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瑤
摘 要:玻璃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一,逐漸被高校教育重視起來。文章以探索玻璃藝術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為出發點,通過分析其發展歷程,提出新時代下玻璃藝術教學應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兼顧學科的延展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的觀點,以期為完善課程建設和構建學科體系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玻璃藝術;教學模式;非遺
玻璃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寶貴的文明之一,具有獨特的材料語言特征、文化魅力與工藝之美,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在時代的更迭中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高校教育將玻璃藝術教學融入其中,旨在構建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穩定并且完善的課程體系,完善現代工藝美術學科構架。因此玻璃藝術教學應符合當代高校人才培養的計劃與目標,設計以提升學生創作能力、引導學生了解玻璃藝術發展背景、提高學生工藝技術水平、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性思維設計等為目標的教育內容,創造性地運用玻璃藝術課程。
一、高校玻璃藝術教學模式發展歷史
196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師哈維·利特萊頓的推動下,成功建立起第一個玻璃實驗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利用玻璃材料來表達自己的美學觀點,自此掀開了“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序幕,成就了一批批優秀玻璃藝術家。哈維·利特萊頓作為藝術家與教育者,不斷推動了玻璃藝術的發展,完善了其作為高等學校學科教學體系的建立。受到“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影響,中國當代玻璃藝術也在不斷發展——在1996-2006年十年的時間里,各高校先后建立玻璃藝術工作室,截至2018年,中國已有30余所高校建立了玻璃藝術工作室。此時,中國玻璃藝術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玻璃藝術課程作為實踐類課程不斷被完善,打破了傳統的作坊式教學模式,并利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建立起科學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與通識性。
二、高校玻璃藝術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玻璃藝術教育分為理論研究型和實踐創新型兩部分,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也應根據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發生改變。但當下高校玻璃藝術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模式的單一性。玻璃藝術具有獨特的材料語言特征,其制作工藝種類豐富,創作者可以將其作為藝術載體進行創意性表達,但其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運用廣闊的視野看待工藝和材料之間的聯系,導致玻璃藝術跨界融合及應用的范圍縮小。第二,缺乏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性。許多高校玻璃藝術專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整體教育體系與教學模式的建設面臨許多問題,如教師人才的缺乏、設備設施的不完善、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薄弱等。而玻璃藝術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之一,具有歷史性、時代性、藝術性特征,玻璃藝術課程和傳統藝術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第三,重科研輕實踐。玻璃藝術相對于陶瓷、金屬等藝術而言屬于小眾藝術門類,受教育者在未來發展和專業應用方面逐漸顯露出弊端,包括就業困難、創業起步難等問題,同時玻璃藝術教育重視理論研究而輕實踐訓練。但在大學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的今天,高等學校甚至專業藝術學院的本科人才培養,早已從培養精英型、研究型人才定位轉型為提升美育水平及培養應用型人才[1]。因此新時代下高校玻璃藝術教育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力,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形成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完整的玻璃藝術教學模式。
三、新時代下高校玻璃藝術教學模式發展趨勢
(一)交叉學科教學模式
現階段,交叉學科的融合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比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強調,要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2]。在20世紀初,西方將玻璃材料作為藝術媒介開始使用;到20世紀前半葉,一些雕塑藝術家、陶瓷家、畫家、工程師和建筑師從不同的專業轉入玻璃藝術領域當中,這無疑是一次藝術跨界的交流與融合。目前我國各高等學校已逐漸建立起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發展環境。玻璃藝術既具有傳統文化的延伸意義、引領了科學時尚的材料語言藝術,同時又擁有豐富的工藝之美,在文化跨界融合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交叉學科教學模式的完善是高等學校工藝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由于玻璃藝術材料與工藝的豐富性,學生們感受到了趣味性,增加了學習的能動力,其豐富的想象力也不斷打破了不同工藝材料創作的壁壘與局限,使玻璃藝術與其他各類工藝有著交融發展的可能性,如與雕塑藝術、陶瓷藝術、公共藝術、產品設計、首飾設計等互相借鑒融合。此外,玻璃藝術既可以成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也可以作為補充傳統學科的課程存在。交叉學科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材料的局限性,給各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同時使跨界融合成為當下各高校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
(二)玻璃藝術教育與非遺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正面臨著急劇的流變和消失,其保護與傳承工作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而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自此正式拉開了非遺教育研究與傳承的序幕[3]。同時自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之后,各高等學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思潮,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打造“金課”。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所以教師在玻璃藝術教學中要將非遺進行融入,以推動玻璃藝術教育的發展,使其具有實踐性與延續性。此發展符合新時代高校玻璃藝術教育的需求,對于高校教學模式的革新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北京料器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玻璃藝術地位的認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非遺記錄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不同時期各民族生產生活中產生的精神追求。其中玻璃藝術作為工藝美術中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工藝中重要的技法之一,它具有獨特的魅力與特征,在時代的更迭中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玻璃材料是透明的、堅硬的、細膩的,同時又是火熱的,融合了手工藝人與創造者豐富的情感,形成了具有創新性的藝術語言。總之,將非遺課程融入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建立起非遺教育體系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玻璃藝術教育與非遺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建立對推動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產、教、研、創一體的教學模式
要將玻璃藝術教學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中,作為藝術教育者,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生學生實踐與創作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并實現網絡及線下的知識資源共享,開拓學生眼界。為此,要增加校內實踐課程的融入,構建基礎應用實驗室,增加實踐基地與創新創意大賽項目的建立,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設計創作能力,同時要增加校企合作。玻璃藝術課程體系的完善還需要與企業合作建設。首先,企業的基礎設施與完善的設備可讓學生更好實踐,使學生提高工藝能力,最大限度地運用所學技藝創造出創意性作品,同時校企合作形式也可減輕設備設施對玻璃藝術課程成本的壓力。其次,企業中不乏一些技術一流的玻璃技師,這樣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能學習到一些先進技藝和經驗,從而在產品制作過程中能加入新的設計理念,使產品的風格更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最后,各高校在玻璃藝術課程中實施校企合作方式,也是應用教育重要的形式之一,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玻璃藝術未來市場的發展變化。由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教師與學生均深入了解了玻璃藝術教育的發展,同時科研項目與實踐機會增加,對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當然,產、教、研、創一體的教學模式帶來的積極意義依然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與實踐。
四、結語
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需要各高校不斷探索、實踐的,它可以使各學科得到最大限度的進步,在專業寬度拓展的同時也為學科的深度研究提供實踐基礎,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思維方式。新時代的教育理念為高校玻璃藝術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作為工藝美術類課程,它培養學生工藝技法是基礎,創意是目標,同時在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要使用多種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創意+技法+材料”的結合形式,拓展學生思維,使玻璃藝術在高等學校中建立穩定、科學、成熟的教學體系,將傳統的玻璃藝術融入現代的文化發展中。
參考文獻:
[1]韓熙.現代玻璃藝術發展之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39.
[2]嚴浩.基于學科交叉專業融合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19(14):164,166.
[3]黃莉敏.地理學介入“非遺”研究:內容取向與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7):91-94.
作者單位:
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