間的生態影響程度評價結果,在地區間國有生態經營管理公司的磋商協調下,在生態保護建設地區與生態受益地區間開展橫向生態補償,以實現區域間公平、協調發展。比如,內蒙古目前開展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機制,就是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的補償方式,也可以看做是生態收益省區市對內蒙古草原生態貢獻的補償。再比如,目前國家出臺的《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也屬于區域間新的生態補償機制。自治區應按照該方案生態補償思路,以水權為重點生態交易產品先行先試,逐步建立跨流域、跨地區的各類生態產品補償機制。一是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引導流域各盟市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盟市給予資金激勵。二是對全流域推行統籌管理,由自治區財政、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部門協同配合,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管理平臺,統籌整合相關數據,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其他信息系統充分銜接,匯總集成流域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及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并開展相關盟市GEP核算,為盟市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提供基礎數據和主要依據。三是指導協調有關盟市主動開展合作,強化溝通協調,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超標、誰賠付”的原則,自主協商、簽訂協議,積極開展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建設。
三、推動GEP核算在決策中應用
按照切實可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建議內蒙古在以下幾個方面參考GEP核算結果,科學開展規劃決策。一是在生態建設資金配置上,既要看GEP總量的大小,也要看GEP的增長情況,對于GEP增速較快、生態保護建設項目成效明顯的地區,應給予適度的財政資金支持和獎勵。二是在地區的發展規劃中應該明確提出GEP的增長目標,并按照目標要求和完成情況進行生態項目布局和確定安排財政資金額度。三是依照GEP核算結果來確定不同地區發展方向和重點。對于生態資產雄厚的地區,要將GEP增長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建立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重點發展生態農牧業和生態旅游業,逐步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四、試行GDP與GEP雙考核機制
內蒙古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盟市開展試點,將GEP與GDP一樣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地方績效評價指標,發揮“指揮棒”作用。一是細分考核對象。根據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將試點地區分為生態保護類、特色發展類、高質量示范類等不同類型,做到實績考核既區別對待,又統一公平。二是調整考核指標體系。將GEP增長率、GEP轉化率等重要考核指標,根據不同類型地區設置不同考核指標和賦分權重,在考核項目上,還可以加設“GEP降低一票否優”等考核內容,突出體現政策機制的約束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強考核結果應用。對于GDP與GEP保持雙增長、GDP與GEP實現雙轉化的地區,適當增加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評優名額并給予適當獎勵。同時將GEP核算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和離任審計重要參考,以強化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