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冷妮
摘 要:文章從音樂創作角度,闡述和研究了越劇唱腔和伴奏的演變和現狀,通過對越劇新作品的舉例,進一步分析了現代越劇音樂創作的表現手法。
關鍵詞:越劇;音樂創作;唱腔;伴奏
注:本文系浙江音樂學院院級課題理論項目“浙江越劇音樂創作現狀研究”(2017KL003)研究成果。
越劇發源于浙江嵊州,經過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一躍成為中國第二大劇種,僅次于京劇。截至目前,全國除西藏、廣西、云南等地外,幾乎各省都有專業越劇團,民營越劇團則不計其數,其中浙江省就有400多家專業和民營的越劇團。越劇能在全國幾百個劇種中脫穎而出,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贊賞,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地方劇種之一,充分證明了越劇有著強大的藝術魅力。除了表演、形體、身段、編導、舞美等進行了不斷改進以適應時代潮流以外,越劇音樂也從簡單的“田頭唱書”吟哦調衍化出四工腔、尺調腔、弦下腔、落字腔等唱腔,而后在全盛時期形成眾多獨樹一幟的唱腔流派,再到現在的根據劇中人物情節需要加入的新腔,伴奏樂器也從最初的幾樣簡單樂器如板胡、鼓板等擴展到大型樂隊配置。當代的越劇音樂創作手法越來越成熟,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技術性與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在保留越劇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不斷變革、不斷發展,使其緊跟時代、融會貫通,是越劇音樂創作的重點。
一、越劇唱腔的演變和創作現狀
唱腔是戲曲音樂中的重要部分。越劇唱腔優美抒情,細膩婉轉,具有濃郁的江南氣息。
越劇的萌芽期是嵊州農民在田間勞作休息時隨口哼唱的當地民間小調,稱為“落地唱書”。后來逐漸融合了浙江寧波、湖州、紹興等地的傳統曲藝音樂,發展出了旋律樸素的男班說唱結合的正調腔,人聲幫腔的吟哦調。20世紀20年代初女子戲班成立,發展出了旋律更加抒情柔美的四工腔。20世紀40年代起,越劇進入全盛時期,從正調腔衍化出更利于抒發人物感情的弦下調和落字調,從四工腔衍化出更加婉轉婀娜的尺調腔。先后形成了袁雪芬、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戚雅仙、傅全香等多個唱腔流派,每個流派的唱法和曲調各有特點,廣受人們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方案和群眾的普遍要求,越劇進行了男女合演等一系列的變革和發展。
越劇唱腔的發展有其特有的風格形式,不能直接套用西方音樂“主導動機”的創作手法。在繼承越劇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以傳統唱腔帶新腔是當代越劇唱腔的發展方向。越劇的基本調一般是以上下句或者四句體為單位,做自由的變化反復所構成。變化反復的方法一般有加花和減花(也稱繁腔與簡腔,在一個基本樂句上增加經過音、輔助音或倚音等外音形成加花,或減少原句的某些音符形成減花,使句子形成對比,增加豐富的效果)、模進(嚴格模進和自由模進,越劇中一般把句子按五聲音階調式往上或往下自由移位,推動音樂發展)、節奏擴張或緊縮(把原句的節奏放慢或者加快,或將原句的部分節奏加以變化)、同頭變尾(第二句重復或變化重復第一句的開頭,后半句增加新腔做不同的展開)、在句尾或者句中加腔(在基礎句上加入自由華彩性旋律,來抒發人物的感情和表現人物性格)等等。
除了旋律性,調性特點也是越劇唱腔在創作時需要考慮的增加音樂豐富性的關鍵。五聲調式作為中國傳統調式,在各個地方有不同的運用習慣。早期越劇唱腔以五聲宮調式居多,在后期發展為大量運用原調上方五度音(徵音)的宮音調進行調式交替(也稱移宮)來豐富調性色彩。在唱腔中加入作為輔助音的變徵音(徵音下方小二度)、運用七聲音階、采用不同調式的伴奏樂器與唱腔形成對位等創作手法也使調性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
二、越劇伴奏的演變和創作現狀
樂隊伴奏是越劇音樂中僅次于唱腔的核心組成部分,具體可分為過門、尾聲、伴奏、配樂、鑼鼓、曲牌等等。在塑造人物性格、抒發人物情感、營造舞臺氛圍等多方面,越劇伴奏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越劇作曲家的不斷探索和越劇演奏家的不斷嘗試,越劇伴奏的表現力和音樂技法也越來越豐富。
越劇的伴奏樂器起初只有尺板和扁鼓,后學習京劇增加了二胡、三弦、鑼鼓等等。20世紀40年代全盛時期,越劇的伴奏逐步建立起小樂隊形式,擴充到了六到十人,增加了笛、琵琶、揚琴、板胡等善于演奏江南絲竹風格的樂器,并增加了貝斯來演奏低音,填補了中國民族器樂缺少低聲部樂器的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工團、音樂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加入戲曲改革工作中來,越劇的伴奏樂隊進一步擴大到十多至二十人,增加了小提琴、大提琴、黑管等西洋樂器。這種中西結合混合編制的配器差不多沿用至今。越劇伴奏樂器的選擇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越劇風格。過去手風琴、薩克斯之類的樂器也曾嘗試作為越劇伴奏樂器,但終因合奏的聲音效果與越劇風格不符被放棄。在進行了多種嘗試后,當代越劇伴奏以主胡為主奏樂器,鼓板領奏,其他如笛、二胡、琵琶、月琴、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鑼、鼓、鈸等樂器有選擇地作為色彩樂器進行配器。正由于有了許多專業人才的加入,越劇伴奏擺脫了之前不識譜只能簡單即興伴奏的局限,開始進行多聲部、多音色的更加復雜的音樂排練演出,大大增強了越劇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推動了越劇音樂的發展。
