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晶晶 閆萍
摘 要: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文章以湖北民間手工藝為主要研究對象,詳細介紹了湖北民間手工藝的現狀和不同種類,闡述了民間手工藝走進大學課堂的意義,以及湖北民間手工藝在大學課堂中的創新發展,以促進湖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湖北民間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湖北民間手工藝;大學課堂;傳承;創新
注:本文系2017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湖北民間手工藝在動畫造型中的運用與探究”(17YJC760078)研究成果。
湖北九省通衢,是南、北文化交匯融合的交通樞紐,富饒的物產資源、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造就了材質精細、工藝精湛的湖北手工藝,集中體現了湖北勞動人民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調查顯示,現在民間藝術的老藝人已經相當稀少,往往在一個地區,精通某項手工技藝的藝人年事已高,而一些年輕人認為其技術難度較大,工作辛苦,就業難等,往往因此后繼無人,同時某些技藝以“口傳心授”進行傳承,如果傳承人去世,那么某項手藝也就會隨之消失了。所以針對當下湖北民間手工技藝逐漸流失的現狀,為了確保這些藝術門類的傳承,需要把這些民間藝術形式引進大學課堂,讓當代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把湖北民間手工藝發揚光大,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湖北民間手工藝概述
湖北的民間手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湖北的手工藝發達,技藝精湛,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手工藝文化,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創造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一)湖北民間手工藝的現狀
我國的文化遺產,包括湖北手工藝在內的民間美術,在不斷前行的時代變化中面臨著全新的難題和挑戰。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傳統手工藝逐漸遭到淘汰,許多傳統的手工藝逐漸被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的產品代替。現代設計、國際元素的興起和廣泛運用,促進了時尚潮流的新發展,而原有手工藝由于制作煩瑣、產品效能低、缺少宣傳、缺乏認同感等,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湖北民間手工藝的發展和生存也受到影響,處在瀕臨滅絕的窘境,一旦這些優秀的手工藝消失了,就很難再挖掘它們的蹤影,我們也會因此失去寶貴的藝術財富。
比如湖北天門藍印花布,花布紋樣和技藝獨特,地方特色濃郁,具備沉著樸素、樂觀向上的情感色彩,曾參加世界博覽會,深受日本、美國、法國等國民眾的喜歡。藍印花布工序煩瑣,首先要用石灰、豆粉合成的灰漿烤藍,再采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板,最后經刮漿、染色等多道印染工藝制成,這些優秀的制作印染技藝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進行傳承。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種化學染料和機器印染代替了手工染織,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傳統的藍染技藝逐漸消失。
(二)湖北民間手工藝的種類
湖北民間手工藝按照材質分類,有紙、竹、木、布、石、皮革、面、泥、草、棕藤、陶瓷、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一般就地取材,用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而成,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聯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按照制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其分為繪畫類、剪刻類、編織類、印染類、塑作類等。從功能上看,它包括具有欣賞性和審美性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以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為主的器物和裝飾品。這些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大都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厚,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趨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二、湖北民間手工藝走向大學課堂的意義
把湖北民間手工藝術引進高校,引進大學課堂,不僅能夠推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代青少年傳統文化缺失的狀況,營造出一種珍視民族藝術的文化氛圍,還能從根本上重新煥發湖北民間手工技藝的活力并為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為文化藝術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使湖北民間藝術成為我們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保護湖北民間手工藝的技藝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習慣也注定了傳統民間手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衰落,社會現實的客觀條件決定了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漸萎縮,大眾的審美習慣正逐漸趨于數字化、時尚化,因此當下的社會需要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有創意的新作品。把湖北民間手工藝術引進大學課堂,已成為民間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來自湖北民間的藝術品在充滿創新思維的大學生手中,會變得極為有趣與時尚,同時也給湖北民間藝術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這些新作品不僅會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還使豐富多彩的湖北民間藝術通過大學生藝術教育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讓湖北民間藝術繼續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之中傳承。
(二)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感
在高校中進行傳統手工藝文化的通識藝術教育,是對湖北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和傳承,并積極探索民間手工藝新的發展道路的體現。傳承和創新手工藝文化,不僅是大學教育的責任所在,也是當代大學生肩負的使命。首先,在大學課堂中進行湖北民間手工藝實踐,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民間手工藝中的精髓,自覺保護湖北傳統文化遺產,增強對湖北傳統藝術的熱愛,喚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促使其綜合素質發展,培養大學生對藝術的欣賞力和鑒賞能力。其次,讓大學生更多地參與傳統手工藝實踐,還可以激發大學生對湖北民間藝術形態的興趣,使他們不光從書本中、歷史中學習傳統文化,更能從實踐技藝的訓練中提高自身的藝術素質。大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學習傳統手工藝實踐,能夠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獲得更為豐富的創作靈感。
三、湖北民間手工藝在大學課堂中的創新發展
(一)探索切實可行的學習手工藝的方法
把湖北民間手工藝與大學課堂切實有效地融合,為古老的湖北民間藝術提供全新的保護形式。首先用“請進來”的方法,與民間藝人簽訂協議,邀請民間手工藝人或傳人為特聘教授,舉辦講座、展覽,并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使學生了解湖北傳統手工藝的藝術形式、造型特點、民俗風格等,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切實認識與弘揚湖北傳統藝術。
其次,開設民間藝術課程,由民間手工藝人直接教授傳統技藝,教師也要參與民間工藝的學習,把民間藝術變成大學課堂中可行、可用、可取的課程,再把民間技藝傳授給學生,讓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和學習民間藝術。定期展示學生的手工藝成果,讓他們的才華得以施展。比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可以開設剪紙、蠟染等平面藝術的課程,動畫專業可以開設皮影、面塑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能豐富設計元素,還能弘揚湖北民間藝術文化。
再次,采用“走出去”的辦法,建立實訓基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手工作坊,走進鄉村,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歷程發展、藝術特色、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等。只有從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中吸取養分,才能把這些帶有湖北傳統民間獨特風格的手藝傳承下去,才能指導不同環境要求下運用湖北民間藝術的開發與創新。
最后,學以致用,將所學的民間技藝、現代科技的新方法與現代審美觀相融合。鼓勵學生在設計作品中借鑒、運用湖北民間手工藝的藝術形式或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全國性設計大賽,進一步宣傳湖北民間手工藝成果。
(二)課堂與企業聯合辦學,實現產學研一條龍
產學研的結合是當代高校正在探尋的合作方式,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的最佳選擇,產學研結合以學習和借鑒湖北民間手工藝為載體,使教師、學生和企業三方受益,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生產率,提高科研與教學水平。在學生學習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要引進相關設備,還需要在校內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緊密型實訓實習基地,確保學生獲得豐富全面的教育,并學以致用。教師要和學生一起達成共識,為傳承民間傳統文化擔起責任,一起朝著共同目標努力發展,把湖北地區的民間藝術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推向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吳潔華.從民間工藝看社會文明[J].藝術教育,2011(12):128.
[2]杜鶴民,楊君順.論中國民間工藝的數字化傳承[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5-76.
[3]韋貽春.對民族傳統工藝現狀、價值及其發展的思考[J].民族論壇,2007(2):43.
[4]寧可.中華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荊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武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