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寒梅 張銀會 駱文進 郭盈盈 鄭周練 陽江英



摘要:運用人的全面發展、協同發展理論,按照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誰來教” “怎么教”“誰保障”等突出問題,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構建“課證崗進階式”模塊化課程融合機制、“科研反哺教學”的師資發展機制、“智能+”育訓結合的教學改革機制 和“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實現了育人理念、育人機制、育人平臺和育人內容創新。
關鍵詞:職業教育;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2-0162-08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建筑行業面臨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要求推動以裝配式建造、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為基礎的現代建筑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建筑產業高質量增長[1]。作為以“技術進步”為核心源動力的行業,建筑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才培養,因此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成為推動現代建筑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多年來,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校政企研聯合開展裝配式建筑“育訓結合、科研反哺、五維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系列理論與實踐成果。
一、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背景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應“堅持完善機制,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需求”[2]。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傳統建筑行業向建筑工業化轉型升級號召,落實裝配式建筑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與使命。
(一)順應傳統建筑行業向工業化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傳統建筑行業存在建設成本不可控、建設工期不可控、安全事故不可控、施工質量不可控、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嚴重等弊端,破舊革新已成為全行業的共識。裝配式建筑是指將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所需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梁和柱等),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裝配式建筑具備建筑工業化的五大特點,即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裝配式建筑是傳統建筑基礎上的轉型升級,因此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也提出了全新要求[3]。產業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建筑產業化的基石和保障,但目前這類人才稀缺,尤其是裝配式建筑技術技能人才,企業自主培養這類人才的動力嚴重不足。基于此,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在多年裝配式建筑校企合作及科研基礎上,于2016年與企業合作開設建筑工程技術(裝配化施工方向)訂單班,積極探索開展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二)落實裝配式建筑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與使命
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裝配式建筑比例和規模化程度較低,與發展綠色建筑的有關要求以及先進建造方式相比還有很大差距。”[5]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指出,“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建設行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和創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6]因此,裝配式建筑發展人才培養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踐行綠色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大計的內在要求。
二、現有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
在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成為支持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部分。但目前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一)在“教什么”方面,存在專業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的問題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主要開設有傳統的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工程測量、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等課程。裝配式建筑技術屬于新型建筑技術,隨著裝配式建筑技術的發展,以及建設行業對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提出全新要求,產生了與裝配式建筑相匹配的新的證書和崗位,原有知識體系和課程內容與新型崗位職業標準嚴重脫節,缺乏“課程、證書、崗位”深度融合,畢業生難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7]。
(二)在“誰來教”方面,存在專業教學團隊不能支撐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問題
裝配式建筑的建造流程從裝配式建筑設計—構件生產—構件運輸—現場裝配—信息化管理,與傳統建筑建造流程大不相同。目前裝配式建筑授課教師主要來源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師資,很多專業教師對裝配式建筑缺乏系統認識,知識更新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建筑企業需要既懂傳統現澆結構又懂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教師專業素養及科研方向不足以支撐人才培養轉型。
(三)在“怎么教”方面,存在專業教學方式不能適應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
裝配式建筑的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加工、裝配式施工、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均以BIM等信息技術為基本手段,因此 “粉筆+書本”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適應裝配式建筑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圖紙識讀、模型建立、深化設計的要求,影響知識傳播和技能提升。同時專業教學評價內容缺乏新知識和新技術,評價標準有缺項,影響評價倒逼教學方式改革作用的發揮[8]。
(四)在“誰保障”方面,存在保障主體單一、內外協同機制不健全的問題
“職教 20 條”提出“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校企雙主體是產教融合的重要標志,其背后是與之密切相關的政府、行業、教育者三方的具體責任,目前,雙主體責任仍未得到有效落實[1]。封閉辦學,學校與企業分離,育人用人融合不夠,舉辦單位、辦學單位及用人單位脫離,未能形成裝配式建筑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機制,因此,探索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迫切需要。
三、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的內涵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遵循人的全面發展、協同發展理念,按照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聯合科研機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從2015年開始,歷時6年,開展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基于“教什么”“誰來教”“怎么教”“誰保障”等突出問題,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構建“課證崗進階式”的模塊化課程融合機制、“科研反哺教學”的師資發展機制、“智能+”育訓結合的教學改革機制和“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在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實踐中,針對性地培養裝配式建筑設計人員、裝配式建筑施工員、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工人、裝配式建筑管理人員,以及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與推廣人員,主要服務于地方建設主管部門、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等,為重慶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化發展輸送人才。
