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內容摘要:追求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已成為主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筆者認為除了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手段外,應該在分析文本,優化教學資源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以便更好地服務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解讀文本 教學手段 有效課堂
目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化。追求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已成為主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筆者近年來致力于有效課堂教學藝術的探究,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藝術策略,諸如:如何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如何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如何讓學生學練結合等。我認為除了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手段外,應該在整合文本,優化教學資源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再認識,以便更好地服務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為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解讀文本來構建有效課堂。
一.文體的解讀構建有效課堂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于形式范疇。正因為文體的定義界定如此寬泛,所以一直以來,對文體的確定義一直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大衛·羅智就曾指出:文體的概念是所有文學批判者心中最擾人的詞之一。對此,哈蒂姆和梅森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文體是文本作者自主選擇的結果。它包含了兩方面牦點:(1)個人語言,即語言使用者無意識的用語習慣;(2)特定用語的表達規范。文體不再是指整個語言系統的特點,而是指在特定場合下某些特定語用者的用語特點。”換句話說,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它既表達內容和風格上的統一,也反映出了特定的社會現實。
二.文本主題解讀構建有效課堂
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貫穿著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那么,對于文本中文本主題把握是理解文本內容的重要方面。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斑羚飛渡》一文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本文主題是歌頌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這種精神如同那天空燦爛的彩虹,一直在熠熠閃光,讓人類驚嘆。
筆者認為本文的主題不僅僅只在于此。我覺得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僅是在歌頌斑羚為了種群的生存,敢于犧牲自我的崇高品質,而是另有蘊含。具體有以下幾點:1.對肆虐捕殺野生動物的人類的無情鞭撻,嘲笑,譏諷。2.呼吁人類應該保護動物,與之和諧相處。3.斑羚飛渡的精神意義。本文除了對人類捕殺動物行為譴責外,同時,又對人類卑劣人性的一次有力的鞭撻。面對死亡,斑羚是如此從容自若,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其犧牲精神真是令人蕩氣回腸。我們沒有必要追究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因為藝術真實本身不等同于生活真實,我們拋開小說表層的裝飾來深刻領會其深層的震撼。面對死亡,斑羚沒有爭斗,沒有吵嚷,沒有畏縮后退,只是依據自己的天性,本能行事,根本談不上什么“美德”、“奉獻”之類的詞語。一切都是那樣的自覺主動,團結協作。但反思人類,當災難來臨時,又有多少人不茍且偷生,不傷害他人而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呢?虛偽的人們大可以在死亡面前討價還價,幸災樂禍,各自逃亡,誰能顧及他人呢?因此,面對這群斑羚的悲壯之舉,無疑給人類以啟迪,我們應該學習斑羚的精神,應該團結友愛,發揚無私奉獻,在危急時刻,為了集體利益,敢于自我犧牲,面對一切災難,攜起手來共同戰勝,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這一點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三.文本藝術手法解讀構建有效課堂
藝術手法,是文本文本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作家在作品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較為常見的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夸張、象征、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排比等。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藝術手法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辯證關系,終極目的在于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比如《雪》是魯迅的一篇散文詩,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中。文章通過對江南的雪與朔方雪的描寫,向讀者展現兩幅色彩迥異的畫面,意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意蘊。對這篇散文詩的藝術手法,我在教學時,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1、鮮明的對比手法。2、深刻的象征手法。文章中對兩種雪景的描繪,不只是突出各自的特點,除對以“江南雪”的“滋潤美艷”反襯“朔方雪”的獨立不羈,昂揚向上性格外,正如魯迅在《自嘲》中提出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樣,更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江南是作者的故鄉,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有許多美好的記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者對江南雪的描繪,實際上是往昔青少年時代的象征。對飛騰的朔雪磅礴的氣勢,浩大的聲威的酣暢淋漓的抒寫,不正是作者不屈不撓的戰斗人生觀的形象寫照?正如,“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朔雪的孤獨,也反映出了此期作者“荷戟獨傍徨”的身影的象征。
四.文本注釋解讀構建有效課堂
文本文本注釋是對文章中字詞解釋說明,正確解讀有助于理解內容。比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岳陽樓記》的課下注釋有幾處解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提出了質疑,通過商討分析,我認為不盡恰當合理,在此提出,有待再探討。1、課文第二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可理解為“既然這樣,那么”。2、課文第四段“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郁郁”一詞筆者以為也是取“香氣”一解更好。3、課文第四段中的“而或長煙一空”中的“或”。可理解為“有時”更恰當。
五.文本閱讀提示語解讀構建有效課堂
為了便于學生閱讀與自學,語文文本在每個單元之前和每篇課文正文前都編寫了簡明扼要的閱讀提示。它是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能使學生盡快把握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編寫意圖和學習方法。因此,閱讀提示在文本中起著撥云望月、提綱挈領、導航引路的作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文本為例,旨在說明現行的語文文本中的閱讀提示雖滲透了幾代編者的心血,但同課文相比,還并非“精品工程”,希望文本再版時能夠字斟句酌、查缺補漏、不斷完善,使文本的每一頁都是語言文字的精品和學生學習的典范。
六.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構建有效課堂
除了在教學中對文本解讀外,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高效。我在平時實際教學中采用多形式的有效教手段,諸如:如何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如何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如何讓學生學練結合等。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語文文本解讀教學,總結提煉出了如下一些具體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藝術策略。
1.放開手腳,讓學生“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必須堅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堅持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發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交流共享,讓學生的合作學習真實有效。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把“主體”與“主導”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合作學習強調集體意識和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優于競爭和個體化目標結構。一節課,合作學習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共享學習成果,樹立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共享學習成果,不僅僅是學習資源的共同利用,也不僅是學習目標達成以后的某種情感釋放,要讓學生能“享”在其中。過程的波瀾起伏,情感體驗的甘甜愉悅,共同合作中的包容互補,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匯,個體心靈的震撼激蕩等都能讓學生分享其中。合作學習的成果能構建起每個個體對外部世界的不同認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相應的發展。
3.激情造景,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電子白板教學以其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視覺、聽覺器官,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合理應用電子白板教學能有效呈現過程,化解難點,突出重點。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提高效率。利用電子白板教學能夠使一些抽象的、難理解的內容,用直觀形象的動態畫面呈現出來。合理應用電子白板教學能有效地彰顯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根本,使其主動發展。課堂教學改革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合理應用電子白板教學能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合理應用電子白板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學習激情。課堂教學改革意在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此論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網絡研修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096,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