當代越劇伴奏音樂既保留了傳統的程式化的曲牌、板式,又大量吸收了現代化的音樂創作技巧如配器、和聲、伴奏織體等等。在對其音樂進行創作的時候既要考慮到調式、色彩的豐富性,也要考慮到越劇風格的統一性。比如和聲方面,用所有樂器同音齊奏是早期比較簡單的寫法,現在的作品會在以大小調為基礎上用增加外音的三和弦、增加外音的七和弦寫出帶民族色彩的和聲。唱腔唱傳統的五聲調式,伴奏音樂以七聲調式形成對比性復調。配器方面以柔和的弦樂加笛演奏高聲部,彈撥樂演奏中聲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低聲部持續音或者撥奏,打擊樂增強氣氛等等,有技巧地把中西方樂器融合在一起使用,而不是生硬地拼湊。
三、越劇新創當代作品
近些年來,浙江的多個越劇團和單位積極進行越劇改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采眾長,開拓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探索,推出和上演了一批傳承和創新融合的頗具影響力的佳作。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越劇團的《楓葉如花》《春香傳》《我的娘姨我的娘》《步步驚心》《九斤姑娘》,杭州越劇傳習院的《黎明新娘》,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馬寅初》,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明州女子盡封王》,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蘇秦》,浙江音樂學院戲劇系的《情探·敫桂英》,等等。這些劇目有的是對傳統保留劇的整理和改編,有的是近現代題材的現代戲,有的是對國內國外的話劇、音樂劇等進行的越劇化改編。各式各樣主題的越劇不斷涌現,展現出浙江越劇創作市場的一片勃勃生機。
隨著越劇的題材和內容的不同,越劇音樂也有了相應的唱腔配器創作和表現手法。如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全新版草根越劇《九斤姑娘》,講述聰明伶俐的九斤姑娘智斗狡猾算計的石二佬,和眾街坊們猜謎、相罵等妙趣橫生的故事。劇中人物唱腔安排巧妙,九斤姑娘出場時唱吟哦調,節奏歡快活潑,充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在九斤姑娘和書生私下幽會傾訴衷腸的時候,九斤姑娘唱的吟哦調節奏轉變為拉長放慢,表達姑娘戀戀不舍的心情;狡猾的石二佬唱“四工合調”,輕松短促加上音程小跳,表現出石二佬邊想歪點子邊沾沾自喜的樣子;老族長受人所托,上門請九斤姑娘卻被拒絕時演唱“哀哀調”,節奏遲緩句子走向向下,將哀怨的語氣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在本劇中,傳統唱腔在經過節奏變化、調式交替等作曲技法的處理后,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人物形象。因故事取材于紹興民間故事,在音樂中也吸收了紹興蓮花落、紹劇三五七等本土化音樂元素,整部劇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老中青三代群眾的喜愛。
當代越劇音樂除了被應用在越劇中,也在不斷嘗試其他的創作和演出形式。2019年6月“小生老魏”越劇交響演唱會上,傳統越劇唱腔與交響樂團同臺演出的形式實現了東西方音樂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不失為越劇音樂的創作新模式。
總之,越劇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一個年輕的劇種。越劇音樂在發展過程中曾向各兄弟劇種以及西方交響樂、歌劇等學習,并將其與自己風格相融,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當代的越劇音樂創作仍在不斷地探索新腔與傳統唱腔結合的最佳方式、新的和聲語言和色彩等等。只有做好了傳承與創新,才能創作出當今觀眾喜愛的越劇音樂。
參考文獻:
[1]周大風.越劇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2]劉建寬.談越劇音樂中傳統與現代意識的結合[J].戲文,1996(6):33-34.
[3]葉志良.本土化與現代性:越劇原生地浙江的現狀與發展[J].戲曲研究,2016(4):32-44.
作者單位:
浙江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