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菡



〔摘要〕生涯教育是近年來高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新生初入新的環境,很多人面臨著對未來的迷茫,缺乏學習動機的現象普遍存在。本研究試圖探討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對高中新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以福建省F高中的60名高中新生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學習動機診斷測驗(MAAT)”作為研究工具,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的30名高中新生開展生涯規劃團體輔導,之后對前后測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探討其作用機制,并對生涯教學的開展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生涯教育;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6-0019-04
一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生涯教育逐漸成了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擴大學生的選擇范圍,堅持學生自主選擇性,使學生充實地度過高中生活,并提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的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成為實踐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的有力落實點[1]。生涯教育不僅是幫助學生適應當前選科和升學的需求,更服務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終身發展。所以,生涯規劃不僅是職業的規劃,更是人生的規劃。然而,當代高中生普遍缺乏生涯規劃的意識,尤其是高中新生,他們還面臨著對學業的不適應,對未來的迷茫,缺乏學習動機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
學習動機是學習行為動力系統中的重要因素,它對于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具有推動、導向和維持的作用[2]。某高中的學習動機問卷調查顯示,只有20%左右的學生對未來有自己的方向,在認識自我方面有一定的思考。這些都能幫他們形成內在、持久、穩定的學習動力。這些學生即使在學業上遇到挫折,也較容易重新振作。而有35%左右的學生未來目標還比較模糊,對自身并沒有太多的思考,這類孩子經受打擊容易一蹶不振。另外還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對未來是迷茫的,學習動力更多來源于外界的期待或壓力,或者只是為了與同齡人保持同頻,他們同樣缺乏對自我的探索與思考,在學業上遇到挫折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很多高中新生學習動機的缺失源自對未來及自我的迷茫,而生涯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和終身發展。因此,可以嘗試通過生涯輔導幫助學生澄清自我,將高中學習與未來發展相聯結,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身的價值,點燃對高中學習生活的熱情和渴望。在以往的文獻中,有研究者提出了生涯規劃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作用。陳綺玲[3]提出,基于CIP理論的體驗式生涯輔導的班會課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吳敏[4]提出了基于課程教學和競賽輔導的生涯教育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等。不少相關研究均肯定了生涯輔導的價值,但較少從課程設計的角度探究生涯輔導對學習動機產生促進作用的內在原因,也極少針對生涯教學的實施方面進行反思與建議。
本研究試圖探討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對高中新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作用,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從課程的形式和內容等角度探究產生這個結果的內在原因,并針對生涯教學的實施提出建議,以期能更好地幫助高中生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借助生涯規劃,打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 、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選取福建省F高中心理社高一新生作為實驗組,共30人,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為保證課程實施的效果,課程以小團體的形式開展,另外再抽取30名未受課程干預的高一新生作為對照組。在團體輔導實施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后測。
(二)研究工具
選用華東師大周步成教授的“學習動機診斷量表(MAAT)”,用于分析和測定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機,其目的是從多方面測定學生的“學習熱情”,該量表共92題,由成功動機、考試焦慮、自己責任性和要求水平四個分量表構成,成功動機是測定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度,因課題和場面而異,分為知識學習場面、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考試焦慮分為促進的緊張(對考試的不安帶來適度緊張,具有促進學習傾向的動機水平)和回避失敗動機(對考試的不安帶來過度緊張,具有阻礙學習傾向的動機水平);自己責任性是測定經歷成功或是失敗時的歸因方式;要求水平是測定個人期望的“能完成多少”的水平,MAAT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折半相關系數為0.83~0.89,重測相關系數為0.79~0.86[5]。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24.0軟件,對前后測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四)生涯規劃團體輔導的實施
在新學年的上學期對實驗組的30名同學利用每周二下午的心理社團活動時間開展為期三個半月的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每次團體輔導活動時間為45分鐘,由心理教師帶領,心理社正副社長協助組織。活動設計以系統的生涯規劃法作為理論依據,分為生涯喚醒、了解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學會抉擇、行動落實、評估與調整,共六大模塊,采用生涯規劃和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三、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數據的組間比較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數據在MAAT的各個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課程干預前,對照組和實驗組是同質性團體,見表1。
(二)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數據的組間比較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數據在量表的知識學習場面、技能場面、社會生活場面、回避失敗動機、自己責任性、要求水平這些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回避失敗動機這一維度上,實驗組的均分低于對照組,其余維度實驗組均分高于對照組,在運動場面、促進的緊張這兩個維度上,兩個組別間無顯著差異,如表2。
(三)對照組前后測數據的組內比較
將對照組的前后測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前后測數據僅在量表的社會生活場面這一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在其他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如表3。
(四)實驗組前后測數據的組內比較
將實驗組的前后測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除了促進的緊張這一維度外,實驗組的前后測數據在量表各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干預后的實驗組均分高于干預前,在回避失敗動機這一維度上,干預后實驗組的均分低于干預前,如表4。
四、討論
從以上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從組間來看,課程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并無顯著差異,課程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在多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從組內來看,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前后在絕大部分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而對照組的前后測數據在絕大部分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本次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對高中新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這種改善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程幫助團隊成員學會發掘內在潛能,樹立自信心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博贊曾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在生涯團體輔導的回顧“怎么形成現在的我”的生命畫卷中,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都可以引導學生從中發掘出正能量的元素,發現自己生命故事中有意義但被忽視的經驗,尋找到自己內在的生命力量,為之后的生涯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撰寫“我的成就故事”,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分享,讓自己和同伴一起探討分析自己的能力,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發自己的成功動機。另外,引導學生通過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進行自我探索,發現自己的優勢智能并激發進一步提升這方面能力的內在驅動力。因此,課程干預后的實驗組學生,MAAT的成功動機分量表中的技能場面維度相比干預前出現了顯著差異,相比對照組也出現了顯著差異。
