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
我們先來看一位班主任的工作案例。
一次月考,班上一名男生作弊被抓了,監考老師把他交給我來教育。開始他很不服氣,認為其他同學也作弊卻沒被抓住,不公平。我沒說什么,讓他先回去自己想想。
自習課的時候,我趁辦公室沒人,叫他來談話。我說:“說說看,別人作弊對不對?”“不對。”“該不該抓?”“該抓。”“那你作弊呢?”“這……”我抓住他的心理變化,趕緊替他說話:“老師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覺得同樣是作弊,抓住你,卻沒有抓住他,這不公平,是吧?”他點點頭,情緒緩和多了。
隨即,我笑著問道:“你知道什么是小偷吧?”他莫名其妙地看看我,點點頭。“難道你看到有人偷東西沒被抓住,就認為自己也該去偷嗎?”看他低頭不語,我用略帶遺憾又誠懇的口氣說:“確實,其他作弊的人可能有沒被抓住的。問題是,老師一向認為,你是明白事理的,也明白作弊終究是害自己,對吧?怎么今天不向全班那么多優秀的同學看齊,卻偏跟作弊的同學比,這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低了?”
看他有些手足無措了,我趁熱打鐵:“誰都難免犯錯誤,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認錯,知錯不改錯。一個人知錯能改比不犯錯誤更受人尊重。老師相信,你會做一個這樣受人尊重的人!”
說到這里,他滿臉通紅,心悅誠服地認了錯,此后再也沒有作弊。
這是多好的說服教育!
說服心理及其影響因素
群體生活中的人際影響離不開說服。班級群體管理中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更離不開說服。
所謂說服,就是通過信息溝通來改變人的態度的心理過程。
具體來說,說服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說服者提供說服信息,促使被說服者改變態度的心理過程。就是說,在說服過程中,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有4個方面:說服者、說服信息、被說服者和說服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說服者有可信性、權威性、可靠性等特質的時候,人們會更容易被說服。此外,被說服者的原有態度、個性特征、情緒狀態、心理免疫力等,都會影響說服的效果。
怎樣的說服信息更有說服效果?
一是信息存在差距。說服者傳遞的信息與被說服者的原有態度存在差異,就會導致被說服者產生壓力,從而促使態度發生改變。一般情況是,中等差異引起的態度改變最大,超過中等差異后,差異越大,態度改變越困難。所以說服要逐步進行。
二是信息喚起恐懼。說服自然要曉以利害。只有使說服對象認識到,原有態度會給自己帶來危害,他才可能有改變態度的意愿。所以,說服一定要引起被說服者的恐懼情緒。但不是越恐懼越好,一般說來,中等恐懼效果最好。
三是信息提供方法。信息提供方法分單面說明和雙面說明。單面說明就是只說一面理由。比如,要你贊成,就光說贊成的理由,而不說有人反對的理由。雙面說明就是正反兩面理由都說。用哪種方法,要看具體情況。首先看被說服者原有的態度與說服信息要求的態度方向是否一致。如果方向一致,只需單面說明,如果不一致,就要雙面說明。
四是信息呈現順序。在單面說明中,先呈現的信息可能成為評判后續信息的依據,因此,先呈現什么信息很重要。在雙面說明中,先正后反的信息呈現順序可以使人對后面的消極信息作出積極評價,比先反后正的順序效果好。
五是信息形式新穎。老生常談往往會讓人充耳不聞,陳詞濫調更會令人生厭,形式新穎的信息更有吸引力,容易引起人的興趣和關注。因為在人們心中,新穎往往蘊含“較好的”意思,容易讓人接受暗示,改變態度。
六是信息適當重復。新穎的信息容易引起關注,但是,人們很難在第一次接觸到新觀點時,就被說服。如果重復聽到相同信息,感到熟悉了,信息的吸引力會更大。因此,重復也有助于說服。不過,重復過度,就會引起對方的防御性抵抗了。
哪些說服情境會影響說服效果呢?
