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艾迪


三年前,我接手了由24名男生、10名女生重組的班級——三(2)班。這個年紀的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同時,他們缺乏規則意識和凝聚力,學習習慣不佳,優勢未得到發展,很多“潛力股”處于被埋沒的狀態。
如何揚長避短,使得班級有序、向好發展呢?美國教育學家勞倫斯的教育生態思想啟發了我。生態視角下,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其中包括教師、學生、環境、規則、課程等多個生態因子,當這些因子互相對話、融合,共生發展,教育就能達到一種理想的平衡狀態。因此,我計劃通過優化班級生態因子來打造“共生且富有個性”的生態型班級,激發每個學生的生命活力,使之具備自主成長的能力。
優化關系因子——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
因為是重組班級,很多孩子更懷念以前的集體和班主任,因此,我從優化師生、生生關系入手,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增強新集體的凝聚力。
平等的師生關系。重組班級背景下,學生對我這個新班主任想走近但又有陌生感,于是,我選擇主動走近他們。“周末家訪日”:孩子們會興奮地帶我參觀自己的臥室,翻看從小到大的照片。“周記對話框”:班內的孩子有近四分之一來自離異家庭,他們不愿直面特殊的家庭問題,小小的周記本便成為我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師生大課間”:我帶來橡皮筋、毽子、五子棋等有益身心的趣味玩具,還和學生一起玩九連環、華容道、孔明鎖等益智玩具,師生關系越“玩”越親密。
友愛的同學關系。同學關系是班級生活最基本的關系形態,建立友愛的同學關系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必要前提。我在班級設置了愛心贊美墻,使孩子們擁有了發現美的眼睛,懂得了欣賞和包容。同學生日當天,大家會集體書寫祝福語,為其唱響生日歌。平等的師生關系、友愛的同學關系帶給每個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孩子們感受到班級生活的美好,也由此萌發了共生、共進、共成長的愿望。
優化制度因子——營造勤學雅行的風氣
生態型班級共生狀態的延續需要制度做保障。我們將“勤學、雅行”作為班訓,即做好學、會學、勤學之人,行優雅、文雅、高雅之事,圍繞這兩個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設計。
民主協商制訂規則。學生是班級規則的制訂者、執行者與監督者。我們根據班級現狀,通過征集、協商、評議等方式出臺了趣味班級公約,每月召開一次總結會,師生共議公約實行效果,再不斷修訂完善公約。
多元評價培養習慣。生態型班級強調尊重學生差異,強調教育公平。我以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作為滲透公平、促進共生發展的切入點,與學生、家長緊緊圍繞“勤學”“雅行”的發展目標,共同制訂多主體、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定期評選勤學、雅行之星,以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代幣機制激勵爭優。我協同家長、各科教師、班干部,借助代幣獎勵機制激勵學生養成勤學、雅行的習慣。學生可以根據班幣數量的多少,到“潘老師雜貨鋪”兌換相應的獎勵。
巧設崗位實現自治。班級常規事務,采取崗位認領模式。值周班委取代固定班委會,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結合學校各項文體活動,我們適時成立不同的項目合作小分隊,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感興趣的項目自發組隊,在教師的幫助下策劃和籌備活動,各盡其能,合作創新。
優化課程因子——培養自主成長的能力
孩子們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和諧共生,“發展”則成為下一階段追求的核心。我基于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優化課程因子,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培養學生自主成長的能力。
圍繞“十德”讀本,開展價值引領課程。我以中華美德教育為切入點,借助《“十德”樹人中華美德教育讀本》,通過系列班會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了解字源、字意的基礎上,舉辦共講美德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學習讀本中的文化知識;通過美德劇表演等途徑,使學生踐行“孝、禮、勤、誠、恥、忠、信、義、寬、廉”,傳承中華美德。
立足耕種試驗田,開展勞動實踐課程。我充分利用農村學校有利的自然資源,圍繞蔬菜種植開設勞動實踐課程。在種植實踐課程中,孩子們經歷了植物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我還組織孩子們開展植物種植課題研究,從寫觀察日記開始,到自主研究蔬菜的生長規律、作物特點、光合作用等。在勞動實踐中,孩子們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的品質進一步提升。
基于成長需要,開展健康教育課程。步入高年級后,孩子們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成長的煩惱。我積極協同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健康教育系列課程,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優化活動因子——激發奮發向上的活力
在班級這個生態系統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鮮活生命。基于學生個體成長發展的需要,我著力優化班級活動因子。
系列化活動,揚長避短促發展。基于學生求知欲強、表達欲強、精力旺盛愛表現的整體特點,我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培養他們探索的精神、理性的思維以及合作創新的能力。
1. 神奇講壇——求知探索勇展示
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深入探究,并登臺演講。疫情期間,線上微講壇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孩子們利用新媒體展示自己居家期間學習的新知識、新技能,表達能力不斷提升,自信心得到增強。
2. 思辨時間——理性分析善表達
學生思維活躍、表達欲強,可說話時大多缺乏邏輯條理。中年級的“思辨時間”大多聚焦班級問題,高年級則關注更復雜的社會熱點。既發揮同伴教育功能,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3.詩詞表演——潛心合作樂創新
精力旺盛、愛表現是孩子的共性。我以學校“讀經同樂會”活動為契機,和學生共同設計誦讀節目,舞蹈歌唱、琴棋書畫齊上陣,詮釋最美古詩詞。三年來,我班展示的《追月》《走近劉禹錫》《木蘭辭》《詩文中的亭臺樓閣》等節目均獲得全校好評。
個性化活動,搭臺鋪路展特長。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智能強項,我注重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深入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1. 班級達人秀——魅力展示亮風采
我結合班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積極搭建舞臺,開展一月一主題的班級達人秀活動,讓每個孩子認識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并發現他人的閃光點。
2. 花樣小社團——自主發展揚個性
隨著各種興趣愛好的萌芽和發展,孩子們自發組建各類社團。在老師的支持下,學生社團蓬勃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以進一步發展,每個人的個性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
現在,班級中充滿和諧的元素,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新生態,孩子們在生態型班級中共生、共進、共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