(二)課程幫助團隊成員學會自我管理,提升執行力
生涯規劃團體輔導的“行動落實”版塊,開設了關于情緒管理、合理歸因、時間管理等課程,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對考試結果進行合理歸因,并探索時間管理的方法,讓自己更容易獲得成就感,有助于調整不合理的認知,緩解由于害怕考試失敗所造成的焦慮情緒。因此,在MAAT的考試焦慮分量表中回避失敗動機這一維度,實驗組的得分在干預后相比干預前有所下降,經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組干預前后呈現出很顯著差異;實驗組在這個維度的得分相比對照組也有所下降,經獨立樣本t檢驗,也呈現出了顯著的差異。另外,在關于歸因的課程中,通過案例討論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的歸因方式帶來的不同影響,進行內歸因和可控歸因,更容易產生積極行動,激發學習動機。因此,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后,MAAT中用于測定歸因方式的自己責任性分量表的得分相比干預前有所提升,經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組干預前后呈現出了很顯著的差異。說明實驗組通過課程的干預,當遇到挫折時,學生會更相信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解決問題,心態和行為上都會更主動更積極。
(三)課程幫助團隊成員學會目標管理,激發學習熱情
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未來目標影響著學習動機。生涯規劃團體輔導通過活動體驗,帶領學生了解自我和了解外部世界,并開設目標管理課程,調動學生對于未來發展的設想,并結合對自身情況的評估,設計屬于自己的生涯規劃書。夢想不再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而更加現實清晰具體化,細化成一個個小目標,點點滴滴地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因此,實驗組學生經過課程干預后,在MAAT的知識學習場面以及要求水平等維度的數據分析結果均相比干預前有了顯著差異。說明當一個人有了目標,有了方向,學習也就更加有熱情,有動力。當內心的火焰被點燃,當內在的能量被激發,發展自我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探究的渴望。
五 、建議
在團輔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反思和改進方案,在不斷的實踐和完善中,本研究針對高中生涯教學,總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氛圍的創設:營造人際互動中生涯規劃的積極場域
團體輔導課程的運作是以社會心理學家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精神分析學家伯恩的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作為理論基礎。生涯團體輔導課全程貫穿“團隊”這一理念,營造了一個人際交互作用的積極場域。成員通過交流分享、互動學習參與合作探究,去探索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此過程中還易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所以在開展生涯課的過程中,激發團隊動力至關重要。在進行生涯培訓時,每節課的開場,導師都會帶領大家參與一個團隊合作的熱身游戲,之后才在愉快的氣氛中開始每次的課程。其實每一次熱身活動,都是增強團隊動力的過程。
(二)學生的實踐:在自主探索中綻放個性化的生命光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生涯教育需要搭建注重體驗的平臺,才能使課程研究跳出說教的束縛而不斷深入推進。課堂所能給予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課后的自主探索與實踐尤為重要。例如,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去收集更多的大學、專業、職業的信息,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走進大學,了解專業,有條件的可以進行生涯人物訪談和職業體驗。也可以組成研究性學習小組,針對某一主題,收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并進行成果匯報分享,不僅培養了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激活了他們自身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個性往往也是在“做”的過程中才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無論是怎樣的學生,在投入實踐親身去體驗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精彩[6]。
(三)教師的引領:用積極的心態喚醒學生自我成長的力量
教育,是用人格影響人格,教師是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引路人。生涯團體輔導課程的科任教師不僅要掌握團體輔導的技巧,還需要不斷加強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教師尤其要明確生涯規劃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不是單純為了“選科”和“報志愿”,不只是關注“專業和職業”,更需要關注“生命”,關注“人”本身,用積極的心態去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生涯智慧和生涯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以個人喜好去評價專業和職業,但是可以通過適度的自我開放來引發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在生涯喚醒的課程中,分享自己的生涯故事,讓同學們在案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自發地認識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這種發揮生命主體性對生命本身造成的影響,比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更讓人銘刻在心,也在無形中喚醒了學生內心自我成長的力量。
(四)家校的合作:為學生打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播下種子
家長資源是生涯教育中重要的課程資源。當下,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愈發關注,且很多家長在各自的職業領域中有各自的心得,很多班級都進行了“家長進課堂”的實踐,這也使得生涯教學中的家校合作有了更多的可能。例如,F高中邀請了在我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工作的學生家長柯醫生開設了線上講座,進行防疫知識科普的同時,還介紹了在救治患者過程中的經歷和感觸,學生紛紛感受到因為有了“最美逆行者”的負重前行,才有了大家的歲月靜好。柯醫生還分享了自己從醫的心得以及醫學專業的生涯規劃,讓同學們對于從事醫生這個職業所需要具備的素質有了更多的了解,也點燃了他們之后進一步主動探究的渴望。而在日常生涯教學中,也可以通過“我的家庭職業樹”“家人生涯訪談”等活動,讓學生拓寬視野,并在課堂上將成果進行分享,有利于讓大家將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未來可能的生涯發展聯系起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淀他們自我超越的可能,為他們在未來打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播下種子。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依托心理社團提升高中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JJKXB19-39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郝建海,劉穎群,雷曉樂.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6):18-20.
[2]龐海波,鄧婉儀.中學生學習動機內化發展影響因素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1(8):43-48.
[3]陳綺玲.基于CIP理論的體驗式生涯輔導的班會課對高中生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4]吳敏.基于課程教學和競賽輔導的高中生涯教育對學習動機的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5]陳藝瑕.農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與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6]顧培培.中學生生涯發展指導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6(2):69-72.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高級中學,福州,350007)
編輯/張 旗 終校/衛 虹