一是預先警告。在說服前,如果事先有人透露了說服的意圖,這種預先警告,對于卷入相關問題不是很深的人,可能會更容易被說服。但是,對卷入相關問題很深的人,卻會激活心理防御機制,事先做好反駁的準備,反而更不容易被說服了。
二是情感遷移。人會把對一個事物的情感遷移到相聯系的另一個事物上。因此,一個事物如果與美好的背景相聯系,人就容易形成對這個事物的好態度。正所謂愛屋及烏。比如,電視新聞大多要俊男靚女來主持,還要配以美麗的背景畫面,為什么?就是利用情感遷移,把人們的視覺美感遷移到節目傳遞的信息內容上來。
三是分散注意。如果說服過程中有某些干擾因素適當地分散被說服者的注意力,不讓被說服者思考,不讓被說服者準備反駁的理由,往往使其更容易被說服。當然,干擾因素太強了,也會妨礙說服。
我們還要強調說服過程的兩個要素,一是信息溝通,二是態度改變。就是說,所謂說服,不僅要讓人口服,更要讓人心服。就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來說,對學生的說服教育要能觸動學生心靈,要能促使學生從內心改變自己的態度。只有觸動心靈了,才叫說服了。只有態度改變了,才叫說服教育有效了。
說服教育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說服教育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并不是總能有理想效果的。說而不服,口服心不服,是常有的事情。開頭案例中這位老師的說服教育為什么能讓學心悅誠服呢?關鍵是這位老師的說服教育遵循了說服的心理規律。
那么,說服心理有哪些規律?我們應怎樣增強說服教育的效果?
說服與態度改變
態度是生活中的常用概念。在心理學上,所謂態度,是人對事物穩定的評價性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態度由三個成分構成,即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
這三個成分,一般是協調一致的,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有什么樣的情感,也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傾向。但是,這三個成分也有不一致的時候,主要是認知和情感的不一致。這種情況下,情感決定行為。這是態度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態度中起決定作用的成分是情感。
具體說來,態度對人的影響體現為,影響人對事物的判斷,影響人活動的傾向,影響人活動的耐力,影響人活動的效率,進而影響人生的發展走向。比如,如果學生對學習抱有認真積極的態度,就會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對學習活動懷有興趣,并為此付出主觀努力,有堅持下去的耐力,也就會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習材料,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進而影響自己的發展。
由此說來,我們對學生的說服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形成態度或改變學生的態度。
態度是后天學習來的,所以是可以改變的。
態度的改變有兩種:一種是方向性的改變,比如由積極到消極,或由消極到積極;另一種是程度的改變,就是態度的方向不變,只是改變程度,由不消極到積極,或由積極到更積極。
態度改變有怎樣的心理機制呢?
一是信息學習機制。新的信息是態度改變的起點。一個人如果學習了某些新的信息,就可能改變態度。因此,要想改變對方的態度,關鍵在于為對方提供相關的新信息。提供的新信息應該是對方需要的,容易接受的,容易記住的,容易理解的。為此,有的要言簡意賅,有的要形象生動,有的要細致深刻。
二是尋求相符機制。人們總要尋求新的信息與原有信念的相符,這是促使人改變態度的一種內驅力。如果不相符,就會產生壓力,促使人進行二選一的態度改變。比如,某人習慣戶外晨練,后來聽說戶外空氣不好。為了尋求相符,他就要進行二選一的態度改變了:或者戴上口罩抵御不好的空氣,或者不再進行戶外晨練。
三是公開表態機制。人們在公開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態度后,往往會表現出與公開表態相一致的行為。這是一種角色扮演。比如一名學生公開表態,要做個遵守紀律的學生,他就會以遵守紀律的學生自居,就會較好地扮演遵守紀律的角色。
四是反駁無效機制。人們面對與原有態度不同的勸說時,為了減少由于態度差異造成的壓力,第一反應往往是試圖反駁。但是,實際情況是,勸說者往往更有充分準備,真正駁倒勸說者是很困難的。這時候,人們也會通過改變態度來減少壓力。
增強說服教育效果的心理策略
說服教育,重在說服,重在讓學生口服心服、心悅誠服。那么,我們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該怎樣遵循心理規律,增強說服教育的效果呢?