(一)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的歷史沿革
2011年,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辦學實力最強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獲批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專業內涵與外延獲得極大發展,在保持傳統技術技能培養基礎上,開始探索裝配式建筑相關的科學研究與教學改革。2013年,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獲批建設重慶市高職院校市級實訓基地,初步形成集學生訓練、社會培訓、技能鑒定、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合作性、開放性、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2015年,在重慶市建筑產業現代化創新與促進聯盟的引領下,依托建筑產業化技術研究中心,成立重慶市首個BIM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按照建機制—搭平臺—定路徑—推技術的工作思路,構建了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2016年,開設建筑工程技術裝配化施工方向,在多方協作平臺、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專業教學內容研發、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產業科研項目研究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的戰略性突破。2018年,裝配式建筑重慶市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推動裝配式建筑技術的轉化和推廣,助力重慶市裝配式人才隊伍培養。同年,加入裝配式建筑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實現跨領域、跨行業的資源共享模式,為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奠定了教學基礎。2019年,入選全國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院校,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功承辦全國“BIM+裝配式建筑”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活動。2020年,承辦以“提升建造品質,促進產業發展”為主題的裝配式建筑現場觀摩會,構建集教學、實訓、培訓、科研、產教融合于一體的建筑產業現代化教育平臺系統。具體各階段人才培養機制建設成果如圖1。
(二)基于“教什么”,構建“課證崗進階式”模塊化課程融合機制
以“政府引領、對接產業、教學聯盟、研學一體、適需用人”為原則,對接產業轉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必備品格、文化基礎、關鍵能力與職業素養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相融合,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相融合,專業教育和執業資格教育相融合的“四融合”理念,按照課程基本能力模塊、專項能力模塊、核心能力模塊和崗位能力模塊嵌入不同等級證書標準、多種崗位要求的思路,統籌推進裝配式建筑課程、教材、資源開發,打造“課證崗進階式”模塊化課程融合機制,有效解決專業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的問題[9]。對接“1+X”建筑工程識圖技能等級證書能力要求,將裝配式建筑概論、建筑識圖與構造、建筑材料與檢測、建筑力學與結構、建筑工程測量等課程納入基本能力模塊,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對接施工員、質量員等崗位證書及“1+X”(BIM)技能等級證書能力要求,將建筑CAD、BIM技術應用、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建筑施工技術和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等課程納入專項能力模塊,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對接“1+X”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技能等級證書能力要求,將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識讀、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生產、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裝配式鋼結構施工等納入核心能力模塊,培養學生裝配式建筑核心技能。對接建筑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要求,將BIM技術應用綜合實訓和裝配式建筑綜合實訓納入崗位能力模塊,強化學生適應裝配式建筑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同時,輻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在建筑設計、建設工程管理、建設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針對性地開設裝配式建筑相關課程,培養企業需要的裝配式建筑應用技術技能人才。
(三)基于“誰來教”,構建“科研反哺教學”的師資發展機制
以科研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國家、省、校三級科研平臺,重點包括國家級裝配式建筑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裝配式建筑應用技術推廣中心、重慶市建筑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校級裝配式設計、BIM、施工、檢測、經濟等多個研究室,打造科研和教學創新團隊,建立以研促教、以研促學機制,全面推進新教師、雙師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以及兼職教師梯隊建設,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以“四反哺”深化教學改革。“四反哺”即以教師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反哺教學,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學生善德善能的精神文化品格;以教師創新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學,讓學生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善知善行的專業素養;以教師攻堅克難的科研能力反哺教學,傳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善建善成的專業本領;以教師協同創新的科研機制反哺教學,培育分工協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共建共享的團隊意識。通過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全方位滲透,有效支撐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四)基于“怎么教”,構建“智能+”育訓結合的教學改革機制
堅持“育訓結合”原則,以“智能+”為新形態,推動“課堂革命”校本化落地。課程教學方式緊跟專業學習需求,信息技術手段貫穿課程教學,開展“智能+”專業教學模式改革。以 “AUTOCAD”“REVIT”“ZDPC” 等軟件為媒介,推動“建筑CAD”“BIM應用技術”“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將信息技術貫穿裝配式建筑的設計、建模、識圖等關鍵技術教學全過程,建構裝配式建筑理論教學新形態;依托學院建筑產業現代化實訓基地,在施工技術關鍵節點以二維碼識別施工流程和工藝,通過現代信息技術VR、虛擬仿真技術手段,再現施工現場職業環境、崗位技能,實現實操引領,建構裝配式建筑實訓教學新形態。以德為評價靈魂,以技為評價關鍵,以立德樹人為評價目標,按照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建立“德技并修”的多層次評價機制,建構裝配式建筑教學評價新形態。以任務驅動為前提,模塊教學為基礎、項目教學為關聯點,依托信息技術必要手段,實現理論教學、實訓操作與多元評價深度融合,形成“課堂革命”的校本樣態,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10]。
(五)基于“誰保障”,構建“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