第一,優化自身特質,增強說服教育效果。
說服者是影響說服效果的首要因素。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優化自身特質上下功夫,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不斷完善自身人格素養,注重儀容儀表,講究言談舉止,讓學生感到班主任既可敬可靠,又可親可愛。一旦學生對班主任有了敬畏之心和親近之情,對班主任的說服教育就會心服口服。“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從說服者角度說,你之所以能說服別人,最根本的是因為你讓別人感到可信賴,讓別人感到能從中受益。因此,假如學生認為老師的說服是為了老師自己從中獲益,那任其費盡口舌也是枉然。就是說,可敬可靠也好,可親可愛也罷,班主任之所以能說服學生,最根本的是因為學生感到老師可信懶,感到老師是為自己好。開頭案例中,學生之所以心悅誠服,從根本上說,也是因為他知道老師是為他好。
第二,恰當組織信息,增強說服教育效果。
說服教育還應恰當組織信息。一是通過信息曉以利害,讓學生意識到不改變態度的危害,引起學生的恐懼情緒。二是注意信息提供方式。對年齡小的學生,最好單面說明,注意信息先后順序。對年齡大的學生,最好是雙面說明,通常先正后反。特殊情況,比如對固執的學生,也可以先反后正,用類似歸謬法的方式把他的錯誤態度推到極致,反過來也就回頭是岸,接受正面信息了。三是注意信息形式新穎。如果老師的話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生就會感興趣,也就容易接受。四是注意信息適當重復。對學生的有些問題,我們要“反復說,說反復”,才能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當然,信息的重復要適當,當心嘮嘮叨叨讓學生產生心理免疫力。
在提供信息的時候,往往事實信息比理論信息更有說服力。例如,一個學生滿臉不高興地找到班主任,抱怨有些同學對他議論紛紛,很是痛苦。老師沒講什么大道理,只給他講了《抬著驢走路》的故事。老師講完故事,學生心領神會,開心地笑了。
第三,針對學生心理,增強說服教育效果。
說服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原有態度、個性特征、情緒狀態、卷入程度、心理免疫力等有一個基本把握。如果學生原有態度很堅定,個性很倔強,情緒很激動,卷入程度很深,而且久經批評早就有了心理免疫力,我們卻缺乏了解倉促上陣,盲目說服教育,那往往會半途而廢,敗下陣來,后面再想說服教育就更難了。再有,有的學生“吃順不吃戧”,有的學生“吃硬不吃軟”,也需要“對癥下藥”。
開頭案例中的老師,就做到了針對學生心理來說服。首先是冷處理,一方面給了學生冷靜的時間,一方面也給自己可以做足功課的機會。在說服過程中,抓住學生心理波動,虛實相濟,恩威并重,終于讓學生心悅誠服。
第四,注意利用情境,增強說服教育效果。
說服還應注意情境因素。一是慎用預先警告。如果學生的問題明顯,說服教育之前,可以由其他同學間接傳遞信息,讓他意識到老師即將找他。這種預先警告可能讓學生很快被說服。如果學生的問題比較復雜,又有些固執己見,就要避免預先警告,不要事先讓學生知情,以便讓學生面對說服時猝不及防,從而比較容易接受老師講的道理。二是利用情感遷移。比如,找個讓人心曠神怡的環境跟學生談話,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說服教育。再如,學生往往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而不喜歡這位老師教的學科,班主任就要從幫助學生轉變對老師的態度入手,來轉變對該學科的態度。三是適當分散注意。比如,說服中有意無意地插入一些別的話題,可以淡化學生對心中話題的防御心態,而比較容易接受老師的說服教育。
就情境因素說,還有一個“居家優勢”問題。心理學家拉爾夫·泰勒等人在研究中,先測定大學生被試的影響力高低,然后組織被試討論問題。討論的地點作了特別安排,一半在影響力高的學生的寢室里,一半在影響力低的學生的寢室里。結果發現,不論寢室主人影響力高低,討論的結果總是按照寢室主人的意見行事。由此可見,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在別人的環境中更有說服力,這就是所謂的“居家優勢”。這啟示我們,找學生談話要選有利說服的場所。比如,到學生課桌前談往往不如把學生叫來辦公室談更有說服力。
第五,善于機智應對,增強說服教育效果。
班級管理,千頭萬緒。說服教育,千變萬化。對學生的說服教育,很多時候都需要機智應對。
利用“反駁無效”來增強說服效果,是一種機智應對。開頭案例中,老師先說出學生心里想到的反駁理由,這樣讓學生意識到,怎么說作弊都是不對的。學生感到反駁無效,也就理屈詞窮,只有接受說服教育了。如果老師沒考慮到這一點,學生就難免開口反駁老師,一旦反駁出口,師生沖突起來,說服就難了。
利用“公開表態”來增強說服效果,是一種機智應對。有一位老師發現班上有學生欺負同學,為了增強說服教育的效果,老師在班上舉行了一次“反對欺負同學”的班會活動,讓學生在倡議書上簽字,公開表態承諾不欺負同學。這樣讓平時有欺負同學行為的學生內心感到沖突和壓力,從而改變態度,減少欺負同學的行為。
利用“角色扮演”來增強說服效果,也是一種機智應對。態度影響行為,行為也影響態度。角色扮演,可以促使當事人積極參與相關活動,從而改變相關態度。我們熟知的科代表往往該科成績好,其中就有角色扮演的作用。就是說,當了科代表,學習態度會更認真,成績就會好起來。以此類推,可以讓散漫的學生當紀律班長,讓不愛運動的學生當體育委員,讓作業馬虎的學生當作業小組長。
此外,善意威脅,投其所好,尋求一致,留個臺階,都是可行的說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