改革方面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學校既是實施主體人是保障主體,產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形式單一,政策保障、市場保障、質量保障、平臺保障、就業保障等主體不明確,責任不清晰。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中,學院以“政府引領,對接產業,教學聯盟,研學一體,適需用人”為原則,建立“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在保障機制中,政企校聯動是實現產教融合,落實保障的有力手段。首先充分發揮行業辦學優勢,以重慶市住建委等部門為責任主體,構建政府主導的政策保障機制。然后,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以重慶中科建設集團等協同單位為主體,構建產業導向的市場保障機制。其次,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組建川渝建設職教聯盟;緊跟數字前沿,參與裝配式建筑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立足專業,組建裝配式專業共建基地;以兩聯盟一基地為主體,構建教學對接的質量保障機制。再次,依托科研機構和平臺,以重慶建筑科學研究院、裝配式建筑產學研基地為主體,構建研學一體的平臺保障機制。最后,以多方力量整合的智能建造職教集團為主體,構建適需用人的就業保障機制,有效解決保障主體單一、內外協同機制不健全的問題[11]。
四、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創新
(一)育人理念創新——校本化踐行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三教改革”理念,創新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育訓結合 科研反哺 五維協同”人才培養理論
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中,多元協同為保障,育訓結合為手段,科研反哺為推手,提出政策引領、資源共享、學做合一,研究與實踐并行、技能與標準對接、育人與用人統一,質量與評價同步的人才培養新方法,豐富人才培養理念,實現了育人體系的創新,如圖2。
(二)育人機制創新——首創“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育人機制
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中,以“政府引領、對接產業、教學聯盟、研學一體、適需用人”為原則,充分調動政、產、教、研、用各部門的主體作用,政策保障是前提,市場保障是基礎,質量保障是根本,平臺保障是補充,就業保障是導向,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共同保障人才培養機制有序運行,如圖3。
(三)育人平臺創新——創建“國家、省、校”三級育人平臺
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中,學校依托教育部裝配式建筑協同創新中心,成立重慶市裝配式建筑技術應用推廣中心和BIM應用技術推廣中心,下設設計、BIM、施工、檢測、經濟等校級研究室,“國家、省、校”三級育人平臺(如圖4)為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提供了技術支持。
(四)育人內容創新——創新“課證崗進階式”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
構建“課證崗進階式”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鏈服務產業鏈,技能證書對接職業領域崗位。基本能力培養階段開設裝配式建筑概論等課程,專項能力培養階段開設BIM技術應用等課程,核心能力培養階段開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識讀、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生產、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裝配式鋼結構施工和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等課程,崗位能力培養階段開設BIM技術應用實訓、裝配式建筑綜合實訓等課程,課證崗相互融合滲透,“1+X”證書支撐崗位需求,進階式培養提升育人質量[12]。
五、結語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中,運用人的全面發展、協同發展理論,按照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誰來教”“怎么教”“誰保障”等突出問題,在裝配式建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構建“課證崗進階式” 的模塊化課程融合機制、“科研反哺教學”的師資發展機制、“智能+”育訓結合的教學改革機制 和“政產教研用”五維協同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實現了育人理念、育人機制、育人平臺和育人內容的全面創新,其創新成果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在重慶市內外職業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參考文獻:
[1]
茍寒梅, 呂念南, 吳沛璆. 建筑類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 職教論壇, 2020, 36(9): 122-1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3]住房城鄉建設部. “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EB/OL].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3/t20170327_231283.html.
[4]國務院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21/content_5044367.htm.
[5]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9/30/content_5114334.htm.
[6]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EB/OL]. http://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xzgfxwj/szfbgt/201712/t20171220_8837589.html.
[7] 張春, 茍寒梅,何浪, 等. 高職教育“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 重慶建筑, 2017, 16(8): 40-42.
[8] 駱文進, 王麗英, 劉于剛. 裝配式建筑發展瓶頸與對策研究[J]. 綠色環保建材, 2018(12): 202-203.
[9]張銀會, 張春麗, 蒲瑜, 等. 基于工學耦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與實踐——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3): 18-22.
[10]姜樹輝, 張銀會. 基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創新建設與實踐[J]. 科教導刊, 2012(9): 209-210.
[11] 吳國雄, 茍寒梅, 董莉莉, 等. 對接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專業集群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 2018, 39(32): 25-28.
[12] 張銀會, 陽江英, 武新杰, 等. 基于裝配式建筑的人才培養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 速讀(上旬), 2020(9): 29-30.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joring i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and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GOU Hanmei, ZHANG Yinhui, LUO Wenjin, GUO Yingying, ZHENG Zhoulian, YANG Jiangying
(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Chongqing 400072,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reform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cused on typical issues such as “what to teach”“who will teach” “how to teach” and “who guarantees”, the paper proposed the mechanisms majoring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One is the modula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course, certificate and post. The second is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third is the teaching reform mechanism combining “intelligence +”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last is the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government, industry, schoo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se mechanisms have realize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concept, educ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platform and education cont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